中美如何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值得期待

董春岭 原创 | 2012-11-07 09:24 | 收藏 | 投票

  奥巴马连任前景明朗

  美国大选即将尘埃落定,在冲刺阶段,两位候选人的“战斗”近乎白热化。近日,一场飓风成为奥巴马的“好帮手”,由于应对得当,他获得了纽约市长布隆伯格及主流媒体的一致赞誉,凭借这股“东风”,奥巴马得以在最后关头赢得了更多选民的支持。

  虽然11月6日才是美国大选的正式投票日,但是已经有34个州和哥伦比亚区的将近2600万选民提前投了票,这其中也包括奥巴马。

  从提前投票的情况看,虽然奥巴马的优势不如四年前那么明显,但在佛罗里达、俄亥俄、内华达、北卡罗来纳和艾奥瓦这五个关键的摇摆州,民主党籍的投票人数都比共和党籍的选民多。根据美国选举程序,大选的计票工作一般需要在6日晚各州投票结束之后才陆续进行,提前投下的选票也会在那时正式统计,奥巴马与罗姆尼较量的最终结果最早会在6日晚正式揭晓。

  按照美国宪法规定,总统不是由直接选举产生,而是由各州选举出的选举人团投票决定的。赢得选举人团的多数就成为这场大选游戏的“核心”。在选举人票分配中,美国非正式地采取了“胜者全得”制度(缅因州和内布拉斯加州除外),候选人在一州所得的选举人票的多少,不是按照他所得到的选民票的比例来分配,而是采取“胜者全得”的办法,谁的选民票越多,哪怕只是领先一票,这个州的所有的“选举人”票都将归其所有。得“选举人”票过半数即可成为总统。在大选中,美国民众需要投票决定538位选举人组成选举人团,得到超过270张选举人票,即能当选为总统。

  根据11月4日最新公布的民调结果,奥巴马比较有把握的选举人票数已达263张,罗姆尼仅为203张。根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调查,奥巴马的民意支持率为50%,领先罗姆尼3个百分点,在女性选民中的支持率高于罗姆尼12个百分点,在低收入选民中更是大幅领先30个百分点。而《华尔街日报》的另一份民调显示,奥巴马的民意支持率领先6个百分点。目前投票意向欠明确的摇摆州只剩下8个,其中奥巴马在俄亥俄、艾奥瓦、内华达、威斯康辛4州保持领先,在佛罗里达、弗吉尼亚、科罗拉多和新罕布什尔4州两人差距不大。目前看,如果选情不出现戏剧性大逆转,奥巴马只要拿下俄亥俄(18张选举人票)、弗吉尼亚(13张)、佛罗里达(29张)、科罗拉多(9张)等州中的任何一州就能最终胜出。而罗姆尼只有确保佛罗里达州,同时拿下俄亥俄等多个小州的选举人票,才能有机会最后一搏,相比之下,这似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应反思“战略重心东移”

  在这场四年一次的“大选游戏”即将谢幕之际,一则小细节引发国际媒体的关注。美国科罗拉多州一名年仅4岁的小女孩阿比盖尔·埃文斯难以忍受总统竞选中铺天盖地的政治广告,在收听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的政治广播时被惹哭,埃文斯哭泣的情景被拍成视频并迅速爆红网络,同时也成为全球多家媒体津津乐道的话题。埃文斯在视频中边哭边抱怨说:“我受够了罗姆尼和奥巴马!”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还为此事专门向埃文斯道歉。小女孩的话语和表情虽让人忍俊不禁,但却代表了一大批美国民众的看法:他们不仅厌烦于频繁的政治宣传,而且对两位候选人所做的承诺也不尽信。

  奥巴马与罗姆尼的同名文章《我对美国的愿景》2日同时发表于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网站上,两人都为美国人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美国新蓝图”,但他们不约而同地把中国当成主要对手和“替罪羊”,似乎只有“对华示强”才能塑造更加硬朗的政治形象。而奥巴马任期的四年里最值得讨论与反思的大战略动向——“战略重心东移以平衡中国崛起”没有引起罗姆尼的兴趣,也使美国错失了一个战略反思的契机。

  奥巴马第一任期提出“战略重心东移”主要有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希望能够顺应亚洲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国际经济“重心”由西向东转移的事实,利用亚洲的经济增长活力,推动国内经济复苏。另一方面是希望能够平衡中国在亚太日益增长的影响力。

