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师兄讲《通书》(之十四)

包晓光 转载自 http://blog.tianya.cn | 2012-03-18 11:50 | 收藏 | 投票

 


下面是第十六章,这又是《通书》中的一个重点,这一章非常非常重要。为什么呢?因为前面“爱敬十五”、“务实十四”、“礼乐十三”、“治十二”等等这几章,都是非常具体地谈德性修养方面的细节,但是到了第十六章“动静”,实际上又回到了道体上来谈,是从本体论、世界观的角度出发的,所以这一章非常非常重要。

以前我也和大家交流过,周敦颐先生的《通书》填补了儒家在形而上、在本体论上面的一些缺陷。对于儒家,过去我们所学习的经典,主要是从《论语》等等里面所感受到的,对社会、伦理这些方面讲得比较重,但是对本体论、形而上的东西就相对提得很少,而周敦颐的《通书》对于儒家学说而言,确实是完善了形而上的体系。这一章谈动静,实际上也包含了周敦颐对禅宗的理解,而且他所著的《太极图说》的精华,也在这里面得到了体现。那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原文。


通书•动静第十六


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物则不通,神妙万物。水阴根阳,火阳根阴。五行阴阳,阴阳太极,四时运行,万物终始。混兮辟兮,其无穷兮。

“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这两句粗一看,好像是谈运动和静止之间的关系,那么这个世界到底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呢?记得从中学开始,学习辩证唯物主义,这是作为当时唯一“正确”的哲学观,是必须学习的,那么它在这点上是如何看待的呢?它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其实,这个学说只是西方哲学理论的一种观点而已,还不能代表整个西方的哲学思想。比如古希腊哲学就不是这么认为的,其它众多的哲学流派也都有自己的观点。这里,就让我们来看看周敦颐先生是怎么看待“动静”的。

“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这个“物也”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物理现象,就是平常通过我们的感官所能感受到的种种物理现象而已。比如说看见什么东西在动,那它就是在动嘛!动和静是截然分开的,它们彼此之间就是相互对立的。你说它动,那它肯定就不是静的;你说桌上这个杯子是静止的,那么它就没有动。这些是我们一般人的体会,没有经过深入的逻辑思维。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是在思维上递进了一层。当年我们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时候,就觉得,嗯,是这个样子的。为什么呢?你说这个桌子没动,但是,承载这个桌子的地球都在动嘛,那你这个桌子肯定也就跟着动。更何况哪怕是静止的物体,一个铁坨坨,表面上是静止的,但是里面有分子、原子,还有原子核、电子、质子等等,都在做着杂乱无章的运动,所以运动肯定是绝对的!而静止呢,只是感官上感觉到它是安静的。因此当年我们对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那是绝对信奉,觉得这个论点肯定没有问题。

周敦颐先生在这个地方,并没有仔细地加以分析,而只是给出了这么一个结论:“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实际上我们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都是有条件的。佛教经常说,等你真正达到了“动静二相,了然不生”的状态,那说明你对心的本体有所认识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动和静都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都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的。如果说运动是绝对的,但是没有静止来作为参照物,你又怎么知道事物是运动的呢?说白了,没有静止这样一个东西,那么连运动这个概念本身都不会产生!就更不要说什么绝对、相对等等之类的了。我们知道运动,知道变化,知道我们面前这个桌子里面有分子、电子等等在杂乱无章地运动,是因为我们有了静止的概念。如果我们没有参考,那么这个运动也就是不存在的。我们说月亮升起落下,但假如我们眼里只有月亮,看不到周围的事物,那么它也是不动的嘛。再比如远处有一辆车过来,同样你的眼睛只盯着这辆车,那么就会觉得这辆车清清楚楚,没有动;但是一旦你眼里有了车周围背景的出现,那么这个车你就看不清楚,而且一晃就过去了。这都体现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上面这些都是物理世界关于动静这两种状态的感觉,那么下面“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又是什么意思呢?这里的“神也”,说白了,就是指我们的精神,指我们的思维,指我们的心意识。更进一步说,就是指我们精神当下的这样一种状态。现在就是当下,我们就在这个当下,来认认真真体会一下“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的感觉。

