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赫尔曼·黑塞博物馆

袁峻 原创 | 2012-03-26 14:10 | 收藏 | 投票

 

(如图片看不见可去如下地址:http://xiaoshulin.blog.sohu.com/208812091.html)

访赫尔曼·黑塞博物馆

或许有人会问,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是谁?其实,在拜访卡尔夫(Calw)的赫尔曼·黑塞博物馆之前,我也只是知道他是德国的一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甚至没有研读过他的作品。

去年的一天,偶发奇想:去传说中的黑森林(德语:Schwarzwald)转转,便拎着相机,拉着媳妇开车去了巴登。汽车从5号高速在卡尔斯鲁厄拐上8号高速又向东开了一段,到了一个叫普福尔茨海姆(pforzheim)的地方,我们觉得由此向南就可以进入黑森林山区,便将车子开出高速,驶入了山间公路。

不知不觉中,车子就开进了黑森林之中,所谓的黑森林,并不是黑的。青山、绿水,偶尔驶过的村落,,,对于在德国小城里住久了的人来说,早已经审美疲劳了。汽车在黑森林的山沟里蜿蜒前行,山间小溪时而在路的左侧,时而又跑到路的右侧。到中午时分,汽车行驶到一个叫卡尔夫(Calw)的小镇,我们便拐了进去。小镇依旧“很德国”:哥特式的教堂,德式的桁架房屋依山而建。在教堂前面,集市广场旁边不起眼的拐角上,有一栋四层的小楼,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博物馆,就在这栋楼上。

小说家、诗人赫尔曼·黑塞,187772日,就出生在这个黑森林中的小镇卡尔夫。卡尔夫市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黑塞家门口的圣尼古拉教堂建于1400年,而城中的这些德国民居则大多建于1700年前后。

从文学评论上可以知道,赫尔曼·黑塞文学创作的哲学思想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这或许与他出生在一个“混血”的家庭有关。黑塞的父系家族来自波罗的海,他的父亲老黑塞就出生在爱沙尼亚,并拥有俄罗斯国籍,后因传教才加入瑞士国籍。老黑塞曾作为传教士去过印度,之后来到德国的卡尔夫,给也是传教士的黑塞的外祖父做助手,从而认识了黑塞的母亲,并与之结婚。黑塞的外祖父博学多才,是研究印度的学者,会说很多的欧洲语言,甚至会说一些亚洲语言。黑塞的外祖母是法裔瑞士人,会说德语、法语,他们家中拥有很多藏书。作为传教士,黑塞的父亲也是聪慧过人,有良好的语言天赋。所以,在这个具有多国情调的家庭中,黑塞从小就接受了不同背景的文化和开放的思想熏陶,其中既有法国的的、德国的,也有东欧的,甚至还有东方的,特别是印度的古老文化的影响,我相信,这些都对黑塞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黑塞7岁开始写诗。1899年就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浪漫主义之歌》。1904年,黑塞发表了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获得包恩费尔德奖,奠定了他新进作家的地位,从此一举成名成为专业作家。这一年他与钢琴家玛丽亚·贝诺利结婚,移居波登湖畔,潜心创作八年之久。1912年黑塞携全家迁居瑞士伯尔尼,1923年加入瑞士国籍。

爱好音乐和绘画的黑塞,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黑塞一生勤奋,著作颇多,主要作品除了《彼得·卡门青》外、还有《荒原狼》、《东方之旅》、《车轮下》、《玻璃球游戏》等。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黑塞获诺贝尔文学奖。

作为一个西方作家,黑塞已经走出了西方文化的羁绊,这理当受到东方文化的关注。据说黑塞的作品在日本有很大的影响,也深受日本读者的喜爱。甚至有日本人称其为追求真理的英雄与先驱者。一位日本青年在给黑塞的信中告诉他:我越是读它们(指黑塞的作品),越是发现自己在这些书中。现在我相信,了解我的人是在瑞士,他总在注视着我。

但在中国,黑塞和他的作品并没有太大影响。上世纪二十年代末的时候。赵景深曾在《小说月报》上撰文介绍赫塞(黑塞)的《纳尔西斯与哥尔孟》。193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黑塞作品的单行本--中篇小说集《青春是美好的》。黑塞的名字和作品就很少出现在中国的学界和媒体,甚至当1946年黑塞获得诺贝文学奖后,许多国家都出现了黑塞热,黑塞也没能在内战的中国起来。直到改革开放后,黑塞才逐渐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

卡尔夫为黑塞的成功而骄傲,黑塞也眷恋着小城卡尔夫。在卡尔夫最古老的尼古拉桥上,卡尔夫人民为黑塞竖起了铜像,在小桥的扶栏上,也刻有黑塞感恩的心情:“在逗留和起航之间当我每次来到Calw时,我都会在桥上久久伫立,这是这座城市里我的最爱!”这或许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黑塞的那句名言:我们出发,是为了回归。

 

 

个人简介
毕业于山东大学数学系数学专业,就教于北京邮电大学。后不务正业,下海谋生。曾先后从事金融、投资与管理等工作。在金融机构做过财务,管理过资金;参与过上市公司的收购和重组;参与投资房地产、基础设施以及彩票发行等。现为…
每日关注 更多
袁峻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