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师兄讲《通书》(之五)

包晓光 转载自 http://blog.tianya.cn | 2012-02-13 11:56 | 收藏 | 投票

 

  通书·师第七

或问曰:“曷为天下善?”曰:“师”。曰:“何谓也?”曰:“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矣。”不达。曰:“刚,善:为义,为直,为断,为严毅,为干固;恶:为猛,为隘,为强梁。柔,善:为慈,为顺,为巽;恶:为懦弱,为无断,为邪佞。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故圣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恶,自至其中而止矣。故先觉觉后觉,暗者求于明,而师道立矣。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

这一章,是以对话的形式出现的。有人问:什么才是最好的最善的东西啊?答曰:是师道。其实不管儒家也好、道家也好,还是佛教也好,都是非常重视师道的,“师”的称呼是最高的敬意。释迦牟尼是天人之师,孔夫子被后人称为“大成至圣先师”,是素王,非常了不起;道家呢,自己觉得他们的鼻祖老子比孔子还要高一层,于是老子被道家尊为圣人之师。

《史记》里面有孔子见老子的记载,孔子在老子那里请教了什么是礼,出门后非常惊叹地说:鸟飞得再高,也是有迹可循的;鱼潜得再深,也是可以发现踪迹的。但是老子像龙一样,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啊!所以道家后来有个人,写了一本介绍老子的传记,叫做《犹龙传》,用的就是孔子赞叹老子的话:“吾今日见老子,其犹见龙耶”,所以后来的道教就把老子当成孔子的老师,是为圣人之师。

实际上,后来的道教和老庄时期的道家几乎是不相干的。东汉时期,五斗米教的创立,标志着道教开创了,创始人张陵把民间的巫术、符咒之术,还有驱神驭鬼的这些方术,统统纳入作为道教(正一道)传教的基本手段,与《道德经》、《庄子》中的那种境界,完全是两个概念。到了后来,只要不属于儒家的中国民间方术,道教都拿来收入《道藏》,纳入了道教文化。他们把老子推崇为道教的祖宗,说“老子一气化三清”,认定他为道教的本源。但不管怎样,我们看得出道教对师道的推崇,也是非常高的。

释迦牟尼被称作“天人师”,其实佛是有十种通号的,“天人师”是十种通号中的一种。佛教讲六道,六道有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牲道、地狱道、饿鬼道。天道、人道和阿修罗道属于三善道,畜牲道、饿鬼道、地狱道属于三恶道。释迦牟尼既然被称为“天人师”,表示他既能做天上神仙的老师,也能够做人间众生的老师。

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作为中国文化三大主干的儒、释、道三教,对师道的态度,都是相当重视的。

《通书》是周敦颐在参悟《易经》时所写下的著作,这里谈到了“师”,那么就让我们先看看《易经》中的“师卦”是如何说的,品一品其中的味道。前面我们说了,儒释道三家都非常推崇师道,师道尊严是毫无疑问的。今天我们在座的都是师兄弟,老师呢在广州,这里我们大家一起交流交流,感觉感觉这个师道。

《师卦》的卦辞是“贞,丈人吉,无咎。”师卦的卦象呢,为下坎上坤,其象辞说:“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前面我们说了乾为天,坤为地;乾为阳,坤为阴。坎卦代表水,学中医的就知道,坎水在人身中指的是肾。这里按照象辞的解释说“地中有水”,意味着什么呢?像撒哈拉、塔里木盆地那些大沙漠,地中无水可是很恼火的,但是一旦有水,那就很好了,绿洲啊、森林啊、庄稼啊等等,都有了生发繁衍的基础。我们成都不是有个活水公园吗,现在提倡保护湿地、保护地球的肺,就是在体现《师卦》的“地中有水”。中国文化向来把自然宇宙中的种种现象和世间的人事融合在一起,那么作为人事来说,《师卦》又象征了什么呢?这里就说了:“君子以容民畜众”。如果君子能够按照“地中有水”这样来教化天下,那么就能够吸收和容纳更多的民众。在古代,这一点可是非常重要的,你所吸纳的民众越多,你地盘上的人口越多,就意味着你的领地更加强大。

以上这些是卦象本身所代表的自然现象和引申出来的人事关系,那么卦辞说的又是什么呢?当我们打卦的时候,打出一个“师卦”,如果没有变爻的话,那我们主要就看这个卦的卦辞。“师卦”的卦辞一上来就是“贞”,首先肯定了是不错的事情,“贞者,事之干”嘛,有成事之象。“丈人吉,无咎”,“丈人”,老人、长辈,老成持重之人等等,总之诸事吉利,整个事情和人都会非常好,不会有什么过错。

下面我们再看看“彖辞”。大家应该知道《易经》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很多人翻开《易经》都是一头雾水,觉得很怪,有什么卦啊、彖啊,还有象啊、爻啊等等,到底都是啥意思呢?卦辞,是解释卦本身所代表的吉凶祸福;彖辞,是用来解释卦辞的;象辞,是解释每一卦所代表的自然现象和人事之间的状态。那么“师卦”的彖辞是怎么解释的呢?

