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书•圣学第二十
“圣可学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请问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
《圣学》这一章在整个《通书》中很重要,我们不妨多讲一下。
“‘圣可学乎?’曰:‘可。’”有人问周敦颐先生:“圣人那么伟大,那么光明,那么不得了,那么到底学不学得到?可不可以学?”周敦颐先生回答得斩钉截铁:“可以!完全可以!没的问题!”从这里我们要看到,中国文化的真精神就在这里。
尧舜是人,所以人人皆可为尧舜;孔孟是人,所以人人皆可为孔孟。这是中华文化最了不起的地方,是最核心的精神。在其它的文化里面,这种感觉并不强烈,往往都会在凡圣之间划出一条截然的界限。其实佛教传入中国,传得最响亮的一句口号是什么呢?就是“人人都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在基督教里面,人和神之间有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认为神是不可揣测、不可接近的,人永远也不可能抵达神。这是西方的观念。其实,印度古代也是如此,社会等级森严,精神等级也森严。在释迦牟尼时代,打破了种姓制度贵贱、尊卑的鸿沟,提出了“众生平等”、“人人皆可成佛”的伟大思想。但是释迦牟尼之后,这种“舍我其谁”的精神又渐渐萎缩了,所以禅宗传到第二十八祖达摩大师的时候,在印度实在是传不下去了,他老人家很恼火,找不到徒弟了,通过观察发现中国有大乘气象,于是不远千里、辛苦跋涉地来到了中国。什么是大乘气象?就是这一句“圣可学”,说白了,这就是大乘精神。
过去学佛有个说法:“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善知识难遇”,还有一句“中国难生”,这里的“中国”未必是指我们这个中国,也可以说成是佛法兴盛的国家。当然也有人认为就是我们这个中国。中国和非洲等国家不一样,那里相对非常贫穷,很多人穷得连饭都吃不起,最基本的生存问题都解决不了,处于不中而偏的状态,就没办法、没心思、没能力、没基础来学习大乘佛法。而现在的西方国家呢,物质生活极大地丰富,精神生活也极大地丰富,以前看过一部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里面就说要把一个人送到天堂,请到纽约来。很多人从欧洲、美国回来后也有这样的感觉,整个欧洲就是一个大花园,美国也好得很,生活起来就像在天堂一样,安逸得很。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要让这些西方人学习佛法也很难。因为要对佛法产生信心,你要体会到人生的无常,要体会到人生的苦处,要体会到生死的感觉,有了这些感觉你才会有所发心,想求得解脱。在生活条件非常优越的情况下,人就很难发起出离解脱之心了。反之,生活得非常非常苦,常常饥不果腹、衣不蔽体,也很难发得起这个心,成天肚皮饿得咕咕叫,你哪还有心学佛?更何况还要普度众生!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中国这种情况,就是不偏不倚,不好不差,正好发心学佛,发心求解脱。这是我对“中国难生”的理解,而且实际情况也是如此。
“曰:‘有要乎?’”下面怎么学这个问题就来了。既然周敦颐你老人家说圣贤之道可以学,完全可以学,人人都可达到圣贤境界,但是圣人那么了不起,无所不知,无所不晓,那么该怎样学呢?有没有要点呢?要点又是什么呢?周敦颐先生说有要点,就是“一为要”。这对于修行来说,绝对是要命的东西!可以说是重中之重!
什么是要点?就是“一”!禅宗有一个“一指禅”的公案,任何人来问佛法,不管问的是三藏十二部里面的什么问题,人家祖师爷都只举出一根指头。这就是“一”!“一为要”,这就是真正的要点,就是学修圣人之道的要点!
