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地区馆藏铜镜的初步研究

潘世东 原创 | 2012-02-17 08:56 | 收藏 | 投票

 

十堰地区馆藏铜镜的初步研究

 

李菲

(十堰市博物馆,湖北十堰442000

 

 

十堰地区所辖各市、县博物馆、文管所,历年来一直注重对铜镜的征集与收藏。随着本地区文物考古事业的不断发展,历年征集及出土的铜镜不断增多,本文现根据各馆藏的百余件铜镜,综合十堰地区馆藏铜镜成果加以介绍并作浅要分析,阐明本地区几个历史时期铜镜的类型、年代及特点。

在整个十堰地区馆藏铜镜中,其中一级品5件,二级品7件,三级品30件。现精选出各时期有代表意义的铜镜31件,按时代分述如下:

一、汉镜十堰地区馆藏汉镜共有30多件,根据其形制与主题纹饰可分为六种类型:蟠虺纹铜镜、草叶纹镜、四乳禽兽纹镜、连弧纹镜、变形四叶纹镜、夔凤(双夔)纹镜。现精选出有代表意义的9件分述如下:

(一)蟠虺纹铜镜型方格四虺纹镜[1],丹江博物馆藏。圆形,镜面平,三弦钮,弦纹方钮座。圆涡纹地,钮座外饰方格。格内的铭文为:“常相思,毋相忘,常富贵,乐未央。”方格四边中心外饰四虺、乳钉纹各一。宽平素缘。直径99厘米,缘厚03厘米,重714克。1987年丹江肖川汤家洼墓地出土。

(二)草叶纹镜型草叶纹带铭镜[1],丹江博物馆藏。圆形,三弦钮,方钮座,座外饰方格,格内铭文为:“见日之光,天下大明。”方格四边中心与四角均饰草叶纹。十六连弧纹缘。直径13厘米,缘厚02厘米,重181克。1987年丹江肖川汤家洼墓地出土。

(三)四乳禽兽纹镜型1、四乳四禽镜,郧县博物馆藏。圆形,圆镜钮稍尖,圆形钮座,钮座外为正方线弦纹框。框外为四乳钉与四禽鸟相间环绕,外饰放射状辐线纹一周。镜缘边饰三角齿纹一周。窄素缘。直径79厘米,缘厚028厘米,重81克。1968年郧县城关征集。

2、四乳四螭镜,郧西文管所藏。圆形,圆钮,圆钮座。钮座外饰有斜辐线纹,主题花纹由四乳钉平分镜背,乳钉间各有一变形简易螭纹,每螭上下各有一小鸟。其外为一周斜辐线纹。宽平素缘。直径87厘米,缘厚05厘米,重1391973年郧西县城关征集。

3、四乳八禽镜,十堰博物馆藏。圆形,圆钮座。钮座外有四组斜线纹及一周凸弦纹,两组细短斜线圈带内为主纹,主纹是四乳钉与八禽鸟相间环绕,四乳间二禽鸟相对。宽素缘。直径9厘米,缘厚04厘米,重1541989年竹山县溢水乡征集。

(四)连弧纹镜型“君宜高官”连弧纹镜,竹山文管所藏。圆形,圆钮,蝠形叶钮座,蝠形叶间隔区分铸有“君宜高官”四字。外饰一周凸弦纹与八连弧纹。宽平素缘。直径121厘米,缘厚025厘米,重215克。1998年竹山县溢水乡东川出土。

(五)变形四叶纹镜型1、变形四叶纹兽首镜[2],十堰博物馆藏。圆形,圆钮,圆钮座。座上饰连珠纹一周。座外均为蝙蝠形四叶纹,四叶间各饰一正视形兽首,粗眉双眼圆睁,细鼻梁,额、颊两侧向上飘起毛发。叶间配置兽首各一,形象与叶内兽大体相同,只是更显粗犷,且周边饰有弯形卷云纹,外区一周铭文:“光和四年四月十三日丙午,广汉西蜀造作尚方明镜,幽谏三商,周复无违,世得光明,天王日月,位至三公,长乐未英(央)富且昌,君宜候王,圭(生)金石,大吉。”铭外饰二十三内向连弧纹,弧间饰有弯形卷云纹。边饰规整的菱形纹,由变形卷云纹及连珠纹组成。窄平缘。直径178厘米,缘厚048厘米。

