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深化汉调二黄学术研究

潘世东 原创 | 2012-12-28 10:48 | 收藏 | 投票

 论深化汉调二黄学术研究

梁卫华

 

  
安康汉调二黄是由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品种。它辉煌的流传历史、丰厚的艺术遗产,尤其作为中国戏曲传播源头的母体剧种,对国粹京剧及数十个地方剧种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力,已在中国文化史上树起耀眼的丰碑。作为保护区的安康,因此而获得荣耀与自豪。最近无意中见到安康市委主要领导同志曾做的一个重要批示:“汉调二黄作为我市独有的文化品牌,应继续予以深化研究……明确研究方向和工作目标。把这个特色品牌保护好,发展好,运用好。”在传统文化成熟项目和物质文化遗产匮乏的安康,市委市政府领导高瞻远瞩,选定在全国影响大、具有独一性和文化价值高的优秀戏曲品种作为地方文化品牌打造推出,可谓独具慧眼,英明果断。国家把研究与保护汉调二黄的历史任务交给安康,全国注视着我们。安康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汉调二黄这种稀有的文化资源。只要我们充分利用这一剧种在安康的资源和研究人才优势,倾力宣传打造,相信这个独特的文化项目在为提升安康对外知名度、增加文化旅游吸引力和丰富地方文化生活诸方面,都能发挥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因此,深化汉调二黄学术研究对于当前安康显得尤其重要。本文就此作以粗浅论述,求教于各位专家学者。
内涵丰富的文化价值
汉调二黄是陕西古老戏曲剧种,相传源于唐代长安皇家梨园歌舞。明未清初流传汉水流域,以安康为中心的陕南地区原生态汉调二黄戏曲得到较为完整的保留与传承,在全省形成的关中、商洛、汉中和安康四大地域流派中注重吸纳各家之长,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陕西汉调二黄的代表作与大本营。目前,陕西及周边地区汉调二黄皆已绝响,唯安康市硕果仅存。①
我市戏曲史论专家朿文寿研究员,潜心汉调二黄学术研究20余年,发表长篇论文《论京剧声腔源于陕西》证实:享誉世界的东方艺术瑰宝,中国戏曲典范与代表的京剧,并非传统所称产自安徽、湖北或江西,而是源于历史上曾被称为秦腔,现今保存在陕西安康的汉调二黄剧种。文章发表后在全国影响很大,引起戏曲史学界高度关注,荣获国家戏曲学术最高奖———第二届中国王国维戏曲论文奖一等奖。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刘桢研究员在《中国文化报》载文指出:“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迷失了许多历史的真象。以号称国剧的京剧来说,它的历史形成还是一个谜。一般认为,清代乾隆五十五年徽班进京带去二黄调,道光年间湖北艺人又传去西皮调,二者在京同台合流,形成‘皮黄’,标志京二黄京剧的诞生。朿文寿在汲取前人认识观点的基础上,通过追溯考证相关历史记载和对比研究现存的实体实物后,认为京剧的声腔源自于陕西:陕西最古老的声腔剧种,历史上曾被称为‘秦腔’、‘二黄’、‘土二黄’、‘汉调二黄’,建国后才改称为汉剧的陕西二黄戏剧种才是产生京剧的真正母体,是所谓‘皮黄’腔系剧种的根本源头。文章爬梳细辨,资料颇富,论证严密,如果观点成立,将改写京剧形成的历史。”②
此后不久,受这一新论断冲击的湖北、安徽等省有学者发表质疑文章,朿文寿再经考察调研,于《戏曲研究》、《中国戏剧》等国家级刊物发表《再论京剧声腔源于陕西》一文,以更大量的事实依据,进一步夯实了立论基础。全国30多家报刊杂志报导、评论或转发,2007722日朿文寿亮相中央电视台阐述这一崭新论断。自此,京剧来源于陕西汉调二黄的观点,得到全国各方面专家的普遍认可与肯定。
2005
8月,安康市文化局以朿文寿为主持人申报汉调二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65月国务院正式公布批准。批准的原因,诚如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刘文峰研究员在国务院作为戏曲项目评审主要依据的《全国剧种剧团现状调查报告》中所言:安康汉调二黄,不仅历史悠久,遗产丰富,重要的是与国粹京剧的形成与产生具有重大历史关联③。这一调查结论不仅充分证实朿
文寿先生在中国戏曲史上为汉调二黄树立起光彩夺目的丰碑,而且这一理论成果所具有的文化价值,更为地方争取到一个难能可贵的文化品牌、一项千载难逢的国家级重大文化发展建设项目。
朿文寿“两论”文章发表后,不少专家学者承此课题继续研究补证,例如广东学者
黄伟教授不久前发表的论文《粤剧的源头在陕西》④,全国影响较大,文章通过大量依据证实:广东的粤剧、汉剧和西秦戏皆源于陕西,根系汉调二黄。西北大学焦海民论文《秦腔梆子响高低》⑤查证,辗转流传台湾二百年的“北管古路戏”与汉调二黄亦具渊源关系等等。从目前占有资料可以看到,陕西二黄戏不仅对于国粹京剧的形成诞生发挥直接作用,而且与江西宜黄戏、浙江绍剧、广西桂剧、云南滇剧、四川川剧、湖北汉剧等数十个地方剧种的形成产生亦具历史关联。所以说,陕西安康汉调二黄是我国古代戏曲文化流行传播研究的活化石,是戏曲寻根文化的重要源头。
