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生存,透视权力游戏的玄机

李治华 原创 | 2012-02-29 13:59 | 收藏 | 投票

在我们生存的世界里,像“潜规则”、“灰色收入”这些说出来有伤大雅,但实际上它们又像是所有人约定俗成的,迫使我们不得不遵守。这些正式规则之外的规则,正式生存状态之外的生存系统,就像皇帝的新衣一样,虽然大家都知道,但谁也没有勇气说出来,更不敢反抗它。继吴思的《潜规则》、《血酬定律》和吴钩的《隐权力》之后,宗承灏的《灰色生存》通过破解中国历史上权力游戏的玄机,揭示了“灰色生存”这一源于权力机制的不完善、不规范,却又迎合了中国“熟人社会”的历史文化,并与人类逐利本性高度一致的另一种生存系统。
  
  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立国思想,但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主义在专制和集权的制度架构下,在青天大老爷永远是凤毛麟角的现实面前,官僚集团不但可以利用掌握的合法伤害权谋取“灰色收入”,而且敢于欺上瞒下,贪污腐败。同样一件事,官僚集团不作为的成本与风险远远小于民众检举控告的成本,因此,以人情礼节的名义奉上“灰色收入”,或者跳过正式的法律规范直接找关系,寻熟人,反而会有一个“高效”“双赢”的结果。相反,那些喜欢较真的人,最终即使迫使官僚集团“依法行政”了,但付出的代价和成本远远高于那些直接奉上“灰色收入”或诉诸于人情关系者。从这个角度看,“灰色收入”的本质就是赏恶罚善,鼓励人们“灰色生存”的“劣币”,这是悖逆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进程的,但奇怪的是,灰色生存却是中国历史乃至现实中真实的生存状态,其根本原因在于专制体制下的权力失范。
  
  比灰色收入更可恶的是“黑色收入”。在《灰色生存》中,作者通过两个史例对腐败做出一针见血的剖析。一是朱元璋继位后对贪污腐败发自歇斯底里的惩治但还是前腐后继。二是乾隆年间的“捐监生”导致甘肃官场集体腐败。作者认为,在庞大的官僚体系已经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网状利益共同体的前提下,腐败的高收益与低风险使得人的逐利本性暴露无遗,当腐败成为官僚体系的常态时,腐败的危险系数随着人数、规模的增加被不断稀释。因此,作为公权力代理人的官僚,手中的权力不再热衷于追求公共利益,而是用来表达并实现个人利益。
  
  灰色生存之所以能够持续千年,是因为在这种生存状态中,无论掌握权力的官僚集团,还是拥有合法伤害权的“胥吏”,无论是依靠暴力“血酬”生存的黑社会,还是在这个生存系统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的受害者,绝大多数都是现实主义者,利益算计是他们唯一的行为准则。因此,无论是清廉的臣子海瑞,还是想力挽狂澜的崇祯皇帝,他们在“灰色”的土壤中强大起来的既得利益集团面前,还是太渺小。因此,中国历史上很多改革特别是王朝中后期改革的失败,并非改革的方案不好,并非皇帝和臣子无能,而是由权力运行的不规范所滋生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绑架了国家利益,“潜规则”取代了法律制度,“灰色生存”成为真实的生存状态,通俗的说,就是社会烂到根了,这个时候除了改朝换代外,别无他法。因此,崇祯即使想励精图治,却也无力回天。
  
  此外,作者从利益计算和灰色生存的角度,对民间力量与官方的竞争(来自民间的权力控)、官商模式的本质(财富的“灰色胎记”)、政权与神权的博弈(神灵的“灰色基因”),黑社会与“白社会”的博弈(黑社会是怎样炼成的)等进行了剖析。这些剖析,不但语言诙谐幽默,也不乏真知灼见。略感不足的是,作者对“灰色生存”的“破”有余而“立”不足,如何医治千疮百孔的制度,如何将公权力关进笼子,从而压缩“灰色生存”的空间,这应是研究“灰色生存”的应有之义。

个人简介
李治华,半自由的编者、全自由的评者,好读闲书的80后。思维或天马行空,或严谨慎密;文字或幽默风趣,或一本正经,但求以理性为美。
每日关注 更多
李治华 的日志归档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