2、变形四叶八凤镜[3],十堰博物馆藏。圆形,扁圆钮,钮外有一方框,框内角名一柿蒂纹,将内区分为四小区,各以区内饰有变形八凤图案,其外为十六连弧,素缘。直径112厘米。1986年房县松嘴墓地出土。

(六)夔凤(双夔)纹镜型直行铭文双凤纹镜,郧县博物馆藏。圆形,桥形钮,圆钮座。钮座外两只变形凤纹挟钮配置,钮上下为各二字直行铭文为:“位至三公”四字。外区为两周凸弦纹和一周放射状辐线纹。直径79厘米,缘厚028厘米,重52克。1968年郧县城关征集。

上述六型9件汉镜,有时代先后差别。蟠虺纹铜镜,通过与洛阳地区出土同类镜比对,此镜流行于西汉早、中期。草叶纹镜是西汉早、中期流行的主要镜类之一,各地出土草叶纹带铭镜以此件铭文相同者最多。蟠虺纹铜镜、草叶纹镜镜背纹饰一反战国式镜地纹映衬主纹的重叠构图法,这种不用地纹的构图法是西汉早期出现的新风格,成为区分西汉镜与战国镜的一个显著标志[4]。

四乳四禽镜,与《洛阳烧沟汉墓》[5]Ⅶ型Ⅲ式镜(M113:54),其年代为东汉早期。四乳四螭镜,与《洛阳烧沟汉墓》Ⅴ型镜(M82:1)、鄂州鄂铜544工地M46出土一件相同,其时代为东汉早期。四乳四凤镜其时代与四乳四禽镜均为东汉早期。四乳八禽镜,与《洛阳烧沟汉墓》Ⅶ型Ⅰ式镜(M802)、洛阳金谷园M8出土一件相同,其时代均在西汉末期前后。以上三件主题纹饰各异,但四乳是共同点,其特点是以四乳为基点将镜背均分为四区,其间布置主题纹饰。只在四乳间饰极为简化的图案,改变了战国时期严谨细密的风格。

“君宜高官”连弧纹镜,与《洛阳烧沟汉墓》Ⅷ型Ⅱ式(M14714)形制纹饰相同,其时代为东汉晚期。在三种连弧纹镜中,以此件“君宜高官”连弧纹镜出土数量最多。

变形四叶纹兽首镜,此镜主要流行于东汉晚期的恒帝、灵帝时期,“广汉西蜀”则说明其来自于官工铸镜的四川地区。“尚方”是汉代皇室制作御用物品的官署。汉镜有非“尚方”制镜冒充真“尚方”铭的现象,而此镜纹饰精致铸工钧细当属于真“尚方”所制。

变形四叶八凤镜,从考古发现的资料来看,为东汉末期流行的镜型之一。整个镜背纹饰采用平剔法,图案如剪纸风格布局对称,这一风格对六朝时期扁平四叶八凤镜影响深远。

直行铭文双夔(凤)纹镜,通过与《洛阳烧沟汉墓》比对,可知其年代为东汉晚期。此种镜在布局上突破了“对心称”式的纹样设计,出现了“轴对称”式的新风格,使纹饰图案与铭文内容更好的统一。

综观上述汉镜,有五面铜镜铸有铭文,蟠虺纹铜镜的“常相思,毋相忘……”草叶纹带铭镜“见日之光,天下大明”,连弧纹镜“君宜高官”,变形四叶纹镜“富且昌,君宜候王……”双凤纹镜“位至三公”。其内容均为常见的颂寿祈福之词,这些内容具有明显的广告性质,用这些美言来招徕用户,标志着汉镜商品化程度的加深与使用的日益广泛。铭文中抑止不住的祈寿高官厚禄、渴望子孙蕃昌、家常富贵的激情,集中再现了汉代封建地方阶级的世界观,反映了当时封建迷信、神仙思想的泛滥。

汉镜中出土数量多、流行范围广、流传时间长的日光镜与昭明镜,以及南方(长江流域)流行的神兽镜、画像镜均未在本地区发现。随着本地区考古发掘的深入,相信会填补这些镜类空白。