我们的精神,我们的思维,比如说参禅打坐,坐在那里观察自己的精神状态,就会发现我们的精神里面,确实是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基本上没有断过,它一直是在运动着的,一直不断地生灭。但是呢,我们还会发现,在这个不断生灭的过程当中,有一个东西,它没有动!什么东西没动?就是知道念头在不断生灭、不断变化的这个东西,它是没有动的。

我们人从出生到现在,在生老病死的过程当中,我们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在不断地变化,细胞不停地生生灭灭,都不知道转了多少轮回了。如果单从物质的角度讲,我们从生下来到现在,完全是两个人了,甚至换了数十个、上百个都有可能。从精神内容上来说,我们刚生下来的时候,什么都不晓得,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哦,小学毕业了,初中毕业了,高中毕业了,大学毕业了,学了很多这样那样五花八门的东西,但是进入社会后,现在回想起,咦?很多东西都忘了,都找不到了,不过又有很多新东西装了进来,这也都不晓得换了多少遍了。总之,从物质的身体到精神的内容,我们现在的自己与初生时的自己,早已是完全不相干的两个人了。

但是,为什么我们自己觉得我还是我?为什么我知道我是我,而不是别人?那么,这里头肯定就有一个没有动的东西存在。那什么东西没动?就是我们这个精神的主体没动!动的都是内容,变来变去的都是精神的内容。我学了什么,我脑袋里面认识了这个人,忘记了那个人……等等这些,都是内容在不断变化。但是我们精神的主体,知道今天我们忘了什么东西,知道我们得了什么东西,知道了这个那个的主体,它根本就没有动过!所以,我们一方面能感觉到动,另一方面又感觉到不动;同时你能感觉到静,又能感觉到不静。如果我们能当下体会到这种状态,就能感觉到什么是“神”。

这里周敦颐先生所提出来的“神”,不是基督教所说的神,也不是佛教六道中的天人。在这里,它就是指我们精神的本体。这个本体是什么?就是佛教所说的真如、佛性,这个东西是不变的,是如如不动的。

东晋的时候,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僧肇大师,他有几篇非常著名的论著,其中一篇就是《物不迁论》。僧肇大师是鸠摩罗什的得意弟子,对于鸠摩罗什大师,读过《金刚经》的朋友可能就比较熟悉,其实历代《金刚经》的译本有很多,但是大家现在所念的《金刚经》,都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版本,因为他翻译得最精炼,最符合中国人的精神状态。僧肇继承了鸠摩罗什大师的大乘空宗思想,所以他对于中国后期的佛教起到了一个理论链接的作用。那么在这个《物不迁论》里面,僧肇大师得出了怎样一个结论呢?


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

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

这几句非常优美,非常安逸,学佛的人都喜欢引用它。什么意思呢?全都是景象上的描写。“旋岚偃岳而常静”,“旋岚”是什么?我们看山上,早晨或下点雨以后,就会起雾气,看上去非常的美,它会不停地变化,一会儿好像是散了,一会儿又弥漫了,产生出不同的形状,这就是“旋岚”。“偃岳”,就是这个岚气将山体都掩藏起来了。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却是一种“常静”的状态。“江河竞注而不流”,你看从亿万年以前,江河就从来没停止过,一直流到现在,还要流到将来,但这里又说“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学过《庄子》的朋友就知道“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气比较好的时候,可以看见很多尘埃不断地飘起来,形成各种各样的形状,但是这里也说是“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太阳升起落下,月亮升起落下,但是“不周”。这一切到底是什么意思?

