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恩版《道德经》连载(三十八)

肖永健 原创 | 2012-12-08 17:29 | 收藏 | 投票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道也。不德,没有刻意的表现和做为。这才称得上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下德,德之下,走样的德。不失德,自以为有德,时时处处以自己认定的标准要求自己和他人,这样的“德”其实是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德无为,所以没有什么需要彰显;下德有为,所以滋生出众多的道德标准。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仁者,怜悯慈爱之心。最高的仁慈总是表现出相应的行为,但这些行为相对于道常而言,不起任何作用。道常无为,正如我佛所言:“一切有为法,如幻如电”。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义者,厚此而薄彼也。重义者为之,必亲此而疏彼,有为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礼者,无其实而重其形也,是对外在表现形式的规范。上礼为之,礼就是要求和强制。外在的要求和强制往往与内心相违,所以没有多少人响应,只有强拉硬拽,要求人们按礼行事。

故失道而后德。所以道有所缺失才有德。道本无名,始名为道则德也。人们之所以认识到道的可贵,是因为道已经开始丧失。与道合一时你就是道,道就是你,“看到”需要距离,当道与你分离时,你才能看到它,失去之后才感觉到可贵。

失德而后仁。当德有名无实时,仁慈就产生了。德之不存,人心对立,相互争斗,强弱分化,怜弱之心自然出现。

失仁而后义。仁慈不在,则不再怜弱而憎强,只为亲疏而厚此薄彼也。

失义而后礼。若义气都不在了,就只能靠规范和制度来要求自己和他人了。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礼,是世风日下、在人们没有信仰没有信心的状况下,不得已而为之。礼是造成人们意识形态混乱的罪魁祸首。礼是当内在无所适从时,对外在行为的强制规范。内是根源而外是表象,舍本逐末则不得要领,内外分裂而呈乱象。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前识,不知而知之。前识者,自以为是的人。自以为得道的人,体现出道的浮华表象,是愚昧作乱的开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所以得道之人与道合一,无为无名,与仁义礼不处也。

 

个人简介
模式语言管理专家组核心成员,《活力之源——模式语言管理探索与实践》作者;《东方服务模式》编者,温泉旅游项目全程策划人。正在投入项目:如何创建人性化组织?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