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第六节 权力

仇德辉 原创 | 2012-12-19 13:06 | 收藏 | 投票
第六节 权力
社会学认为,权力是指产生某种特定事件的能力或潜力;许多心理学家视权力为人们行动和互相作用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的动机;还有人认为,权力就是一种与理解的预测行为特别有联系的动机。这些定义均没有揭示权力的真正本质。
一、权力的本质
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必须有效地建立各种形式的社会关系,并进行各种各样的分工与合作,这些社会关系通常具体表现为相应的社会组织或社会团体(简称为集体)。人们一方面将不断地向这些集体投入一定的价值资源,另一方面将会从这些集体中获得一定的价值利益。
通常情况下,在一般的集体中,人们所投入的价值资源并不是由所有人来共同进行支配,所产出的价值利益也不是由所有人来共同进行分配,而是由一个人(即领导者)或若干人(即领导集体)按照相应的法律、制度、规章或伦理道德,根本集体的基本意志或利益要求,对投入的价值资源或产出的价值利益进行支配。
为了充分利用集体的各种价值资源,使集体的公共价值资源能够充分代表集体的意志或集体的利益价值观,从而产生最大的价值增长率,就必须推选一些领导能力强、道德品德好、利益相关性强(股份数多)的人来支配这些公共价值资源,并赋予相应份额价值资源支配份额的资格,这种资格就是权力。由此给出权力的本质。
权力的本质:就是集体赋予领导主体(领导者个人或领导团体)支配公共价值资源份额的一种资格。
二、权量与权力的数学定义
为了有效地利用公共价值资源,集体通常赋予不同的人以不同的价值资源支配份额,通常情况下,对于领导能力较强的人、道德品质高的人、利益相关性强的人,集体将会赋予更多的价值资源支配比例,这种支配比例就是制约权数。
制约权数:集体赋予领导主体(领导者个人或领导团体)公共价值资源的支配比例,用Kp来表示。
公共价值资源可以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集体的价值总量是确定的,二是集体在单位时间内价值总量是确定的。由此权力可以表现为权量与权力两种形式。
制约权量(简称为权量):设集体的价值量为Q,领导主体对于该集体的制约权数(或决策权数)为Kp,则把Kp×Q定义为主体对于该集体的制约权量,用Qp来表示,即
Qp=Kp×Q
制约权力(简称为权力):设集体在单位时间的价值量为U,领导主体对于该集体的制约权数(或决策权数)为Kp,则把Kp×U定义为领导主体对于该事物的制约权力,用Up来表示,即
Up=Kp×U
其中,Up= Qp /T。
权力的基本特征
权力反映了领导主体对于价值资源的使用方向及使用规模(或流量)所进行的影响和制约程度,它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主体的制约权数Kp越大,其权力Up就越大;
2、被影响和制约集体的力量U越大,影响和制约主体的权力Up就越大。
3、主体所影响和制约的其他主体的价值资源,一般总是朝有于主体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方向投入的,在没有其它方面的制约的前提下,主体所影响和制约的价值资源总有当成自己的价值资源来看待。
4、被制约主体与制约主体之间通常存在着一定的利益相关性或利益从属性。
三、公权力与私权力
如果在一个集体中,领导主体本身也投入了一部分价值资源,这就是意味着领导主体所支配的全部价值资源中有一部分属于自己的,另一部分属于集体其他成员的,这样权力可以细分为公权力与私权力。
公权力:就是集体赋予领导主体(领导者个人或领导团体)支配属于集体或其他成员价值资源份额的一种资格。
私权力:就是集体赋予其成员支配属于自身价值资源份额的一种资格。
一般情况下,为了提高权力使用的效率性,许多集体成员的私权力被统一收缴,归相应的领导主体所使用。
完全独裁系统与完全民主系统:如果集体中所有私权力全部收缴给一个人集中使用,则这个集体就是完全独裁系统;如果集体中所有私权力全部由集体中所有成员自己来分别使用,则这个集体就是完全民主系统。
四、权力的主观形式——权威
权力的客观目的在于影响和制约他人的价值来为自己的生存与发展服务,因此权力是一种客观的、间接地价值形式,它必然会反映到人的主观意识之中,这就形成了权威。