如果按照一般我们看这种景象的方式,那是无法体会的。但是如果通过我们的精神,通过我们的心性上面来体会,就会发现,这里实际上都是在说我们心性的本来状态,而且每一句都是如此。“旋岚偃岳而常静”,实际上“旋岚”是山岳中的水气生长出来的,虽然它遮盖了山岳,但山岳本身是没有动的,产生出“旋岚”的这个东西是不动的。“江河竞注而不流”,水是不断地在流,但是江河本身是不流的,它是一直没有动的。“野马飘鼓而不动”,从大地上升起来的这些尘埃在不断地变化,但大地本身是没有动的。“日月历天而不周”,日升月落,但天本身是不动的。

我们能看到这一切现象,也是因为我们的心有像镜子一样的观照能力,所以这一切才会映现在我们心里面。我们要细细体会这种状态,以前冯老师也经常爱用交通来比喻我们的精神和精神内容之间的关系。道路上的车辆不断在运动,这就好比我们一个一个的念头,而道路就是我们的精神本身。实际上,佛教关于“空”、“有”的概念,也可以用这个比喻来说明。所谓的“有”,就是我们精神所产生出来的东西,比如说我们平常所看到的这些事物,如果离开了我们的精神,那我们什么都不知道,就像睡着了一样,外界的一切都跟你没有关系。正是因为有了我们的精神,才有了万事万物在其中的显现。“空”,就是我们的精神本身,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如果离开了精神的内容,我们就根本找不到精神。

所以,如果用道路来作为我们精神的比喻,那么还要翻过一个坎,就是我们精神本身,除了像车辆一样来去的念头之外,连这条道路也没有,也找不到!我们只看得到这些车子,只有车子在里面动,如果离开了这些车子,就没有了道路,正因为有了这些车子在动,我们才知道,哦,它是这样动的。所谓“空有不二”的道理,就是这个!并不是截然的,哦,把车子拿走以后,还有这么一条道路存在,不是!车子拿走了,就没有路了!我们有些人修行,成天坐在那里找这个“空”,哪里找得到?“有”都没有了,哪里又有“空”呢!

我们的精神本体是无边无际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但正是因为我们是人,有人的这种业,就像前面所说的:“万般皆不去,唯有业随身”,正因为我们有这个业,所以才局限了我们的精神,我们的心灵空间就只能局限于这么一点点东西上面。如果能将自己的精神真正的深入进去,就会发现我们的精神是无穷无尽的。佛教说三千大千世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就是再细小的事物里面,一个微尘里面,都还有三千大千世界。这么纷繁复杂的世界是哪里来的呢?都是从我们的精神中产生出来的。一般的学者谈《通书》、《中庸》,在谈到精神本体的时候,觉得特别难谈,也谈不好。如果不把佛教、把禅宗拉进来解释这个问题的话,往往就会说不清楚,或流于一般的知识见解。

记得一次在学习《坛经》的时候,有位新来的朋友在那儿说佛教玄得很,就像放一满杯水和一个空杯在桌子上,如果你说这杯有,那就把这杯水倒入空杯里;你说空杯这下有了,就又把水倒入先前的杯子里面,给你倒过来倒过去,以此来解释什么是“空”、“有”,结果反而把人搞得更加糊里糊涂。这些都是因为没有把佛教“空”、“有”的观念,纳入到自己的精神里面来体会。其实佛教的思想,都是针对我们自己精神的认识,有了这个认识以后,就可以来改变我们自身的狭隘和局限,把我们的心性打开,让精神世界更美好。

“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在前面的阐述中已经对这几句话有所涉及了。佛教里面经常一会儿谈“空”,一会儿又谈“有”,一会儿又谈“非空非有”,一会儿又谈“即空即有”,真的把有些人搞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了。但是,一旦你认清了自己精神的本来面目,任他说“空”说“有”,都是对的。说“空”,对的;说“有”,对的;说“非空非有”,也是对的;说“即空即有”,还是对的。反之,你如果没有认清自己精神的本来面目,那说“空”,不对;说“有”,也不对,怎么说都不对。