二、六朝镜整个十堰地区目前仅发现六朝时期铜镜2件,同出土于丹江口市蒿口塘墓地M26],现分述如下:

独凤镜:圆形,圆钮,无钮座。中区饰一大飞凤,凤身被压在钮座下,呈向后展翅状。外区部分腐蚀较为严重,上有铭文。其外两圈分别为短矢线和栉齿纹,外缘饰三角纹一周。直径86厘米,缘厚02厘米。

“位至三公”连弧纹镜:圆形,圆钮,柿蒂纹钮座。柿蒂纹间各有一隶书体铭文:“位至三公”。其外饰内向八连弧纹,宽素缘。直径86厘米,缘厚02厘米。

根据此墓形制及所出土的瓷器分析,其年代为东晋时期,与1970年鄂州市铜制氧站出土的一件纹饰完全相同。独凤镜是六朝时期出土较少的镜种之一,此镜部分腐蚀较为严重,上有铭文但仅识“宜子孙”,字形铸造随意散漫,这也是六朝镜的一个显著特征。正如罗振玉先生《镜话》中所说:“然文字漫易,求一字字明晰者不可得也。”

而“位至三公”连弧纹镜是东汉晚期流行的纹饰,其布局完全相同,反映出六朝时期仍沿袭汉镜的样式。其钮矮扁顶部近平,镜正面明显外凸,呈弧形,背面内凹,胎质较汉镜要轻薄,形制上明显具有六朝镜的特点与特征。

2件六朝铜镜的发现,对十堰地方铜镜研究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填补了本地区无六朝镜的空白,为研究鄂西北六朝时期的历史文化面貌、丧葬风俗提供了实物资料。

三、唐镜十堰地区馆藏唐镜达数十件之多,根据镜的形制与主题纹饰的不同,可分为七种类型:四神十二生肖镜、瑞兽葡萄镜、瑞兽镜、花鸟镜、瑞花镜、神仙人物故事镜、万字纹镜。现精选出有代表性意义的11件分述如下:

(一)四神十二生肖镜型四神十二生肖镜,房县博物馆。圆形,圆钮,圆钮座。弦纹带将镜背分为两区,内区为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环钮排列。外区由弦纹带分为十二个均等小格,内分置十二生肖图案各一,形态逼真。其外饰锯齿纹一周,素缘外突。直径169厘米,缘厚067厘米。1975年房县城关白路村征集。

(二)瑞兽葡萄镜型2件,主题纹饰相同,大小及装饰图案略有差异,分述如下:

郧西文管所藏。圆形,镜面平,镜背内凹,扉棱将花纹分为内外二区。伏兽钮,内区国瑞兽攀援葡萄枝蔓,姿态各异,有的昂首翘尾,有的伫立啄食。十串葡萄排列在扉棱内侧。外区饰伫立在枝蔓上的禽鸟八只,间饰缠枝葡萄十四枝。斜突缘,缘上饰藤蔓纹一周。直径95厘米,缘厚11厘米,重338克。1982年郧西城关征集。

郧县博物馆所藏。圆形,镜背内凹,伏兽钮,中以扉棱为界为作内外二区,钮外内区饰六只形态各异的瑞兽,其间饰有葡萄缠枝纹。外区饰禽鸟、蝴蝶、葡萄、蜜蜂、蜻蜓相间环绕。斜突缘,缘上饰藤蔓纹一周。直径149厘米,缘厚14厘米,重9521978年郧县城关征集。

(三)瑞兽镜型瑞兽鸾鸟镜,郧县博物馆藏。八出菱花形,平顶圆钮,无钮座。钮外饰瑞兽与禽鸟各两只相间环绕,间饰有折花枝叶纹。瑞兽似狮形,昂首张口作奔跑状,禽鸟栖于花枝之上展翅翘尾,花枝为双叶四枝四花蕾组成。外凸弦纹一周,菱花形镜缘分别饰蝴蝶、雀鸟、花枝、朵云图案。直径131厘米,缘厚05厘米,重4641978年郧县城关征集。

(四)瑞花镜型共2件:

1、宝相花镜,丹江博物馆藏。六出葵花,窄素缘。圆形,圆钮座,座外饰莲花和宝珠纹一周。外区主体纹饰为两种不同花瓣形宝相花八朵相间环绕,端庄素雅。直径171厘米,缘厚11厘米,重6021984年丹江城关征集。

2、八花枝镜,房县博物馆藏。八出葵花形,圆钮,钮外饰花叶纹环绕一周,其外为两种形态各异的折枝花八株,两两对称相间环绕。窄素缘。直径252厘米,缘厚06厘米,重16501982年房县白土唐墓出土。

(五)花鸟镜型共2件:

1、雀绕花枝镜,郧西文管所。八出菱花形,镜面平,圆钮,无钮座。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内区饰四飞鹊绕四折枝花,四鹊鸟同向展翅飞翔。外区为四折枝花及四只蜂相间环绕。素缘。直径117厘米,缘厚07厘米,重3511976年郧西土门征集。

2、对鸟镜,房县博物馆藏。八出葵花形,圆钮,无钮座。钮的两侧各饰一雀鸟,左右相对挟钮而立,雀鸟昂首曲颈向后展开双翅,长尾后翘。雀鸟口中各衔有一花枝瑞草。钮下方饰一只飞燕,展翅翘尾俯身向下口衔飘绶。其外饰凸弦纹一周,葵花瓣饰有两两相对称的四种纹饰,分别为蝴蝶、蜜蜂、花朵、花枝。直径188厘米,缘厚06厘米,重8521979年房县军店向湾唐墓出土。

(六)神仙人物故事镜型共2件飞仙镜,但形制与纹饰均不同,分述如下:

1、飞仙镜,郧县博物馆藏。八出菱花形,伏兽钮,钮外饰四仙人各骑马、骑狻猊、跨鹤、凤,腾空飞翔同向绕钮,鹤与凤展翅作疾飞状,马、狻猊四肢奔腾作迅跑状,间饰朵云。仙人神情怡然,背后长带飞飘,顶上有一圈形,似为佛之背光,实为飘起的衣饰。外为凸弦纹一周,边缘八瓣中四只蝴蝶与四折花枝相间环列。直径10厘米。1978年郧县城关征集。

2、飞仙镜,房县博物馆藏。八出葵花形,圆钮,钮的两侧各有一飞仙,头戴宝冠披帛下垂,天衣绫带飘举。两侧各手捧仙桃、缨珞斜举于钮两侧。飞仙中间铸有一朵祥云,上方铸有太阳。镜钮下方有三组草叶纹,中间为海水纹。直径224厘米,缘厚06厘米,重1873

(七)万字纹镜型亚字形万字纹镜,房县博物馆藏。圆钮,以圆钮为中心,饰一双线“卍”纹。素缘。最大径15厘米,缘厚045厘米,重538克。1973年房县征集。

上述各类型11件唐镜,四神十二生肖镜流行于唐早期,为唐早期的典型镜种。从此镜仍可以看到受汉、六朝时期铜镜的影响,仍为布局拘束、谨严规矩的配置。以往对此镜断为汉代,在此作一更正。

瑞兽葡萄镜,孔祥星先生在《中国古代铜镜》一书中将瑞兽葡萄镜分为二种:第一种为圆钮,斜立二重齿纹圈、双线高圈将镜背分为二区,内区有绕钮奔驰瑞兽,瑞兽形象与瑞兽花草纹镜相同,只是兽间出现了葡萄蔓枝叶实。外区飞禽葡萄蔓枝叶实。第二种,即称为瑞兽葡萄镜的典型镜式。伏兽钮,高圈分为内外两区,区内种种姿式的瑞兽攀援葡萄枝叶实,形态与第一种有明显差别。瑞兽数目多少不一。外区葡萄枝蔓叶实、飞禽、蜂蝶相间。边缘饰有卷叶纹等。依据次分类,本地区所藏的这二件瑞兽葡萄镜,明显与第二种形制风格吻合,应为瑞兽葡萄镜的典型镜式。其年代上限在唐高宗时期,以武则天时最为盛行。