权威:权威是权力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形式。
权威与权力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一方面,权威以权力为基础上下波动,权力的大小在根本上决定着权威的大小,权力的发展方向与发展规模在根本上决定着权威的发展方向与发展规模,权力如果发生了变化,权威迟早会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权威的大小可以在一定程度偏离权力的大小;第三方面,权威会对权力产生一定程度的反作用。
有些人虽然实际权力并不大,但他的魄力、智力和人格能够给人产生强大的权威感,强大的权威感有时会放大和扩展一个的实际权力。不过,一般情况下,权力与权威的大小是基本对等的。
五、权力的分类
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可以对权力进行不同的分类:
从价值形态的角度来看,可分为财权、物权与人事权。
从的角度来看,可分为生活资料分配权、生产资料使用权与所有权。
从社会领域的角度来看,可分为经济权力、政治权力(含军事权力)和文化权力(含宗教权力);
从国家政治的角度来看,可分为立法权力、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
从经济运行的角度来看,可分为生产权力、(流通)销售权力和消费权力;
从机体活动的角度来看,可分为思维活动权力、行为活动权力和生理活动权力;
从行为活动的角度来看,可分为行为目标选择权力、行为方案决策权力、行为结果评价权力;
从执行流程的角度来看,可分为目标方案决策权、行为执行权、监督评价权;
从主体存在的角度来看,可分为人生生存权、人身自由权与人生发展权;
从社会控制的角度来看,可分为人生自由控制权、生活资料消费控制权、生产资料所有控制权、价值观控制权;
从组织结构的角度来看,可分为人事任免权、工作安排权、责权利分配权;
从经济运行的角度来看,可分为所有权、经营权、分配权;
从作用对象的角度来看,可分为作为集体成员在集体中权力,作为社会成员在社会中所享有的基本权力,作为社会关系对于他人的权力。
六、腐败的本质
公权力的滥用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客观失误,二是主观故意。由于认识能力、决策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局限性,使领导主体能力错误地支配集体的价值资源,从而使集体的利益遭受损失,这是权力使用的客观失误。由于领导主体的利益价值观偏离集体的利益价值观,领导主体在公共价值资源的支配过程中有意地按照自己的利益要求支配集体的价值资源,从而使集体的利益遭受损失,却使领导主体产生额外的利益收入,这就是权力使用的主观故意。
一个拥有的公权力的人通常会同时受到两种价值观的作用,一种是他的个人价值观,另一种是他所代表(或代理)的集体价值观,其中,个人价值观引导他在行使权力过程中尽可能地体现个人的意志与愿望,尽可能地满足个人的利益要求(即私心);集体价值观引导他在行使权力过程中要求充分体现集体的意志与愿望,要求充分地满足集体的利益要求(即公心)。其结果是,这个拥有权力的人在其权力行使过程中实际所表现出的代理价值观通常介于个人价值观与集体价值之间,即“个人价值观”与“集体价值观”同时对“代理价值观”产生“引力”。也就是说,权力行使者在个人价值观的“吸引下”所表现出的“代理价值观”,总会或多或少地偏离集体价值观,从而使集体的利益产生了或多或少的损失,使集体的意志产生了或多或少的折扣。
总之,当权者在权力行使过程中实际所表现出的代理价值观(或职权价值观),总会在一定程度上趋近个人价值观,而在一定程度上偏离集体价值观,这就是腐败的价值机理。由此给出腐败的本质。
腐败的本质:领导主体在支配集体的公共价值资源时,严重偏离集体的利益价值观,不断向领导主体的利益价值观倾斜,由此使集体的利益遭受损失。
七、铲除腐败的基本途径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发现,要想减少社会腐败,就必须使当权者所表现出的代理价值观尽可能地与集体价值相吻合。