  很明显,在国内经济复苏乏力、“高负债、高赤字、高失业”的经济形势下,前者应该是该战略的主要目的,然而,该战略在近三年的实践中,一个路人皆知的事实是它更偏向于后者,这会导致多重战略风险:首先,该战略使亚太区域安全形势更加复杂。中美两国的“互信赤字”随着战略调整的实施不断加深。一些主权争议问题在美利用和介入之后反而更加激化,区域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合作都遭受冲击。当前,亚太民众的反美情绪正在滋生,而美国政府“浑然不觉”。此外,该战略背后隐藏的霸权逻辑有失人心。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模式”黯然失色,但美国政府较少反思自身制度的弊端,切实解决债务问题,反而投入更多的精力制衡崛起国,这一战略得不到新兴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第三,希望“偏安一隅”会带来更大的战略风险。当前,欧债危机尚未解困,中东地区的乱局仍在持续,非洲地区的人道主义危机一触即发。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却将其力量“收缩”至相对稳定的亚太地区。上述地区直接影响美战略利益,“忽视”这些地区会带来更大的风险。前不久利比亚发生的大使遇袭案和席卷中东的反美浪潮就是例证。

  展望大选后的中美关系

  虽然在此次大选期间,两党候选人针对中国的竞选言辞及一些具体行动给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制造了消极气氛,但我们仍有理由对大选后的中美关系保持谨慎乐观。

  中美是当今世界两个最具有影响力的大国,两国的关系不仅事关两国人民的福祉,还关乎整个国际体系的稳定。中美关系正常化40年来,两国的结构性差异性始终存在,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消极因素一直都有,但中美之间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基本结构始终未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虽然受到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冲击,但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美关系经受住了这三年的风雨洗礼,中美合作大局保持了基本稳定。特别是2010年、2012年中国对美进行了两次成功的国事访问,两国元首着眼于共同利益,合作意志坚定,为今后十年中美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中美之间虽然新老问题交织,发展关系阻力在增大,但双方的利益汇合点也在增多,发展关系的动力同步增强。如金融海啸来袭时,正是中美同舟共济,才使世界经济免于进一步衰退的危险。双方早已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连续十年成为美国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目前,在华美国投资项目达到6万多个,中国在美直接投资的企业也突破了1600家。双方已建立起不同级别、不同领域的60个双边对话机制,每年人员往来超过300万人次。截至2011年,中国已连续第二年成为美国国际留学生第一大来源国,而美国也在积极实施“十万人留学中国”计划。

  再次,美国政府、学术界及媒体已经意识到中美关系恶化的危害性,正有意识地进行政策微调。在美国大选期间,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多尼隆、国务卿克林顿、国防部长帕内塔相继访华,释放政策上的积极信号。美国重量级刊物《外交事务》、《外交政策》、《国家利益》相继发表《中国如何看待美国》等文章,反思美国对华政策,从战略高度论证“美国为何不能介入中国岛屿争端”。美国国内知名中国问题专家基辛格、芮效俭、傅利民、李侃如等纷纷撰文,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为中国发声,并力挺中美关系发展。而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三大报分别发行中国宣示钓鱼岛主权的专刊,引起巨大轰动。《华尔街日报》专门发表社论批评罗姆尼针对中国的竞选言辞是“靠玩弄贸易保护主义拉选票”,而《华盛顿邮报》也发表文章告诫两位总统候选人“不要发起中美贸易战,否则只能是两败俱伤”。上述事实表明,中美关系整体上并不会受美国选举政治所干扰,有其稳步推进的内生动力与民意基础。

  最后,只要中美共同努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战略目标能够实现。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复杂的一对双边关系,既竞争又合作,既存在结构性矛盾,又有多重利益汇合点,中国既有类似于前苏联的大国禀赋与特质,又有类似于20世纪80年代日本崛起时庞大的经济能量,中美既不会走向完全对抗,又难以全面融合,如何处理这样一对“崛起国”与“守成国”的关系尚无先例可循。在奥巴马的这四年任期里,从“两国集团”到“战略重心东移”,他的对华政策出现了两个极端,根源在于没有认识到中美关系的矛盾性与复杂性,没有在全球化、多极化及国际体系调整的大环境下寻求新的相处之道。在经历了一系列起伏之后,美国上下正在积极探索与中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在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寻求一个更好的政策平衡点。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对能够在此次选举中胜出的美国新总统的对华政策,各方仍抱有期待。穿越大选竞选政治的迷雾,如果他能够站在新的高度上重新审视两国关系的未来,着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两国就一定能够携手描绘出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新的战略画卷。

董春岭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学者
每日关注 更多
董春岭 的日志归档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