那么,这个“一”究竟是个什么东西?要讲的话很麻烦,儒家称之为“性”,道家称之为“道”,佛家称之为“真如”、“佛性”等等。但这些都只是理论上的东西,都只是名词。我们能不能在我们的精神上、心性上找到这种“一”的感觉?这个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道德经》有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这一串都是在讲“得一”,都在讲“守一”。“天得一以清”,天如果干干净净的,没有那些乌云笼罩,没有那些乌烟瘴气的东西,那你看天真是清清净净、舒舒服服的。这就是乾卦的精神嘛!“乾为天”嘛,“天得一”就是纯乾嘛!那么,“地得一以宁”,“地得一”就是纯坤的状态,就是“厚德载物”的状态,就是效法天道、柔和顺承的状态。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翻一下《道德经》,找找这几句的感觉。这几句在老子眼里,也是说得斩钉截铁,提出要“得一”、“守一”。
禅宗有个说法:“但得一,万事毕!”真正得了“一”,那什么事情就都好解决了。有一些朋友看过禅宗的一些书籍,对禅宗也有一点点感觉,知道禅宗有个话头:“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这个话头是要慢慢参的。今天,我斗胆把这个话头拿来乱侃一番,就像庄子在《齐物论》中说的“予尝为汝妄言之,汝以妄听之”那样。这个话头说白了,没有什么“一归何处”,只有“万法归一”!明白了吗?你只有真正归了“一”,你才晓得“一归何处”。
以前三圣和尚问雪峰祖师:“透网金麟,以何为食?”鲤鱼透网,跳过了龙门,变成龙了,它吃什么东西呢?意思就是说得道的人,明心见性、大彻大悟的人,平常又是怎么生活的呢?“透网金麟”就是“万法归一”了,“以何为食”就是在问“一归何处”嘛。雪峰祖师答道:“待汝出网来,即向汝道。”等你透网了后再说,现在我给你说有什么用?就算我告诉你以菩提为食,你还不是一样不知道菩提是什么东西;我说以烦恼为食,你又会怀疑为什么要以烦恼为食?那么,只有等你透得网来,我再告诉你;等你得了“一”,你自然也就知道这“一”的落处,知道“一归何处”了。
有些人参话头不会参,就会耍点小聪明,你让他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他觉得很简单嘛,顺口就说出:“万法归一,一归万法。”这有啥用呢?这不等于是在“鸡生蛋,蛋生鸡”中打转转嘛!其实不是那么回事。“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记住了,我们这里只有“万法归一”,没得“一归何处”!老子在《道德经》里也是只给你说要“得一”,什么“天得一”、“地得一”、“神得一”等等,都只是“得一”!“得一”以后是什么样?该怎么样?是什么样就什么样,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到时候自然产生出的种种状态,你自然一切明白。
怎样“得一”?那肯定就要实修啦!那怎么实修呢?佛家有八万四千法门,目的都是为了“得一”。净土宗有净土宗的修法,它让你一念万念,万念一念,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这也是“归一”。等你得了“一”,自然也就知道极乐世界是什么样子了。其实,种种方法的目的都是如此。比如冯老师经常教我们做念头功夫,就是观察自己的念头,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随时自己都要照住它,能够清楚它,清楚自己念头的来龙去脉,持之以恒,自然就能“归一”了。方法很多,但关键是要实修实证,要真参实悟,要实实在在地下功夫,才能够归得到“一”!否则就算你学修一辈子,也终究归不到“一”。那样的话就很恼火了,按古人的说法就是:腊月三十到来时,你要手忙脚乱!
这里,周敦颐先生提出了“一为要”,是极其重要的。接着他又是如何解说的呢?“一者,无欲也。”这里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种可以理解为“一就是无欲”,“一”本身就是“无欲”,“无欲”就是“一”,你真正体验到“无欲”这个东西,那它就是“一”。还有一种解释,要达到“一”,就要通过“无欲”这种方式,要在消减自己的贪欲上下功夫,让自己的贪欲越来越轻,最后达到“无欲”的状态。所以这句“一者,无欲也”,既可以是对“一”的定义,也可以说是一种修行方法,总之,所有修行的方法都要从“无欲”下手。
在佛家眼里,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是欲界,我们人之所以有喜怒哀乐,之所以有烦恼痛苦,处在这个五浊恶世轮转不休,都是因为贪欲产生的,所以这个世界称之为欲界。要摆脱欲的束缚,那就要通过修行,达到“无欲”的境界,要“归一”。
那么,“无欲”的境界是什么呢?“无欲则静虚动直”。这里我们可以结合前面所讲的“动”、“静”来一起理解。这里说静是虚的,动是直的,前面有句话是“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我们的精神,就是要达到这种状态。我们要细心体会“静虚”的感觉,也要细心体会“动直”的感觉。只有“无欲”,安安静静的时候,你才能感觉到自己的心里没有那些烦恼的事情来左右你,没有那些卖儿卖女的事情往你的脑袋里面钻,你就能达到虚宁的境界,这是“静”的状态。那么“动”呢?动则直,正所谓“直心是道场”。刚才课间的时候,我还和我们的大二师兄讨论了这个“直”的问题,实际上这个“直”,大家要找一下前一节课讲“三德”时的“刚克”和“柔克”的感觉。比如说位在乾,那么就用“刚克”,这是一种至正至大的“直”;如果位在坤,那么就要用“柔克”,这也是一种“直”,一种至柔至顺、厚德载物的“直”。不管是“刚克”还是“柔克”,都是一个直心,“直心就是道场”啊!