1、推选有能力且品德高尚的人作为权力行使者,作为集体价值观的代理人(或集体利益的代表者)。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看,品德高尚者就是能够更多地注重长远利益、集体利益、高价值层次的利益,而较少地注重眼前利益、个人利益和低层次利益,这样,其个人价值观中更多地包含集体价值观的成份,这种人的个人价值观与集体价值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2、加强监督,提高透明度,使当权者能够按照集体的利益要求来行使权力。只有加强权力行使的全程监督,才能使人们清楚地知道,当权者的每一个决策和行为是否符合集体的根本利益,是否偏离集体价值观的客观要求。不过,如果监督手段的泛滥,也会提高权力行使的成本,降低权力行使的效率。
3、加强民主,实施权力下放,让更多人参与权力的行使。集体的价值观是由各个集体成员按照一定的影响权数合成而来(详见拙文“价值观的数学分析”),如果不考虑效率因素的影响,参与权力行使的集体成员越多,该权力行使的实际代理价值观就越是接近集体价值观,产生社会腐败的可能性就越小。不过,如果民主过滥的话,就会降低效率,丧失发展机遇,同时容易导致信息的流失以及泄密事件的发生。
4、加强制度建设,使权力行使不断朝制度化、程度化的方向发展。权力行使的制度化和程度化可以有效地降低权力行使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和模糊不确定性,加大个人价值观对于实际代理价值观实施干预的难度。不过,权力的制度化与程序化也会提高权力行使的成本,降低权力行使的效率,导致社会僵化的产生,降低集体对于突发事件和复杂形势的应变能力。
5、加大惩处力度,使实施社会腐败的成本大幅度提高。如果一旦发现当权者的代理价值观严重偏离集体价值观,就采取严厉措施来进行惩处,就必然会缩小代理价值观与集体价值观的差异,从而减少社会腐败。也就是说,如果对于社会腐败的惩处力度足够大,实施社会腐败的风险成本远远大于实施社会腐败所获得的风险收益,那么社会腐败就会得到有效遏止。
6、加大当权者与集体的利益相关性,使其价值观与集体价值观基本一致。提高当权者在集体中的股权,适当提高当权者的政治与经济待遇,把集体的业绩与当权者的经济与政治前途紧密联系起来,就可以使其个人价值观中更多地包含集体价值观的成份,从而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7、增加约束机制,以各种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约束方式来提高对于当权者的约束力。权力如果没有受到有效的约束,当权者的代理价值观就必然会朝着个人价值观的方向倾斜,使集体的利益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个人利益,这就是“性本恶”,因此极端的权力必然产生极端的腐败,不能寄希望于人具有天生的善良本性(即“性本善”)。只有加强和完善各种约束机制,才能确保当权者的代理价值观与集体价值观相一致,才能确保权力的行使能够有效地维护集体的利益,体现集体的意志。不过,约束机制过多,会提高权力行使的成本,降低权力行使的灵活性和效率性,还会会导致社会僵化的产生。
七、集体的价值分配法则
集体的各种价值资源最初都来自于集体各成员的共同投入,这些价值资源将会按照一定的分配法则进行分配。这里可分为两种情况进行分析:
1、没有产生共同价值效应。如果A和B合作所形成的集体没有产生共同价值效应(即没有产生价值率的增量△P),则两者按照一个相对独立的主体来合并计算。
A投入Qa,产出Qa×Pa;B投入,产出Qb×Pb,如果Pa和Pb非常接近,则合作体的价值率是
Pab=(Qa×Pa +Qb×Pb)/(Qa+Qb)
Qa×Pa /(Qa+Qb)+ Qb×Pb/Qa+Qb)
合作体产出价值的分配方案是:A得到Qa×Pa,B 得到Qb×Pb。
2、产生共同价值效应。如果A和B合作所形成的集体产生了共同价值效应(即产生了价值率的增量△P),而且对于A和B双方所产生的价值率增量相同,如果Pa和Pb非常接近,即价值率变为:P=Pab+△P
AB合计的价值投入量为(QaQb),新增的价值产出量为△P×(QaQb△P×Qa△P×Qb
一般情况下,集体的产出价值将会进行如下分配:
A得到的收益:Qa×Pa+△P×Qa=(△P+Pa)×Qa
B得到的收益:Qb×Pb+△P×Qb=(△P+Pb)×Qb
如果A得到的实际价值收益大于△PPa)×Qa,即他的实际价值率增量△P较大,则A就会加大价值资源的投入规模,主动提高他在合作体中的投资比例,在边际效用规律的作用下,其实际价值率增量△P逐渐下降;如果B得到的实际价值收益小于△PPb)×Qb,即他的实际价值率增量△P较小,则B就逐渐减少价值资源的投入规模,主动降低他在合作体中的投资比例,在边际效用规律的作用下,其实际价值率增量△P逐渐上升。