中国昆曲因其历史悠久以及表演艺术和声腔曲调为多个地方剧种所借鉴,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传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代表作”享誉全球。而安康的汉调二黄,其声腔及表演艺术对于国粹京剧和大量地方剧种的形成发展产生的作用与影响,亦具很高的文化价值。从这个意义讲,陕西安康汉调二黄在中国戏曲史和文化发展史上所居位置及贡献,并不比昆曲逊色多少。
“非遗”地位的确立为保护传承汉调二黄提供了重大机遇和契机,打造文化品牌既刻不容缓,又必须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确立深化研究的工作重点又是其中的核心问题。
深化研究的工作重点
(一)建立研究保护机构
汉调二黄作为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公布己三年多,中央财政首批下拨到省专项经费300多万元;安康市主要领导同志关于打造汉调二黄文化品牌重要批示也近两年时间,遗憾的是至今我们并未看到汉调二黄深化研究的行动与成果,打造品牌与保护遗产的具体措施也并不得力。国家对保护“非遗”工作的原则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作为大型综合性活体艺术的汉调二黄,其保护与传承属专业化系统工程,必须依靠政府行为才能保障实施完成。深化研究的水平与成果,将决定保护工程与品牌打造的成效。因此,建议市政府尽快成立汉调二黄研究保护专项工作机构,以有建树的权威专家作为学科带头人,组织专业队伍,实行传帮带,认真落实市委领导关于“明确研究方向与工作目标”、“继续予以深化研究”等重要批示,把此项工作推上运行的快车道。
(二)深化文化价值研究
自明代中后期及有清一代,陕西二黄流传除西北的甘肃外,多在京师及东南各省和西南各地(最远至台湾与东南亚一带)。迄今这些地方流行的不少剧种仍称其形成产生主要受陕西(秦腔二黄戏)影响。朿文寿“两论”文章集中对清乾隆年间艺人魏长生三度进京和扬州安徽盐商出资组织徽班进京所唱腔调皆为陕西二黄,即陕西二黄戏实为京剧先声母体的研究考证为重点,其他地域流变情况涉及不是太多。我们应当继续组织力量深化汉调二黄文化底蕴和与其他地方剧种关系的研究。使这些地方剧种寻根溯源,找到陕西,我们能够与之对应对接,突破性解决中国戏曲史上的重大存疑与空白,提升汉调二黄文化品位与保留价值,进而达到改写中国戏曲史和中国京剧史的学术高度。
(三)加强保护与传承力度的研究
汉调二黄有着丰厚文化和悠久历史,要采用多种方式唤起人们对其重新认识,使其煥发艺术青春,引导其在市场经济中不断获得新生。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对流体艺术的汉调二黄实行活态保护,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既要重文化形式的保护又要重精神内涵的保护,既要保护好又要运用好。城区江北“安康汉调二黄文化园”的建设是一个十分重要和有益的尝试,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物质化,使流体艺术固态化。应该积极推进后续工程的建设力度和速度,使其尽快走向文化产业化的道路,既成为安康文化旅游的重要景观,又能够有效地保护这一民族戏曲奇葩。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不是一个浅层次上的简单问题。汉调二黄的文化价值、精神内涵何在?怎样有效地实施保护与传承?作为文化品牌打造如何产生实际效应和传统艺术创新与现代市场接轨,以及专业团体艺术生产、普及与提高等等,都是我们迫切需要认真研究论证的学术课题。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保护民族文化根须与火种,守护民族精神家园,维护民族文化主权和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意义。我省一些优秀传统特色文化艺术品种如《走西口》、《兰花花》等的流失现象,己引起陕西高层人士的密切关注。安康汉调二黄深化研究与传承保护工作迫在眉捷,我们必须具有高度的紧迫感、使命感,抓紧时机、抓住机遇,尽最大努力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绝不能让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丢失。
(作者单位:安康学院)   
注释:
①朿文寿:安康汉调二黄文化园主题石刻文《汉调二黄》
②刘 桢:《中国文化报》2004217日刊《20022003:戏曲学新论———第二届中国王国维戏曲论文奖评述》
③刘文峰:《中国戏剧》2006年第1期刊《戏曲的生存现状和应对措施———【全国戏曲剧种剧团现状调查】综述》
④黄 伟:《肇庆学院学报》2007年第四期刊《粤剧的源头在陕西》
⑤焦海民:200810月第五届陕西省艺术节中国秦腔高层论坛获奖论文

 

个人简介
潘世东,二级教授、十堰市政协副主席、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十堰市委主委、汉江师范学院校领导、《汉江师范学院学报》主编、汉江师范学院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湖北省跨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湖北…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