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师兄讲《通书》(之十三)

包晓光 转载自 http://blog.tianya.cn | 2012-03-12 11:45 | 收藏 | 投票

 

  通书·爱敬第十五  

有善不及,曰:“不及,则学焉。”问曰:“有不善?”曰:“不善,则告之不善,且劝曰:‘庶几有改乎!斯为君子。’有善一,不善二,则学其一,而劝其二。有语曰:‘斯人有是之不善,非大恶也?’则曰:‘孰无过?焉知其不能改?改则为君子矣!不改为恶,恶者,天恶之,彼岂无畏耶?乌知其不能改?’”故君子悉有众善,无弗爱且敬焉。

这一章是用对话的形式来谈如何爱人、敬人,教我们通过“爱”、“敬”,来面对周围人。

“有善不及,曰:‘不及,则学焉。’”有人来问:“如果自己有不及别人的地方,该怎么办?”回答就是:“不及别人,就要去学。”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道理,但是我们平常往往做不到,不仅做不到,往往还会嫉贤妒能。有人说,帅哥这个人非常耿直,说话很直率,说不定有人背后就会说,某天我们练习推手的时候,他推不过我,还在背后踢我一脚呢!我们说刘老师这个人,平日里温文尔雅,也不做非分之想,是很朴实的人。说不定背后有人就会议论:他呀,投资这个公司那个项目,整天还不是搞得焦头烂额的­­?

现在喜欢国学的人,一般都爱看“百家讲坛”这类节目,我却一直都提不起兴趣去看。有时候偶尔看一下,觉得还是可以,但是真正要我去看,我还是觉得不怎么想看。这样来反思自己,觉得还是有问题的。我们平时议论易中天、于丹,觉得他们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但是反过来一想,人家能够吸引那么多的人,能够带动学习国学的热潮,受到那么多人追捧,肯定也有他们的道理。你不能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光说人家讲的只是皮毛,缺乏道气。也许在其他场合,当人家讲得深入时,也未必缺乏这种东西。只不过呢,在电视这种大众媒体上面,有些东西是不可能讲得太深入的,因为你面对的是大众。如果真的要讲得很深入,看的人少了,这个节目很快就会被剔出去。其实,人家的讲课水平、语言组织能力、叙述的生动性,就我自己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但是呢,我们往往就是看不到别人的优点,认为人家是稿子熟,就把短处掩盖起来了。所以有些道理,比如不懂就问、不及则学,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接触到了,但是现在回心转意一想,觉得实际做起来,还是差的很远;与古代圣贤的要求,就差得更是远了。

“问曰:‘有不善?’曰:‘不善,则告之不善。’且劝曰:‘庶几有改乎!斯为君子。’”如果遇到别人不对的地方,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如果你是一个真诚的人,也希望别人早点好起来,就要告诉别人哪个地方做得不对。告诉了之后,你还要对他说:“只要你改正了这个缺点,你就很快会成为君子。”

当然,这个事放在现在,能够做到也是很难的。遇到真正交往很深的朋友,有些问题是可以直截了当地提出来,但是就算是很好的朋友,在某些问题上也还是无法说出口,还是要讲究方法和策略。两个人单独交流的时候还比较好办,但是当三个人、四个人,或者更多人的时候,就要把握一下分寸了,要给人留足面子,找到方便的法门,这才是真正对别人好。你不能什么都很粗暴地、直接地表达,要知道,直心并不等于粗鲁啊!

“有善一,不善二,则学其一,而劝其二。”如果我们遇到一个人,既有善的一面,也有不善的一面,既有他个人的优点,又有他的缺点,该怎么办呢?我就学习他好的一面,劝他改正不好的一面。古人说:“七岁童儿胜我者,我即问伊;百岁老翁不及我者,我即教他。”古人的学习,就是有这么一种胸怀和气魄,要具有“直心是道场”的勇气,才能够做到这一点。  

“有语曰:‘斯人有是之不善,非大恶也?’”这里又递进了一层。如果一个人不只是缺点错误,而是发展到了大恶的地步了,用现在的说法就是,犯了法有了罪了,又该怎么办呢?周敦颐先生在这里,还是以他一贯的精神来回答:“孰无过?焉知其不能改?改则为君子矣!”有些人犯罪确实非常大,罪大恶极,但是,也不要唾弃他。谁没有过错呢?你怎么知道他不能改呢?在西方,尤其是基督教的观念里面,认为人只要生到这个世界上,就是有罪的,任何人都不例外。

