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背后的心灵成长

王万兵 转载自 文学风论坛 | 2012-02-01 13:08 | 收藏 | 投票

网络文学背后的心灵成长

 

                               ----论王万兵和他的网络文学作品

 

/刘仁普

 

        当王万兵凭借网络走进文坛时,他的亮光虽然耀眼,但似乎没有太多的刺激到主流文学。与主流文学那种正统而厚重的文学形象相比,王万兵在文坛上的出现显得平淡和模糊。与主流文学的这种距离,一方面造成了他被遮蔽和被忽略,另一方面又使得他能在网络文学这块土地上自由成长,他的才华、理想、抱负都能在这块领地上正常萌芽、培养和完善。与大多数作家相比,他的创作成长是通过网络文学转身进入人们的视线的。为此,他的文学之路不仅脉络清晰,而且始终坚守着网络文学这块新开辟领地。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他现在只能算是网络作家。但是,不管是读他的小说、散文、还是诗歌,你都会发现一些最原始、最朴素、最自然的创作元素,一些道德上的伦理和常理。这恰恰是主流文学身上所具备的创作体验,他的这一创作方向,不谋而合将主流文学和网络文学自然地连接起来了。这也恰恰说明了主流文学与网络文学又一次牵手的文学历程。


 

一、网络文学里的创作成长


 

这里提到网络文学,那么就不得不说说网络文学的发展历程了。

十多年前,被称之为网络文学鼻祖的蔡智恒,在网上发表了一篇《第一次亲密接触》的小说,当时他还只是台湾的一名在读研究生,或许当时根本就没想到,他就是网络文学的启动者。1999年,大陆这边,安妮宝贝以一部《告别薇安》红遍网络,成为当年国内风头最劲的网络文学作者。她用自己另类别样的文字,制造了一场世纪末的颓靡绮丽。随后我们知道的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陆幼青的《死亡日记》都应该算是网络文学的先期作品。
  正当网络文学由陌生逐渐进入人们视野的时候,却遭到了许多作家和学者的质疑。欧阳友权先生发表的《网络文学:技术乎?艺术乎?》一文,(1)他认为“网络文学作为网络时代的文学,技术的因素比历史上任何一种文学都要多,因而不仅容易出现‘只见网络没有文学’的现象,而且还容易导致文学的‘非艺术化’和‘非审美性’。”张闳先生直接说“网络文学都是垃圾”。“网络文学不是文学”。 (2)他的这一论断,俨然成了众人的共识,把网络文学推到了死亡的尴尬境地。但是,时间和文学发展的规律证明了他们错误的判断并没有阻碍网络文学的成长和壮大,反观今天,主流文学主动与网络文学联姻,成就了文学的又一个新高潮。

王万兵就是在这个浪潮的冲击下浮出水面的。1971年,他生在贵州赤水市的一个农村家庭,1990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把他吹进了南方的土地,成了众多打工者当中的一员。在血与泪的打拼中,他一直坚守着一个梦,那就是他心中崇高的文学梦。其实,网络作家王万兵在16岁就开始发表文章了,但因为现实,文学爱好总是让位于生活。直到2003年,在他创业过程中,因为涉及到许多电子商务公文的撰写,他开始在网络上开博撰稿,把相关的一些产品写进了博客。平常也写一些心情文字。随着时间的累积,本来就有一定文学底蕴的他,再次激发了心中那份埋藏了很久的写作欲望。

后来,一些网站为他开了专栏。在这些专栏里,有的是写企业管理的,有的是写销售故事的。他把自己多年的职场生涯用文字的形式在网络里奠定了他的文学基础。2008年12月19日,他在网络上发表了一篇《我那割猪草的难忘岁月》,这篇有着浓烈乡土情结的散文涵盖了他在东莞18年的异乡生活和对故乡的真挚情感,以及怀念童年那种纯真的生活情趣,也是这篇散文,让他打开了网络创作的这扇大门,从此开始了他真正意义上的纯文学写作。2009年,他的长篇小说《鲁班在赤水河边民间传说》,在新浪博客连载,得到了江山网络文学网站的领导关注,特约他为该文学网站的首席签约作家。2010年底,贵州省打造文化和旅游强省,他的这部长篇小说再次受到贵州省委一些领导的青睐,正式将他吸纳为贵州作家协会的终身会员,真正成了一位被主流文学认可的官方作家。他从成长到成熟的过程,正是网络文学转身再遇主流文学的逆变过程。


 

二、网络文学里的乡土情结


 

