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腐朽为神奇的根书艺术

蔡律 原创 | 2012-05-19 11:50 | 收藏 | 投票

  化腐朽为神奇的根书艺术



  著名书法家、中国根书艺术大师、中国乡土艺术大师、《根石家》艺术馆馆长杨玉冰作品。蔡律摄于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

  一、根书简介

  根书,
就是用树根拼接组合成书法作品。根书是选用优良灌木小根系,经浸泡、去皮、打磨等工序后,根据根系不同形状,用胶水将其粘贴在木板上而制作成的字画。其规格有斗方、四尺、六尺框不等,制作工艺精湛,艺术水平颇高,是馈赠亲友和布置办公室、家庭居室上好的工艺礼品。根书就是把形态各异的树根,按照一字一根或一字多根、多字共根的方式,借助于树根的天然形体进行创造性再现书法艺术的艺术。根书取材严谨,仅选深冬时期的两种硬杂野生树根,且必须生长在沙石夹层之中或石板之上,以保证自然弯曲不变形。根据形状和想象,做成一些人物、花鸟、野兽之类的根雕。根书是由书法艺术与根艺衍生而来,是利用自然界的各种枯朽树根的自然弯曲、结节拼接组合,以行草书法的规则粘贴而成。其主要手法是在自然美的基础上进行塑造,隶属于根艺范畴,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杨玉冰根书作品《寿》。蔡律摄

  中国根书,是采用具有一定天然美的根材,按照传统根艺的制作基础和传统书法的用笔要求,创造出各种字体的汉字书法作品。根书既有根艺的艺术特点,也有书法的规范,并且具有传统书法无法比拟的艺术效果。这要求作者在制作过程中既要有娴熟的根雕制作技艺,又要有中国书法深厚的根底,它是大自然与人类智慧的结晶。


  《泛舟小西湖 相约五通桥》杨玉冰根书作品  蔡律摄

  二、历史渊源

  (1)、物质条件

  有此一说,根雕书法艺术来源于富有悠久历史的礼县根雕。礼县地处陇南山区,这里山青水绿,号称“陇上江南”。森林植被完善,大量生长着乔木、灌木,为根雕艺术提供着十分丰富的材料资源。
 


  根书是天然美与创作美的完美结合。杨玉冰根书作品  蔡律摄

  (2)、艺术土壤

  礼县自古人杰地灵,历史上文人辈出,汉代词赋大家赵壹,五代户、兵部尚书王仁裕,明代礼部尚书门克新等出生在这个神奇秀丽的土地上,至今当地仍有着十分浓厚的文化氛围,各乡镇都有许多民间的书法及根雕爱好者,他们立足于当地火热的生产生活,取材于身边的实景实物,将对生活的热爱,用手中的笔,山上的树根,尽情展现。出现了许多艺术价值十分高的书法和根雕作品。

  清乾隆年间,甘肃省礼县盐官镇罗堡村医生安氏戴森者,日常酷爱花木以陶冶性情,以书法铭其心志。一日,从其父拣来烧炕用的废树根旁把玩,偶成“天”字,无意间得此一技,日渐有长。时日愈久,略积心得,专为己制作了一幅“无欲则刚”,悬于书斋,日日赏玩。引来众多人鉴赏品评,竟然直至有人来此学此技艺,求字人甚多,渐传开来,从而,一门独特的书法艺术就此派生。

  清末至民国,到今天,“根书”这一书法艺术派系几至湮灭,传人单调,文革十年浩劫,流传作品均被毁。另外制作工艺为祖辈口头传承,直到安杰先生一代,才始发扬光大,初成规模。

  此独特的制作工艺为礼县著名艺术家安杰先生世袭独传,当代根雕书法艺术家安杰先生继承家传,博采众长,勇于创新,开发出的根雕书法作品具有根雕艺术的自然淳朴、含蓄凝重,将大自然的气韵神态与毛笔书法韵味集于一体,有书画之神、自然之情。“十年磨一剑”,经过反复的尝试,历经重重艰难,终于达到了根雕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来源:礼县之窗