“师,众也。”这里我们是在讲师道,但如果具体看师卦的每一爻及其爻辞,就知道“师卦”主要讲的是行军打仗,讲到了出师吉利与否。虽然是这样,但是老师的“师”也是与出师、军师的“师”息息相关的,这一点我们通过对彖辞的研读就会感觉到。“师,众也”,军队嘛,人很多。“贞,正也。” “贞”,正,同时还有坚固的意思,坚不可摧。作为军队,坚不可摧;作为人,如果有坚不可摧的状态,大家可以感觉一下,将无往而不胜。过去有“贞节牌坊”之说,“贞”就是“正”,同时还有“坚”的意思在其中,坚固、坚毅,能够长久地坚守某种信念。你具有了师卦所说的品德,那么即“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当你有了这种品德,并且能够坚贞、坚固起来,你还能让大家的德行都正起来,那么就“可以王矣”,你就可以当领导。

“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这又在具体解释了。“刚中而应”指的是该卦象中的下卦,即坎卦,中爻是阳爻,阳呢,体现的是刚,阴呢,体现的则是柔。对于坎卦而言,体现的是“刚中”,也就是说一个真正具有师德的人,他内心很刚正,有自己的原则,不会人云亦云,左右摇摆。“而应”,应什么呢?应的是上卦,上卦中爻是阴爻,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刚中”应了上卦后,自然就有一种呼应,下和上之间有所呼应。《易经》有这么一种说法,下卦是内,上卦是外,那么落实在人事中呢,下卦是自身,上卦就是外部环境。就“刚中而应”来说,我们这种师德“刚中”,那么上下卦才有相应,内外达到统一,这是一个非常吉祥的卦。  

那么“行险而顺”又是啥子意思呢?坎卦代表的是水,但同时它也代表着沟壑、陷阱等,表明一种险境。如果打卦打出一个上坎下坎,即坎卦的话,那就意味着比较危险。但是对于“师卦”,则是“行险而顺”,为什么呢?虽然下面是坎卦,很危险,有陷阱,但是上面是坤卦,坤代表着顺天而行,代表着一种柔顺的风格,所以才能“行险而顺”啊!虽然会有一定的危险伴随,但不会有什么大碍。  

“以此毒天下。”这里的“毒”,可不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毒药什么的,而是荼毒的意思,也就是荼毒天下。当然在现代人眼里,荼毒是贬义词,但是在这里不是这样,它表明的是如果以师道来面对天下,教化天下,就可以“而民从之”,就能够被人民所认可,并且追随。当然也就“吉又何咎矣”,就会处于非常吉利的状态。  

我们学习《通书》的“师第七”,这里先把《易经》的师卦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析一下,就可以知道为什么周敦颐乃至于儒家、道家、佛家会把师道看得那么重。就是因为有了师德,有了这种德行以后,得到大家的拥戴,就能够教化众人,教化一方,进而教化天下。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原文。

“或问曰:‘曷为天下善?’曰:‘师’。曰:‘何谓也?’”有人问为什么师道为天下善?刚才我们通过《易经》的师卦对此解释了一番,这里让我们一起看一下周敦颐是如何解释的:“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矣。”人的本性,也可以说是性格,它体现出来的表象就是刚柔善恶。我们前面学习的“诚”,是一种“中”的状态,《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那么刚柔善恶还没发出来的时候,也同样是“中”的状态,也就是“诚”的这么一种状态。在生活之中,有些人显得很刚强,有的人则显得很柔弱,有的人处处与人为善,而有的人处处与人为恶,这些都是“诚”在每个人的性格中所体现出来的现象,这些现象都是从“诚”、“中”生发出来的。