“静虚则明,明则通。”“静虚则明”是个什么感觉呢?有些人参禅打坐,坐到了一定的状态,念头不生了,这个时候感觉到眼前发光了,犹如太阳一样亮灿灿的,以为这就是“明”。实际上,这并不是真正的“明”,而是无明!因为这还是在著相,是有相的东西。真正的“明”,是不在乎光明,也不在乎黑暗。如果是有相的“明”,就会有无明在其中,有了白天就会有夜晚,有光的时候你“明”了,难道黑了没有光的时候,你就没有“明”了吗?实际上还是有“明”。为什么?有光的时候我看得清清楚楚,没有光的时候,我还是能看得清清楚楚嘛,不然,我怎么知道周围是一片黑暗呢?
以前有禅师问:“大悲千眼,哪个是正眼?”云岩禅师说:“如人夜里摸枕子。”“正眼”,就是“明”嘛,什么是“明”?就如同晚上睡觉,摸摸自己的枕头。我们心性的“明”是个什么东西?尽管在半夜一点光都没有,可是你清清楚楚,这个就是“明”嘛!你的心性能够无所不在,无所不达,这就是“虚静则明”嘛。
我们所见到的万事万物,都是通过我们的心性所反映出来的。我们的心就像镜子一样,而且不是平面的,是个球面的,宇宙万物都在这个球面镜子上显现出来。镜子的这种能力,就是“明”,不是什么我们看到光了,也不是什么见到佛了。当然,也许有些人打坐,就说他亲眼见到了,这也没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嘛,只要你不执著,见就见了,没什么大不了。见到光了,不理它;佛来了,要来来他的嘛!鬼来了,要来来它的嘛!甭去理会。要树立这种信念,这种正念一立起,那么你参禅打坐的时候,那些怪东西自然就会离去。如果你没有这种正念,没有真正对“明”的体会,那么你参禅打坐就会很危险!所以,我们要细细体会这个“静虚则明”,只有在一念不生的时候,不管外界有任何细微的变化,我们都可以随时地捕捉到它。反之如果生起了各种念头,执著于某个念头,那么外面有任何事情发生,你都没有感觉,因为你的注意力都在这某个念头上了。你只有保持这种活泼泼的“静虚”的状态,你才能够感应外面任何的风吹草动,哪怕是再细微的变化,也都会丝毫不差地在你面前显现出来。这才是“明”的状态。
“明则通”,当你进入这种“明”的状态后,你就能对世间万物无不通达,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可以通达无碍。《通书》之“通”就是要你在心性上下功夫,让自己的心达到“静”而“虚”的状态,进而“明”,再进则“通”,那这个《通书》才没白学。
“动直则公。”“静虚”是我们内心的境界,是我们内心的一种状况。那么“动直”呢?就是我们内心的境界、我们内心的状况发挥于外,发挥到我们的工作、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修行、我们的事业……如果以直心来处理,来面对,那么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公”!
天下最难得的就是这个“公”!以前冯老师讲课的时候也经常谈到“公”。冯老师经常讲到“无我”,这个“无我”是什么?“无我”就是刚刚说的“无欲”,“无欲”又是什么呢?就是“公”。无我无欲就是公。怎样达到“无我”呢?把这个东西放下不要了,把那个东西也放下不要了,把老婆孩子都放下不要了,这就是“无我”吗?不是!只有真正达到公心的状态,以公心来对待一切,以平等心来对待一切,这个时候来体会“无我”,你就会很清楚、很亲切了。
“公则溥。”这个“溥”从字面上,这个三点水感觉上就像大海一样广阔。如果将这个三点水的偏旁换成十字旁,即“博”,那感觉上就是十方上下,是空间上的一种广博,总之都是广阔,这是从字形上的理解。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说文解字》对这个字的解释。
“明通公溥,庶矣乎!”你的心性状态有了“明”、“通”、“公”、“溥”这几样,那么就“庶矣乎”了。冯老师的诗词集叫做《庶矣斋诗词》,按古人的说法,那就是书房上要挂一个匾,上面提着“庶矣斋”。当你在心性状态上能够“明通公溥”,那么就是“庶矣乎”,那个圣人的境界呢,也差不多就是这个样子了。
这一章很重要,首先我们要知“一”,知道什么是“一”,要从自己的心性上去体会这个“一”。然后“得一”,知道它以后要一把抓住它,要明白它,要得到它,要承担它。然后还要“守一”,要使自己的心性真正处于“守一”的状态,也就是“守中”的状态,那么自然也就达到了“无欲”的状态,进而也就能做到静而虚、动而直,最后当然就是“庶矣乎”,就是差不多达到与道相应相合的圣人境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