综合以上两点,并将其推广到众多成员所组成的集体之中,由此得到:
集体的价值分配法则:集体中每个成员所得到的价值收益将在原则上按每个成员的价值投入比例进行分配。
八、权力配置的一般法则
AB合作所形成的集体,如果A拥有2/3的制约权数,而他只有1/3的价值投入比例,集体中的2/3的财产由他来支配,在理想状态下,按照“集体的价值分配法则”, A将会把2/3财产中的1/3分配给自己(即2/9),并把2/3财产中的2/3分配给给B(即4/9)。如果B拥有1/3的制约权数,而他却有2/3的价值投入比例,集体中的1/3的财产由他来支配,在理想状态下,按照“集体的价值分配法则”,B将会把1/3财产中的1/3分配给A(即1/9),并把1/3财产中的2/3分配给自己(即2/9)。综合起来,A将会从集体中得到财产(2/91/91/3),B将会从集体中得到财产(4/92/92/3)。
然而,A在行使集体所赋予遥权力时,总会在不同程度上偏离集体的利益分配法则,向自己有利的方向倾斜(偏离的程度取决于个人的品德素养及集体对于权力的制约力度),即A分配给自己的实际财产将可能会大于2/9,分配给B的实际财产将可能会小于4/9,从而使B存在一定的价值损失风险。同理,B在行使集体所赋予的权力时,总会在不同程度上偏离集体的利益分配法则,向自己有利的方向倾斜,即B分配给自己的实际财产将可能会大于2/9,分配给A的实际财产将会可能小于1/9,从而使A存在一定的价值损失风险。显然,在极端情况下,如果A的权力为1,则分配给自己的实际财产必然大于1/3B的权力为0,则分配给自己的实际财产必然小于2/3,所有的价值损失风险全部由B来承担。如果要把因为权力配置的不合理所产生的价值损失风险由双方来平均承担,就必须使双方的制约权数基本上等于各自的价值投入比例。
不难发现,A所赋予的权力越大,他的利益就会得到越大程度的维护;相反,A的权力越小,其利益就会受到越大的损失风险。如果要使双方承担相同程度的价值损失风险,就必须使双方的权力配置比例与投资比例相同。由此可得:
权力配置的一般法则:集体中各成员的权力配置比例在原则上趋近于每个成员的价值投入比例。
几点说明:
1、由于领导才能的不同,集体各成员对于权力的使用将会产生不同的客观失误率,集体将会赋予具有较高领导才能的人以更大的权力,以减少集体因权力使用的客观失误所产生的价值损失风险。
2、由于道德品质的不同,集体各成员对于权力的使用将会产生不同的主观失误率,集体将会赋予具有较高道德品质的人以更大的权力,以减少集体因权力使用的主观失误所产生的价值损失风险。
3、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的社会里,大部分的价值都是低层次的,这些低层次价值通常具有较低的共享性和关联性,较高的矛盾性和独立性,这些价值资源的支配,就应该采取相对集权的方式来进行,才能具有较高的价值效率。
4、在社会处于较高动荡程度和较大变化情况的环境里,价值的变动性较大,各种利益矛盾比较尖锐化和复杂化,就应该采取相对集权的方式来进行支配,才能具有较高的价值效率。
5、集体明文规定所赋予的名誉权力与拥有的实际权力不同,领导主体由于能力、品质、资历、社会关系等的不同,其实际拥有的权力可能要大于或小于集体所赋予的名誉权力。
6、集体可以通过各种法律制度、管理流程、监督手段、奖惩方法和公众参与方式,逐渐稀释和弱化领导主体的实际权力,确保权力在使用过程中充分体现集体的意志或利益要求,使集体中各成员的实际权力配置比例在原则上逐渐趋近于每个成员的价值投入比例。
7、通过各种手段不断提高集体一般成员的基础权力,可以进一步稀释和弱化领导主体的实际权力。如提高一般集体成员的言论自由权、劳动与社会保障权、社会救助权、申诉权、生存权、人身自由权、公众表决权、监督权与公共事务参与权等。
九、权力配置差距的计算
财富差距的计算在经济学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方法,典型的方法就是“基尼系数”计算法。财富是价值资源的一种重要形式,可以把财富差距的计算方法推广应用到一般价值资源差距的计算之中。权力反映了一个人或领导集体对于集体各种价值资源的支配比例,集体的民主程度或集权程度可由集体中权力配置的差距来决定。因此权力配置差距(或民主程度、集权程度)的计算方法可以模仿财富差距的计算方法。