如果你不能维持“诚”这么一种“中道”的状态,就会出现下面一系列的特点,就会有刚善、刚恶,柔善、柔恶。对于刚而言,它表现出来也就有善恶之分。刚善表现出来是什么样子呢?“为义”,这个人很有道义,讲义气,能够为朋友两肋插刀,不会给人三心二意的感觉,和这种人交往很舒服。“为直”,这个人很直率,很耿直,不会转弯抹角。“为断”,这个人具有金木水火土中“金”的特性,拿得起放得下,有决断之力。“为严毅”,能严格要求自己,对别人则要根据情况,如果对方相信你的话,可以适当严格要求,但如果不相信你,就应该适当放宽一些,后面的章节还要具体讲到这些。“为干固”,根基很牢固,做事积极肯干,并且能够持之以恒。通过这些我们可以体会一下“刚”表现为善时的样子,下面周敦颐开始为我们描绘刚恶又是怎么回事。

“刚”,虽然有善的一面,有那么多的优点,有那么多的好处,但如果把握不好的话,也会出现一些很不好的现象。刚恶“为猛”,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哥们义气重的人,性格很豪强,很多时候会不管三七二十一,做事莽撞。“为隘”,为人狭隘,容不得人。“为强梁”,为人凶暴、强横。这些呢,都是刚恶的表现。

“柔”和“刚”一样,表现出来也有善恶之分。柔善“为慈”,大家都能体会得到什么是慈,佛教里面大慈菩萨就是弥勒菩萨,笑口常开,我们到庙子里面,进山门看到的第一个菩萨就是弥勒佛,肚子大大的,所以山门上的对联一般都写的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总之是一种很温柔很善良很慈和的这么一种状态。“为顺”,是一种柔和的体现,有顺承之意,坤道就是以顺承为主,我们进德修业就应该以顺为主。这里我们也可以结合佛教思想来理解,比如《华严经》里面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第九愿就是“恒顺众生”,就是要恒常、坚持不懈地顺从众生的愿望,当然是好的愿望,是符合教义的愿望。那些恶愿呢,就不能顺,当然也不是让你以很武断、很粗鲁的方式去解决,而是尽量以一种柔和的方式来引导它、化解它。“为巽”,“巽”,就《易经》而言,其卦象是下面一根是阴爻,上面两根是阳爻,指的是风。在这里,指的是阳春三月的和风,很柔和,很舒心。柔恶呢?“为懦弱”,不能坚持。“为无断”,拿不起放不下,没有决断。“为邪佞”,就更不好了,阿谀奉承、奴颜媚骨这么一种状态。

下面周敦颐对前面所说的刚柔善恶做了一番总结:“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我们面对刚柔善恶,应该去寻找“中”的状态。这种“中”,并不是说骑在中间,是左也不偏,右也不靠,不是!而是让我们努力做到刚善柔善的这么一种状态。如果你性格比较刚,要理解什么是“中”,那就应该往柔善这方面去体会;反之如果你性格比较柔,就应该往刚善这方面去体会。这些都是作为普通人的理解。

如果更深一层去理解,我们在学习《中庸》的时候就知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里的刚柔善恶都只是第二位的,“中”是一种还未发的状态,而刚柔善恶都是在这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如果我们能够随时体会“中”,找到“中”的感觉,这个时候根本就无所谓善恶,是无善无恶的。因为“中”,意味着情绪还没有生发出来,不管是刚善也好,还是刚恶也好,也不管是柔善也好,还是柔恶也好,这些都还没有产生出来。

这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那么“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呢?我们都见过竹子,一节一节的,其最关键的部位就在那节节上,要破竹,如果从节入手就很容易破掉。“节”,就是节点、关捩,是最关键的部位。如果你对“中”能够保持得很好的话,那么不管是喜怒哀乐,还是刚柔善恶,当你情绪一发出来,都能“中节”,都可以应势而发。需要刚的时候,那就刚发;遇到需要用柔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时候,那就柔发。这个时候,不管是刚发还是柔发,都是中节的,都是直击了事物的关键地方,都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如果能达到“中和”这么一种状态,那么就能够“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地各就其位,并且万事万物都能繁衍生息。

所以,“中庸”并不是我们一般人所理解的什么好好先生、和稀泥之类的,不是!而是真正体道而行的这么一种状态。只有这样体会,我们才能理解周敦颐为什么会说“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是“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 “天下之达道”和“圣人之事”,都是通过“中”、“和”生发出来、体现出来的。

