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开始赚钱了

那红英 转载自 和讯网 | 2012-03-31 14:10 | 收藏 | 投票

  2011年,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因提高最低票价和分账比例和院线谈判。很多人都觉得,或许制片方和院线的利益格局在明年会发生改变。可是我觉得这个事要因势利导。店大欺客、客大欺店,都不是一个行业健康发展的标志。你就拍一部大片,牛什么啊。院线要是欺负小片,也就不会出现《失恋33天》这样的电影了。一定要尊重电影的规律,制片和发行是一家的,分不开的。

  这几年,制片方相对来说制片成本高企,片酬上涨,风险加大,张伟平提出提高分账比例,这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非得是一蹴而就吗,这得有个过程。院线和电影院签的是全年合同,你一提高分账比例,院线变成倒贴了。有的电影院是一个点的代理费,你涨2个点,院线要贴一个点。要是想提高分账比例,可以提前3个月论证,和院线沟通,到2012年签协议的时候做,等年底剩几个礼拜的时候提出来,院线反弹当然很大。

  未来一定是五五分账,没错的。全世界都这样,中国的制片方分账比例是全世界最低的。提高分账比例是逐渐分配的一个过程。之前是倾斜电影院建设,让银幕数增长,让市场有更多的容量,这之后会给制片方一点利益。

  以后票价不会涨,反而还会降。这次提高单片最低票价,年底影院有大量的购物券团购券,到2011年12月31日过期了。你有最低限价,之前影院没有考虑到这个因素,你让影院怎么办。所以我们不跟风,我们不涨票价,做事情不在一城一池,年底还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票房回到大众消费的水平,才能提高上座率和观影次数。现在影院的上座率相对是比较低的,成熟的影院全年平均上座率才30%,美国达到60%,我们还是有差距的,这就是票房下降的空间。只有把人次、场次提高,大家都挣钱,行业才能发展。你算5亿票房,多2个点,也就是多1000万,何必和院线锱铢计较。

  刚才提到《失恋33天》,这可以算是今年利润率最高的影片,在题材、营销方面,对电影人也有一定的启示。

  除此之外,在今年的行业事件中,我还要提到台湾的一部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对我们非常有启示。这也应该是从业人员反思的,一部小成本取得大票房,反思观众喜欢看什么样的电影。从行业来说,永远都有黑马,从规律来讲,应该看到电影观众的观影需求,不在于制作成本的多少,而是要能够给观众心灵的慰藉。

  如果说,《失恋33天》让一批年轻观众,有一种谈恋爱的感觉。《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则让很多人回顾上学时初恋的情景,勾起那份情感。这都是诚意之作。新媒体是宣传手段,最重要的还是电影品质。所有媒体都会传达信息,电影好,什么都不怕。第一天票房不好,第二天场次就没了。

  这个行业里的另一个变化就是技术的革新。博纳投拍的《龙门飞甲》是3D+IMAX,这也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3D武侠电影。3D和武侠片、动作片结合是完美的。武侠片是中国最强的片种,加上IMAX加3D技术,这一次会让观众接受国产3D的概念,我相信明年会有一系列国产3D影片出来。国际上大片早就都是3D了,想都不用想,去年《阿凡达》之后,大家还觉得可做可不做,但今年所有的暑期大片《变形金刚3》、《加勒比海盗》,就连《蓝精灵》、《赛车总动员》、《丁丁历险记》这样的片子都3D了,好莱坞大片完全都是3D电影了。

  在3D影片的投拍中,资金并不是很大的问题,主要是技术成熟度的问题。我们拍《龙门飞甲》确实花了一些钱,但随着技术团队不断成熟,技术的运用掌握不断成熟,资金会降下来。和普通电影一样的时间,不影响进度。刚开始不熟,慢嘛。电影拍摄的很多技术环节我们和好莱坞差50年,但是在3D技术上我们只跟他们差两年。相信《龙门飞甲》之后我们追上来了。