前面我们提到一个偈子,就是“一池荷叶衣无尽……”那首,这是大梅禅师作的,他是马祖大师的得法弟子。当时大梅禅师找马祖大师的时候,就问:“什么是佛?”马祖大师对他说:“即心即佛!”大梅禅师听了后,嗯,明白了,高高兴兴地走了。以后凡是有人前来请教,大梅都说“即心即佛”。然而后来马祖大师变了,有人前来问:“什么是佛?”大师说:“非心非佛!”于是就有弟子把马祖大师的话带到大梅禅师那里去了:“嘿,大梅,你一天到晚把师父以前说的‘即心即佛’挂在嘴边上,现在师父不这样说了。”大梅禅师就问:“现在师父又是怎么讲的呢?”“现在师父的佛法更高深了,讲的是‘非心非佛’”。大梅禅师听了后,呵呵大笑说:“管他老人家咋个说的,我只认‘即心即佛’”。这位弟子听了后跑回马祖大师那里汇报,马祖大师赞叹说:“梅子熟也!”大梅禅师才是真正彻底搞懂了的,只要搞懂了,那就随它怎么变,万变不离其宗。

那天斧头同学来拿老师的新书,就提到圆悟克勤禅师的一则公案。当时圆悟克勤禅师住锡在成都昭觉寺,有当地的一位官员前来请益:“请老和尚给指示一个方便法门,让学生也可以参禅开悟嘛。”圆悟克勤禅师就把上面马祖的话拿了出来:“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个什么?”就让这位官员去参这个话头。这位官员回去参了几个月后,又跑到昭觉寺找圆悟克勤禅师,一见面就哭了起来,边哭边说:“师父啊,您给的这个话头太难了,这几个月,徒弟我是参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还是没参出个所以来。师父啊,您老慈悲慈悲,还有没有更简便一点的法门啊?”圆悟克勤禅师听了后,点点头说:“嗯,好嘛,我这里确实还有一个更简单的东西,上前来我给你说,前面我让你参‘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个什么?’现在你把前面都去掉,只参这个‘是个什么’”。就这么一说,嘿,你说怪不怪,这位官员终于大悟!

我们也来参一参啊,这个“是什么”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里的“动而无动,静而无静”,是什么?哎呀,就是我们心性的状态啊!一下子说破了很简单,但要想真正有所体会,还必须要真正下一番功夫。

“物则不通,神妙万物。”前面说了“动而无静,静而无动”就是纯粹的物的状态,这种状态就会不通。为什么会不通?让我们举个例子,比如我面前这张桌子和我现在坐的这个凳子,摆在这里,如果没有人,那么桌子是桌子,凳子是凳子,各是各,彼此不能相通,也没有任何相互的作用。但是,一旦有人往凳子上一坐,手往桌子上一搭,再摆点龙门阵,嘿!这不就变成一体了吗?

以前我们学辩证唯物主义,说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可是这个普遍联系,如果不加入人的精神在里面,那任何东西都是联系不起来的。你说太阳、空气,如果没有人的精神去体会,太阳就是太阳,空气就是空气嘛,它们没有任何关系!但是有了人以后,我们可以体会体会,太阳照到了空气,照到了大地,温度开始升起来了,逐渐也就变暖了,春天到了,万物开始发芽了。到了夏天,太阳逐渐往北移,到了北回归线的时候,就到了夏至,这个时候温度也最高,阳光也最炽热,万物也达到了极盛的状态。到了秋天,太阳又逐渐南移,温度又开始降下来,然后又到冬天,总之春夏秋冬就这么产生了。根据一年四季的变化,来处理我们的工作,处理我们的生活,古人为此制订了农时,一年二十四个节气等等这一切东西就随之产生了。如果没有我们人的精神的参与,万物它就是万物,没有任何关系,但正是因为有了我们人的精神的加入,那么就“神妙万物”,它就妙了!有了我们的神,万物就非常奇妙了,我们感觉到万物都是有情有义的了。所以佛教讲:“有情无情,同圆种智”,这是因为有了我们精神的加入,就有了这种状态。