《圣经》里面记载,耶稣有一次遇到一群人围在一起,把一个女的绑在柱子上,要用石头把她打死。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女的犯了十恶不赦的罪过――通奸,按照当地的法律,就是要用石头把她打死。那个犯罪的妇女被绑在那里,也是痛哭流涕。耶稣看到这个情况,手上也拿着一块石头,走到群情激昂的人群中去说:“这个妇女犯了奸淫罪,确实是罪大恶极,但是你们大家想一想,哪一个没有罪呢?如果有人认为自己没有犯过罪,就可以拿石头打死她。”说完后,耶稣自己把石头扔进了河里。后来,人们慢慢把手中的石头都扔掉了,这个妇女也就活下来了。

我记得以前还和几个朋友讨论过这个问题,就是说耶稣他到底有没有原罪呢?他虽然拿起了石头,但他自己也说了嘛,没有罪的人才可以把这个女的打死,然而他却把石头扔到一边。那么,他这个行为表示了什么呢?难道他觉得自己也有罪吗?当然,基督徒肯定不会认为耶稣有罪的。这个可以暂且不讨论。总之在西方观念里面,凡生而为人,都是带有原罪的,就是周子说的“敦无过”。在东方的观念里面,佛教说“人生而有业”,就是说人生下来就是带有业障的,就算死了,也是“万般皆不去,唯有业随身”。我们之所以生在这个世间来做人,就是因为我们有业,《地藏经》里也说:“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在佛教的宇宙观里面,南阎浮提就是我们这个世界。我个人认为,它和基督教原罪的观点,是很相似的。如果没有做人的业力,你就不会变成人。但换句话来说,烦恼即菩提,路途即家园,如果没有这种“业”的话,我们又怎么来修正自己,达到菩提的境界呢?所以也不要把这个“业”,把这个“原罪”看得多么了不得。

“不改为恶,恶者,天恶之,彼岂无畏耶?”修行,就是修正改变自己的行为,如果不改,又怎么办呢?如果真的是十恶不赦的人,他就是不改,又该怎么办呢?周敦颐又说了,不改的人,还要把自己的恶进行到底的人,老天爷也会厌恶他、抛弃他,他难道不害怕吗?

以前的学术圈子里一直都有一种说法,就是中国人缺乏信仰,说中国人的最大问题就是缺少宗教。中国本土的宗教只有道教,是民间的巫术、方术等的集合,还不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宗教。佛教是外来的,从隋唐时代开始才真正形成中国佛教,在以前都是过渡性传播的阶段,在这之前,中国人都没有真正意义的宗教。但即便是佛教,在民间仍然搞成了一个鬼神崇拜的东西。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搞的都是对祖先的崇拜,现在我们清明祭祖,也是延续了对祖先的崇拜,并没有西方的上帝啊、神啊、真主啊这些超越人之上的宗教情怀。

上面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并非全然如此。其实,中国人的精神里边,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天”。中国字是一字多用,一字多义的,有的时候,这个“天”指的就是“道”,道藏万物啊!《圣经》里面有“创世纪”的篇章,实际上,我们把里面的“神”字换成“道”字,是完全讲得通的。中国人敬畏天、崇拜天,乃至于皇帝老子,任何人都管不了他,但还是有天能管得了,所以皇帝也叫做“天子”。皇帝如果作恶的话,老天自然会收拾他的。不管是夏桀还是商纣,都是老天灭了他。从汤武革命开始,就有了“天命”这个说法,说是上天借助了商汤、周武这些人来惩戒了十恶不赦的君主。实际上,中国人的宗教精神也是非常强的,并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缺乏宗教感。就算是皇帝,也是敬畏天的,过去只要发生了天灾人祸,皇帝都要祭天,或者是大赦天下,还要自己谢罪,说自己无道,才会招致天灾人祸。所以周敦颐说:“乌知其不能改?”你怎么能说他今后一定就改正不了呢?

“故君子悉有众善,无弗爱且敬焉。”所以啊,一个仁人君子,就会拥有了大家的长处,“不及则学”嘛,就能够学人所长,学了之后就能够得众人之善。这样把众人之善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上,落实到待人接物之上,当然就会做到“爱”与“敬”了。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