  2012年,海外市场必将成为华语片的输出市场。中国跟美国,在商贸里头,比例最高的贸易逆差就是电影。美国20部影片占国内票房的一半。2011年一年,中国电影在好莱坞的票房收入不到600万美元,而美国电影在中国是60多个亿人民币。我希望在2012年四五月份,暑期大片来临之前,会有一个档期和窗口。《龙门飞甲》能有1000张-1500张银幕开画,包含IMAX,在北美创造2000万美元的单片票房。

  资本上也会更为国际化的运作。博纳去年在纳斯达克上市,是第一次有中国电影公司上市,美国的投资人、分析师,没有人专门研究这个领域。他们觉得好莱坞是霸主,中国怎么有个电影公司跑过来上市。当时15倍的超额认购已经是不错的成绩,虽然开盘破发,但是经过4个季度,我们用坚实的业绩告诉了美国投资者,建立了信心。前段时间博纳上市一周年,我去美国做了两天路演,讲中国的故事,电影的未来,上市1周年当天开盘大涨11.9%,这说明投资者开始相信你了,觉得股价这么低是买入的好时机。2011年一年,中国概念股在美国受到的冲击很大,赶上次贷危机、欧债危机,还有支付宝VIE事件等,是中国公司最不好的一年,但是博纳不降反升,表现还算不错了。

  另一个有趣的话题,就是经济行情与电影的关系。有人说,经济越不好,看电影的人越多,我觉得是有道理的。电影是最便宜的大众消费方式。整体经济下滑的时候,电影能够慰藉人心,是打动普通观众的最简单的娱乐方式。凡是经济萧条的时候,电影都会起到重要作用,并且迅速发展。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催生了好莱坞。2008年金融危机,但是国内票房持续增长,其实这个时候需要专业公司的态度。不管市场好市场坏,博纳都会投。像《窃听风云》,《十月围城》当时因为热钱跑了,没人投了,博纳投了,最后都取得了好的票房成绩。

  这就是口红效应。其他行业越不好的时候,大家兜里的钱少了,看电影是最便宜、最简单的聚会方式,电影的规律就是这样。电影是未来5到8年高速成长的产业,银幕数的增长,放映设施的不断成熟,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不断延伸的电影院的建设,明年国内总票房将跃升150亿元以上,想都不用想。5年到8年,会达到300亿元。

  但是有人担心,如果其他行业发展不好,热钱就没了,会对整个行业的出片量有影响。我觉得 ,这对独立制片有影响,对大公司没有影响。热钱不会少,还会多,因为中国电影开始赚钱了。进入了一个资本化的时代。不光是热钱,在今后的10年,产业格局,产业规模会不断放大,产业利益格局也在不断分散,从原来集中在国有企业,逐渐到民营公司,逐渐行业外资本进来,业外资本开始跨界。

  现在拍电影的公司除了电影公司,有大广电集团的介入,像完美时空、盛大这样的游戏公司,万达、恒大等房地产公司,再加上电信,还有热钱。至少未来5到8年,还有10家准备在A股上市的电影公司,小马奔腾,海润都要上。加上每家公司在资本市场融到的资金,将会有近200亿元在这个产业上空盘旋,缺的不是钱,缺的是项目,优质的资源,优质的片源,创意人才,技术人才。

  这次《龙门飞甲》和《金陵十三钗》都得到了银行贷款,这种融资模式在今后大片的运作中会越来越多。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后,银行已经把文化贷款,利用金融支持介入影视产业的发展,变成研究的课题。你说贷款怎么创新,银行一定是要有抵押,像北京银行(601169,股吧),拿预收版权的收入当第一还款来源,绑定了一个企业的发展。银行的利息对我们来讲非常低,你找热钱,找投资方的钱,人家最后是要分蛋糕的,银行就是交点利息,资金成本小。

个人简介
那红英 北京瑞松地毯销售公司
每日关注 更多
那红英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