有些人我们很难看得懂,尤其是过去的一些老禅师,他们的喜怒哀乐,根本就无法看懂。比如说有这么一则非常著名的公案——“南泉斩猫”,大家都知道出家人是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但是有一天,南泉老和尚发现庙子里面东西厢房的寺僧正争论不休,很奇怪,就问其争吵的缘由。有人说了,是为了一只能逮耗子的猫,东厢房的说这猫是他们东厢房的,而西厢房的则认为这只猫是他们西厢房的。实际上呢,寺庙里面一般也不专门养猫,估计是不知哪里跑来的野猫,可能先窜到了东厢房,逮了几只耗子,后来又窜到了西厢房。总之是这窜一下那窜一下的,于是彼此互相争这支猫的归属权,并且争得不可开交。南泉老和尚把猫提起来,从怀里掏出戒刀,说到:“如果你们谁说对了,那这只猫有救,要是没人答出来,那这猫的命就没了!”众僧皆无语,都搞不懂老和尚啥意思,或者是不敢说,或者是说不出来,结果老和尚手一挥,就把猫杀了。到了晚上,赵州和尚回来了,他是南泉老和尚的得法弟子,赵州和尚跑到老和尚那里请安,了解了事情经过之后,将脚上的鞋子脱了,放在自己脑壳上,转身就出去了。走到门口的时候,老和尚追了一句:“如果你白天在的话,那猫就有救喽!”  

这说明了什么?对于公案的内容我们且放在一边。老和尚在这件事情上表现得非常有决断,他逼拶大家回答这个问题,回答不出来,立马就下手,没有丝毫的犹豫,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刚。大家都知道,在禅宗里面,南泉和尚可是祖师爷,是赵州和尚的师父,现在柏林寺赵州禅茶可是很有名的,传到了日本、韩国,禅茶就是从赵州和尚这儿来的,而赵州和尚完全是被南泉和尚熏陶出来的,这种祖师爷好了得。这个公案背后有什么东西,我们现在不谈。当然,如果有人能在禅道上慢慢有所体悟,自然也就能慢慢品味到这则公案所隐藏的更深一层的含义,但是我们今天在这里,是要从刚柔善恶上面去体会。

按理来说和尚是不能杀生的,前面还说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第九大愿是“恒顺众生”,结果这里南泉老和尚不仅没有随顺众生,而且还杀了猫,这我们如何理解?是否能体会得到?其实真正开了悟的人,他心中是空空如也,他处在一种“中”的状态,那么他一发,都是因事而发。如果需要他刚发,就给人很刚的味道;如果需要他柔发,那就会给人如浴春风的感觉。如果需要恶,呵呵,猫都杀了,还不恶吗?如果有机会大家可以看看关于南泉和尚的公案,从中也可以看到南泉和尚和徒弟之间的故事,很多都给人以非常优美、自在的感觉。当你内心真正达到空明的状态,就不会像平常人那样被喜怒哀乐、刚柔善恶所左右,都能收发自如,都能“发而皆中节”,能够解决问题。

“故圣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恶,自至其中而止矣。”“圣人立教”,立的什么教呢?作为周敦颐来讲,第一个,肯定立的是孔夫子孔圣人之道,当然周敦颐本身也很赞同三教互通,那么肯定也要立老子、庄子、释迦牟尼佛等圣人之道。圣人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是让人自己改正自己身上不好的那一面,把喜怒哀乐等各种影响我们思维、影响我们精神状态的不良情绪慢慢改变掉,改变到哪种状态呢?改变到“自至其中”的状态,也就是达到“中”的状态。这个地方的“中”,就是《通书》开篇所提的“诚”!达到了这种状态后又如何呢?还要“而止矣”,到了“中”的状态后要保持下来,要安住下来,要将自己的身心真正安于这个地方。所以圣人立教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我们“自易其恶”, 并“自至其中而止矣”,当然反过来,如果我们真正做到了这些,那么自己自然而然也就达到了圣人的状态。

“故先觉觉后觉,暗者求于明,而师道立矣。”先觉悟的,先觉悟圣贤之道的先辈们、历代祖师们,通过“圣人立教”,而使后面的人达到觉悟的状态。那些心性被遮蔽、比较阴暗的人,借助“圣人立教”,也能够使自己发生改变,趋向甚至达到光明的状态,从此师道也就树立起来了。

“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周敦颐的《通书》,除了讲如何体道修身之外,其中也包括帝王之道,含有不少经世治国的道理。在古代,这样的书也不是一般人看得到的,毕竟那时候生产力相对低下,大多数人更多的时候要把精力放在生产上,要花很多的时间去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一般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少有时间来学习圣贤之道。所以,能够真正学习周敦颐《通书》的人,一定是那些真正处在某个层面、处在一定位子上的人。当然,我们大家今天来到龙江书院,有幸一起学习,我们就应该认认真真地学习圣贤之道。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