王万兵的写作倾向具有很强的乡土情结,他特别注重对故乡情感的挖掘和抒发,或许是因为对故乡爱得深,对童年留下的印痕明显,对赤水河的那些传说无法忘记,所以,尽管长达20多年的寄居生活,故乡的记忆在他的指尖依然那么逼真,也是他的这种特殊的情感迸发,构成了他自己独有的写作美学,在网络文学里奠定了自己的写作风格。

他在接受团中央“分类引导青年工作优秀活动案例”-榜样人物大型影视系列专题《身影》在线访谈栏目(3)采访时描述过他的童年生活,他说:“我的童年是灰色的,在我们那个年代,吃不饱,因为土地没有下放,生产队分那点粮食,不够一天吃,剩下的日子,就得去吃树根。加上我家里人好多,8口人,就是父母两人挣工分吃饭,两个妹妹是超生的,没有口粮。那段岁月,我们都不吃晚饭,因为吃不起晚饭,我们一直要挨到天亮。做梦里也是想吃饱饭。

有一次,我们家里的锅里烧着水,等哥哥去公社粮站买红薯片回来下锅,可是,因为我们家犯过计划生育,没有买到。我们家都失望,加上饥饿。我对妈妈说,你们杀了我煮来吃。别饿坏了你们。后来,妈妈偷偷地商量把三哥抱养给别人,可妈妈的行为,遭到爸爸的痛骂。这是那个时代留在我心底的烙印。

哥哥去公社粮站买红薯片,其实也是不得而已。装买红薯片的麻袋上印有红字:贵州人民大懒汉。那时,是借红薯片还大米。这些事,是土改以前的事,那时我有六七岁。

关于我父亲,他在我心目里的位置很重,我们的童年,就是靠父亲的妆银匠手艺的工钱,养活我们一家。记得有一次,生产队分口粮,我们一家人就是120斤粮食,8口人还需要98元钱不交工分,否则,那120斤口粮也分不到家。生产队的人,还骂我爸,让我们一家人拿钱在石板上去买。那个年代,98元钱,可以逼死我们一家人。不过,我爸爸用自己妆银匠手艺,一晚上就挣回来了,那时,他带着我叔叔一同去四川福宝给菩萨穿衣服。那个破四旧的年代,做那种手艺,是做强盗活-----偷偷地做。我爸也没有少进学习班。”

难怪王万兵的很多作品都是那么忧虑,童年、亲人、故乡总是反复成为他的创作元素,认真看了他的专栏访谈才知道他的心灵成长过程,同样也明白为什么他的作品总是充满着那么多的乡土气息,原因就是他对那段成长爱得深。

在网络文学里,他应该还是一个勤于耕耘的作家,一连创作了《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秋月饼惹的祸》,《总裁夫人》《西部春暖》《习水河的民间传说---红袁传》《赤水河的民间传说---道长王伯姐》等多部作品。俨然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络文学传奇,而且题材宽泛,可以说在网络文学里是不可多得的。

 

 

三、网络文学里的心灵归宿


 

关于王万兵的网络创作,在我看来,他创作的动因和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商业文化的需要,使得他在无意识形态下自觉的走进了网络文学。其次,他是一个对故乡、对亲人、对成长有着深刻印象的人,脑海中积层多年的乡土情结需要一个空间释放,恰恰这个时候,网络为他提供了这个舞台。再次,他还是一个不浮躁的人,在商业浓烈的南方,他总是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写作。以至于在短短的时间里,创作了那么多的佳作,就是有一定水准的作家,也需要很大的定力。

王万兵的文学之路,支撑他的应该是一个庞大的网络文学,他在这个光环的照耀下,自由飞翔。他的心灵成长就是在这个网络文学的背后不断完善,不断成熟的过程。同样,他的创作情感也在这里找到了良性归宿。


 

参考文献:

(1)2003年2月19日,欧阳友权在《中华读书报》上发表《网络文学:技术乎?艺术乎?》一文,见2003年2月19日《中华读书报》。

 

(2)2007年3月29日,广州《新快报》记者专访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张闳,见2007年3月29日广州《新快报》。

 

(3)2011年12月10日,团中央《身影》在线访谈:“中国作家第一村”王万兵访谈录,见王万兵新浪博客。

个人简介
王万兵系广东省作协会员,广东省青年作协特约副秘书长(广东省团委主管)中国作家第一村作家组成员,广东网络文学院2013年高级研修班学员,2014年度广东文学院文学评论研修班学员《江山文学》首席签约作家,《贵州文学》顾问,…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