瑞兽鸾鸟镜,西安地区神龙三年墓出土一件[7],与此镜相似。可知此种镜类是唐高宗—武则天时期流行的镜式。

瑞花镜为中期唐高宗—唐德宗时期流行的镜式,以玄宗开元、天宝为界分为前后二段。宝相花镜与八花枝镜应流行于后段唐玄宗—唐德宗时期。花鸟镜中的雀绕花枝镜是唐代中期流行的镜型之一,薛逢《追昔行》“嫁时宝镜依然在,鹊影菱花满光彩”的诗句就指的是这类镜子[8]。西安开元二年墓中出土一件与此件完全相同,可知流行于唐中期盛唐的前段,为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对鸟镜,唐代诗人对此镜多有描述,如李贺《美人梳头歌》“双鸾开镜秋水光,解鬟临镜立象床”[8],可见对鸟镜在唐代十分流行。此镜的年代流行于唐期盛唐后段,为唐玄宗—唐德宗时期。

飞仙镜,均为唐代中期飞仙镜的二种常见类型图案,此时流行的飞仙镜均以此二件图案为依准,大致一样。表现了人们借助四神的力量企望升天成仙的理想。其流行于唐代中期后段唐玄宗—唐德宗时期。

万字纹镜是流行于唐代晚期的主要镜类之一[9]。万字纹在梵文中意为“吉祥之所集”,佛教认为它是释迦牟尼胸部所现的瑞相,有吉祥、万福和万寿之意。唐晚期佛教的发展在铜镜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唐代铜镜一洗汉式拘谨规整板滞之态而作流畅华丽之姿,在题材内容、造型装饰、工艺技法上有很大的突破和创新,达到了空前的顶峰。艺术表现手法多样化,奔放活泼,呈面出浓郁的盛唐气象。在造型上突破了单一圆形的束缚,创造出各种花镜,如葵花镜、菱花镜占有多数,而这一点在十堰地区唐镜形制上有明显的体现。唐代铜镜主题纹饰的演变过程,是由瑞兽到禽鸟到以植物纹饰为主的演变,这种演变过程也可在本地区铜镜中得到体现,其风格特征与西安地区出土铜镜有很大的相似性与一致性。在主题装饰上,十堰地区藏镜装饰题材更加接近生活自由写实,有丰腴柔健的瑞兽、自由活泼的禽鸟、雍容华贵的瑞花,展现出了唐代那种欣欣向荣的意境,从一个侧面反衬出唐代本地区社会经济生产发展与繁荣。纵观本地区馆藏唐镜,其年代多集中于唐中期,唐晚时期镜类仅一件,这一特点与晚唐政治腐败、经济衰退的没落景象是一致的。其镜面多呈黑漆古与水银沁,这也与唐代镜中铅锝含量增加,及本地区埋藏环境有关。

四、宋镜十堰地区馆藏宋镜共有十多件,根据其形制与主题纹饰可分为四种类型:缠枝花草镜、神仙人物故事镜、纪名号铭镜、吉祥铭文镜,现精选出有代表性意义的7件分述如下:

(一)缠枝花草纹镜型折枝花叶纹镜,十堰市博物馆藏。圆形,桥形钮,钮外饰五组折枝花叶纹,花叶纹外饰凸弦纹一周,厚宽缘。直径55厘米,缘厚02厘米。1990年郧西县征集。

神仙人物故事镜型,共2件,主题纹饰不同,分述如下:

1、仙人龟鹤齐寿镜,丹江口市博物馆藏。圆形,“8字形钮,钮左侧一仙人端座于石之上,仙人束发有髻,脑后有背光。身穿对襟宽袖长衫,双手平抬至膝上,举止端庄文静。右侧竹下一女侍童,双手托盘,盘中有仙桃。空中一仙鹤翱翔,地上一灵龟伸颈延首向仙人方向爬去。其外一周凸弦纹,素缘。直径19厘米,缘厚06厘米,重4121989年丹江口市征集。

2、吴牛喘月镜,竹溪县文管所藏。圆形,褐紫色泽,圆钮,无钮座。镜背采用的是吴牛喘月的故事题材,铸有云气、月亮、果树、卧牛回首望月浮雕图案。镜右侧有直铭:“陕西西路监造使”。宽素缘。直径128厘米,缘厚04厘米,重6161978年竹溪县水坪堰红星大队出土。

(二)纪名号铭镜型共3件,均为湖州镜,形制与铭文不同,分述如下:

1、湖州许心吾镜,十堰博物馆藏。圆形,圆饼状钮,钮上中心均匀分布五个铭文,按上下左右顺序排列,为真书体“湖州许心吾”五字。镜身为素面。直径78厘米,缘厚035厘米,重1521984年郧西县上津镇征集。

2、湖州石十五郎镜,十堰博物馆藏。八出葵花形,小圆钮。钮右侧一凸起的弦纹长方形框,框内有竖排真书铭文二行十一字,铭文为:“湖州石十五郎真炼油铜照子”。其它部位均素面,镜缘宽平。直径113厘米,缘厚02厘米,重1501990年郧西县上津镇征集。

3、湖州石念二叔镜,竹溪文管理所藏。六出葵花形,圆钮,钮左侧有长方形竖框,内有单行真书体铭文十字,铭文为:“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钮右侧有长方形竖框,框内铭文为:“炼铜照子每两一百两足”。宽平素缘。直径156厘米,缘厚06厘米,重4391989年竹山秦古征集。

(三)吉祥铭文镜型安明双剑纹镜,竹溪文管理所藏。盾形,中部饰带鞘双剑并列,剑身、剑柄均宽,剑格短。剑旁两侧各铸有四字篆体铭文:“安明富贵、弗剑而镜”。双剑之间铸有三足炼丹炉,炉中涌出一缕轻烟,烟雾中托起一粒仙丹。素缘。高155厘米,宽111厘米,缘厚06厘米,重345克。1981年竹溪县蒋家堰镇出土。

上述各类型11件铜镜,缠枝花草纹镜,根据各地考古发掘出土资料来看,可知花卉镜多流行于北宋晚期到南宋初年[10]。此镜采用浅平雕技法,宋代由于原料缺乏,铜镜变薄,工匠不用唐镜那种高浮雕,只用浅雕,线条纤细而不草率,花卉微微凸起,与唐镜产生鲜明对比。

仙人龟鹤齐寿镜,是南宋时期典型镜种,借观世音紫竹林说法之故事,呈现一种超尘脱俗的神仙意境,取龟鹤延年之意,表达了人们对长寿的期盼。

吴牛喘月镜,是南宋金时期典型的镜种,取材于吴牛喘月的典故,其典出《太平御览》卷四引《风俗通》:“吴牛望见月则喘,彼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吴牛,指产于江淮间的水牛。吴地水牛见月疑是日,因惧怕酷热而不断喘气。而镜中铭文:“陕西西路监造使”,说明此镜为陕西官府监造,证实了史书关于金代铜禁极严、凡铸铜均需官方验记的记载。

湖州镜是北宋晚期至南宋流行的镜种,其制品大多注重实用而不尚花纹,传世及出土量极大,全国各省均有出土。以上3件镜铭反映出宋代民营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发达,竞争激烈。镜铭上还揭示了宋代铜镜按量计值,每重一两,售价一百文,这是了解宋代铜价的绝好资料。

安明双剑纹镜,其纹饰及铭文均具有浓厚道教风格特征。宋时吉祥文字及规箴语句很盛行,意义较明[10]。唐李绰《尚书故实》中记载:“梁陶贞所著《太清经》,凡学道术者,皆须由好剑镜随身”[11]。可见此镜被道士用于法术和修炼,道士布坛作法时,镜子是不可缺少的。铜镜作为一种大众化的极普及的生活日用品,自然也就对道家学说有所反应。整体情况而言,宋代的铜镜处于缓慢发展阶段。自宋初以来,由于北方与契丹政权对峙,西北又与西夏连年用兵,铜原料缺乏,因此严重影响了铸镜业的发展。宋代铜镜的铜质,明显要比汉唐铜镜差,胎体薄较易变形,含锡量明显减少,而含铅量大增,镜面多泛黄色,这样的合金成分一直影响后世铜镜,这一特点在本地区宋镜中表现的尤为突出,铜质较粗大部分多泛黄色,不见唐镜中常见的黑漆古与水银沁质感。铜镜样式多样化是宋镜的重要特征之一,而宋代出现的特有镜型鼎炉形、鸡心形及有柄镜,在本地区未见。