前面我们说“神妙万物”,那究竟是如何“神妙”的呢?万物是怎么形成的呢?就是从这一句“水阴根阳,火阳根阴”开始的。

我们书院的二刘同学在向火神菩萨学习中医,这两句话就是他们那一套学问的根本。“水阴根阳,火阳根阴”是什么意思呢?它说的是两个卦,一个是坎卦,一个是离卦。坎卦在八个卦象中是以水为相,它代表的是水,其卦象如图,它的根呢,前面我们也讲过《易经》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易经》最重要的是“得位”和“得中”,你看坎卦的中位就是中间这一爻,也就是它的根,是阳爻。离卦指的是火,其卦象如图,它的根就是中间这一爻,是阴爻。“水阴根阳,火阳根阴”,正是由于水和火的交融才产生了人这种生命现象,这是中医的理论,要坎离相交。中医认为,对于我们人体而言,坎卦指的是肾水,离卦指的是心火。肾水是我们肉体赖以形成的基础,而心火则是我们精神赖以存在的基础。那么我们人要想健康,在我看来,就必须要实现身体与精神的和谐交融,否则只有纯粹的精神,身体很差,一天到晚都是病恹恹的,除非真正得了道的人,一般人肯定是受不了的。如果只有身体非常非常好,壮得跟牛似的,却毫无精神可言,那干脆就是牛算了,也谈不上什么人了。所以,离火和坎水必须要相交,也就是我们的精神和身体要相和谐。中医认为肾水应该要上升,而心火应该要下沉,水火交融,那么就形成了身体的良好循环。在重卦里面,坎卦和离卦可以组成两个卦象,坎上离下,水上火下,意味水火既济,既济卦,这种情况下,表明你的身体处在一个非常好的状态;离上坎下,火上水下,意味着火水未济,未济卦,那说明你的身体有麻烦了,心火和肾水还没有相交。成人的基础就是水火两个卦,前面给了个结论“物则不通,神妙万物”,这里就具体谈是怎么回事,就是“水阴根阳,火阳根阴”的结果。

“五行阴阳,阴阳太极”,这里又在继续深入阐述。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和阴阳是个什么关系呢?为啥要放在一起呢?在古人眼里,金木水火土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元素,这五种元素之间即相生又相克。那么怎么理解“五行阴阳”呢?有说是太极生阴阳二气,二气流布又产生了五行这五个基本元素。可以这样理解,但我个人认为,更好的理解是指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阳用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五行相生的状态,阴用所表现出来的就是相克的状态。如何相生呢?“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就是一个五行相生的循环状态。那么相克呢?“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金克木,水克火”。“木克土”,木不是从土里生长出来的吗?为什么是克土呢?其实让我们换一种思维,木将土里的精华都当作自己的营养给吸收了嘛,庄稼连种几季,若不施肥,土地就会贫瘠。“火克金”,虽然我们常说什么“真金不怕火炼”,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金属都有自己的熔点,都可以被火熔掉。“土克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是大家随口都能说出来的话。“金克木”,刀斧锯钺等等都是用金属作的,可以砍木料,过去还有个说法,比如要砍一棵大树,又不想费太大劲,就找一个长钉,选取合适的位置钉进去,并且要钉过树心,这样慢慢地慢慢地,这棵大树就会枯死。“水克火”,这大家都应该好理解了。总之通过五行之间这种相生相克,就产生了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阴阳太极”,实际上是太极产生了阴阳,阴阳回归于太极,这样和前面的“五行阴阳”一起,整个就形成了一个相生相克的完整系统。这样就能“四时运行,万物终始”,从时间上,产生春夏秋冬四季二十四节气的不断变化,不断的调剂,然后万物就在这种阴阳变化里面有始有终,也可以说是无始无终。

“混兮辟兮,其无穷兮”,这有点像庄子所讲的“混沌”的感觉。《三国演义》开篇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混”就是合,混合嘛;“辟”就是开辟,就是分开,万事万物不停地混合、分开,并且无穷无尽。对于这种合与分,我们不仅从事相上来理解,更重要的,还是要从我们的精神层面上去体会。面对合,当我们要普遍联系它的时候,全世界人都是我们的亲戚;面对分,就像西方存在主义者认为的,“他人就是地狱”,哪怕夫妻之间也是同床异梦,彼此之间都不了解,都只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所以,不管是分还是合,都是我们心的作用,是我们精神的状态,所以说是无穷无尽的。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