1、财富基尼系数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提出了一个比例数值(在01之间),用以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
如图,图中横轴代表家庭数比例x%(注意此比例计算是从低收入家庭开始计算的,到100%时才涵盖最富有家庭),纵轴代表该比例的家庭拥有的财富占社会总财富的比率y%,斜直线(绿线)代表绝对平均状态(即每个家庭拥有财富相同)下,低收入人群所占人口百分比和总收入百分比之间的关系(财富
            
占比等于家庭数占比);弧线(红线)代表实际情况(实际是由财富-家庭分布曲线积分而来),这条曲线也称作洛伦兹曲线Lorenz curve),垂直线(蓝线)代表绝对不平均(即所有收入被唯一一个人占有)的情况。图中弧线(红线)和斜直线(绿线)中间的面积越小,收入分配越平等。基尼系数表示的是绿红线间面积与绿蓝线间面积之比。基尼系数越小,红线与绿线越接近,反应收入水平越平均;反之,基尼系数越大,红线与绿线越远离,反应财富向少数人集中。
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但这两种情况只是在理论上的绝对化形式,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因此,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通常把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大于这一数值容易出现社会动荡。
近年来,一些学者对基尼系数的具体计算方法作了探索,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计算公式。山西农业大学经贸学院张建华先生提出了一个简便易用的公式:假定一定数量的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顺序排队,分为人数相等的n组,从第1组到第i组人口累计收入占全部人口总收入的比重为wi,则
  
说明:该公式是利用定积分的定义将对洛伦茨曲线的积分(面积B)分成n个等高梯形的面积之和得到的。
2、权力基尼系数
模仿贫富差距的计算方式,可以确定权力差距的计算方式,即权力基尼系数。
如图,图中横轴代表数比例x%(注意此比例计算是从低权力的人开始计算的,到100%时才涵盖最有权力的人),纵轴代表该比例的人拥有的权力占集体总权力的比率y%,斜直线(绿线)代表绝对平均权力状态(即每个人拥有的权力相同)下,低权力人群所占人口百分比和总权力百分比之间的关系(权力占比等于人数占比);弧线(红线)代表实际情况(实际是由权力-人数分布曲线积分而来),垂直线(蓝线)代表绝对不平均(即所有权力被唯一一个人占有)的情况。图中红线和绿线中间的面积越小,权力配置越平等。权力基尼系数表示的是绿红线间面积与绿蓝线间面积之比。权力基尼系数越小,红线与绿线越接近,反应权力配置越平均;反之,权力基尼系数越大,红线与绿线越远离,反应权力向少数人集中。
权力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前者表示集体成员之间的权力配置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权力被一个人全部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集体成员之间的权力配置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权力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但这两种情况只是在理论上的绝对化形式,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对于一定社会条件下,社会的权力配置同样存在一个警戒线,即权力基尼系数同样存在一个警戒值,如果大于这一数值容易出现社会动荡。
权力基尼系数的简易计算,同样可以模仿山西农业大学经贸学院张建华先生所提出的计算公式。
显然,权力基尼系数越大,这个社会的集权程度就越高,民主程度就越低;权力基尼系数越小,这个社会的集权程度就越低,民主程度就越高。
十、权力配置的合理差距