五、明镜十堰地区馆藏明代铜镜共有十多件,质地均改由黄铜铸造,主要以吉祥铭文镜为主,少量钱币纹镜与素镜。现着重介绍一下吉祥铭文镜型:福寿双全镜[12],丹江博物馆藏。圆形、圆钮,圆钮座上饰有三游龙首尾相接,呈三龙戏珠状。钮外有对称四方框,内有真书“福寿双全”四字。在铭间素地上铸有66个图案纹饰,分内外二层。内层有凤凰、团花、楼阁、八宝图案。外层有日月、天宫、地宫、人官、仙童、仙鹤图案。窄缘。直径46厘米,缘厚028厘米,重7698克。五子登科镜,十堰博物馆藏。圆形,圆钮,钮外有对称的四个凸起的方框,内有真书“五子登科”四字。素缘。直径97厘米,缘厚04厘米,重122克。1984年郧西县上津征集。

以上2件铜镜,福寿双全镜原旧藏于武当山净乐宫,据《武当山志》载为明成化年宫廷供品,显示出明代皇室对武当山的重视与推崇。此镜体型巨大直径达46厘米,由精炼黄铜铸制,设计巧妙工艺精美,应为皇家工匠所制。纹饰中对称中有变化,物类众多而不乱,具有祈求吉祥的象征寓意与浓厚的宗教色彩。

而五子登科镜做工粗糙,似民间作坊所造。形制相同而铭文不同者在本区地还藏有多件,如“连中三元”、“喜生贵子”等。五子登科典出《宋史·窦仪传》,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明代是科举空前繁盛时期,五子登科与连中三元的出现,无疑反映出当时本地区的政治思想与社会心理,既可使人们从中得到一点启示,又可作为仕宦道路上的鞭策。而喜生贵子则表达出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心愿。如此明确希求福禄寿的铭辞比汉镜更接近现实,不像汉镜充满强烈的升仙和避邪思想。

六、结语十堰地区位于鄂豫陕渝四省结合部,地处汉江中上游,汉水自西向东横贯全境。从古代地理、交通方面来看,鄂西北并非北之中心,也非南之中心,是介乎于二者之间,南来北往进出之要地,也恰好是探讨文化交往、消长的关键区域。从现有考古资料来看,没有发现两汉时期及以后的古代铜矿,客观上讲本地区不具备冶铸铜镜的条件。也没有发现历史上各时期的任何铸镜作坊,从此意义上推断本地区不生产铜镜,应是从外地输入而来。

纵观本地区各时期铜镜,都同时具有洛阳、西安地区北方铜镜和江淅一带南方铜镜的特征。这里作为四省交界且水路便利的地区,铜镜伴随着历代战乱、人口迁徒、经济繁荣与文化交往输入十堰地区,而在输入的数量、质量及种类上有所不同,导致十堰地区各时期铜镜在种类上与其它地区存在明显差异,便形成了既有南方文化特征、又有北方风格特点的地方铜镜发展史。可以看出鄂西北铜镜的发展,受到当时地理、宗教、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其兴衰演变显示出一种不平衡性与曲折性的发展和递变脉络。虽然失去了它的鉴容作用,成为历史历史遗物,但其方寸间表现出如此丰富的内容与信息,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汉水流域历史文化面貌,这也是其它文物所不能代替的。

[参考文献]

 

1]潘佳红.丹江口市肖川战国两汉墓[J].江汉考古,1988,(4).

2]祝恒富.湖北十堰发现一枚汉代铜镜[J].考古,2004,(7).

3]梁祝.1986——1987湖北房县松嘴墓地战国两汉墓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92,(2).

4]孔祥星.中国古代铜镜[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5]洛阳烧沟汉墓[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6]襄樊——十堰高速公路工程沿线文物保护工作报告[R].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4

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郊区隋唐墓[Z].

8]王纲怀,孙克让.唐代的铜镜与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9]秦浩.隋唐考古[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0]管维良.中国铜镜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11]李郅强.中国古代铜镜中的道教文化[J].收藏界,2007,(5).

12]李俊.武当山的特大铜镜[J].江汉考古,1986,(3).

 

个人简介
潘世东,二级教授、十堰市政协副主席、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十堰市委主委、汉江师范学院校领导、《汉江师范学院学报》主编、汉江师范学院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湖北省跨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湖北…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