判断一个集体或一个社会权力配置的合理化程度,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看这种权力配置是否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适度的贫富差距有利于提高社会的活力,但过度的贫富差距将会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同样,适度的权力配置差距,有利于提高社会的活力,但过度的权力配置差距同样将会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
2、由于权力的使用可以使当权者产生额外的财富,因此权力配置的差距将会加速拉大贫富的差距。
3、权力配置的不均匀,在根本上起源于财富(包括教育资源环境资源和信息资源)占有的不均匀,因此要真正缩小权力配置上的差距,必须首先缩小财富占有上的差距。
4、究竟是一党制政府的民主化程度高,还是多党制政府的民主化程度高,不能一概而论。如果一党制政府能够实现有效的集体领导,并且党员成分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自觉地接受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建立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那么,这个政府的实际民主化程度就可能较高。
5、权力的配置要根据社会的具体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状况来确定,对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地区差距性和民族差异性大、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高、社会动荡和社会矛盾尖锐的社会,应该有较高的集权度。
6、通过各种法律制度、管理流程、监督手段、奖惩方法和公众参与方式,可以稀释和弱化领导主体的实际权力,确保权力在使用过程中充分体现社会公众的意志或利益要求,使社会中各成员的实际权力配置向普通群众转移。
7、通过各种手段不断提高普通群众的基础权力(如言论自由权、劳动与社会保障权、社会救助权、申诉权、生存权、人身自由权、公众表决权、监督权与公共事务参与权等),也可以进一步稀释和弱化领导主体的实际权力,使社会中各成员的实际权力配置向普通群众转移。
    8、民主的形式必须与民主的内容相统一。选举、协商、参政、监督、政党制度(一党制、两党制或多党制)等都是常见的民主形式,这些民主形式最终必须保障公共权力的配置不断向普通群众倾斜,以维护公众利益为核心目的。
十一、民主的本质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来进行分工与合作,并按照一定的社会功能与组织规则组成了一定的社会组织或社会团体,从而形成了一定的公共利益或公共价值资源,这些公共价值资源利益需要一些人来进行操作和运用,这就是公共权力。
在理论上,公共权力的行使必须按照集体的意志(即集体的利益价值观)来做出决策和付诸行动。然而,集体的决策不可能听从集体中所有人的意见,否则就会人云亦云,永远形成不了决策,而且集体决策的实施也往往只能由一部分人来完成。
民主的客观目的和核心本质在于使集体的价值资源能够完全按照集体的利益价值观进行支配,即“我的利益我做主”。
民主的本质:就是公共权力的行使,尊重民众的意愿,维护民众利益。
由此可见,衡量一个社会、一个集体、一种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关键要看最广大人民的意愿是否得到了充分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是否得到了充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了充分保障。
一个集体或一个社会,民主的程度或集权的程度可以通过计算权力配置的差距程度来衡量。
 
个人简介
第二炮兵工程学院毕业,大学本科专业:动力机械,硕士研究生专业:火箭发动机,从军20年,出版了两部学术专著:《统一价值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数理情感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邮箱:choudh@sohu.com…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