  《重情守信惜缘》  杨玉冰根书作品  蔡律摄

  三、根书特点

  根书以灌木的根系,经过选材、拼版、烘干消毒、去皮去污、抛光、打磨、着色上漆等工序,在一个平面上,利用树根的天然神态,用艺术的手法拼接成独具特色的书法艺术作品。

  根雕书法艺术来源于身边火热的生产生活,吸收了当地丰富的文化养份,力求达到“神形兼备,神似而形非”,作品既有书法艺术的轻盈流畅,遒劲脱俗,又具备根雕工艺的自然淳朴、含蓄凝重,还融汇了镂刻工艺的精细雅致,气韵恢宏,造形多变,被省诗词学会会长袁第锐先生称为“根雕艺术此为良、铁画银钩翰墨香。一幅书成无纸笔,神采飞扬逼钟王。”根书的独特字体、天然线条和其它书法形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填补了书法字体的一项空白,拓展了我国书法艺术的空间。

  中国根书,源于自然,它是结合根的自然美和书法线条美的一门古老艺术,它既有书法的美,又有书法难以体现的立体感,遒劲的气势,古朴的本色浓郁的自然美。



  《佛》 乐山佛文化源远流长,不仅外形自然,没有太多人工雕饰,作品的选材是一块完整的杜鹃根,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根艺力求自然的表现手法,杨玉冰根书作品  蔡律摄

  中国根书特色:

  1、取材严谨、精挑细选 。

       仅选深冬时期的一、二种硬杂野生树根。且必须生长在沙石之中,以保证不变形的自然弯曲度。

  2、回归自然、返朴归真 。

       根书无任何雕饰迹象,属纯天然的制品,且字体浑然天成,古色古香。有返扑归真的神韵。

  3、全套手工,独一无二。

       根书是独一无二的手工制品,世界上绝对没有俩幅“根书”作品是完全相同的。所以"根书"珍品极具收藏价值。

  4、装裱考究、高雅精美 。

       板面绫娟装裱裹衬,造型美观.是书界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5、品位高雅、馈赠佳品 。

       挂于办公室、书房、客厅和卧室之中有极高的欣赏性、睿智性和艺术性,也是收藏和馈赠领导、亲朋好友的超级佳品。

  6、避邪之书,镇宅之宝。

       根书取材于深山老林的长青之树,深得地府之灵气,具有避邪镇宅永得平安的功效。

   “根书”,在古代常藏于或装饰在帝王及王公大臣之家,今天,“根书”--这个难得一见的珍品,已成为人们装饰、收藏、馈赠的高档饰品。 

  “根书”,在古代常藏于或装饰在帝王及王公大臣之家,今天,“根书”--这个难得一见的珍品,已成为人们装饰、收藏、馈赠的高档饰品。

  此外,根书还具有五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就是一棵树的根做一个字,不能用几棵树的树根拼起来做一个字。

  第二个特点,树根书法它不能做正书(楷书)艺术,只能是做行草。

  第三个特点,根和书法合在一起,它既是根艺,又是书法,有天然长的、自然的一部分,有人工艺术的一部分。

  第四个特点,就是主要的字跟落款要一样是根做的,不能用人写的代替。

  第五个特点就是要根质统一,还有颜色的统一。

  四、根书的制作

  使用工具

  (一)拼版用具:

  锯子、斧子、剪子、镂刻刀;

  (二)修字用具:

  磨石、手锉、修字刀、手钻:

  (三)上色上漆用:

  颜料盆、刷子、镊子、烘干架、漆盆、漆刷、过滤盆。

  (四)上版用:

  毛刷、砂纸、牛皮胶:

  (五) 装裱工具

  曲尺、直尺、拐尺、排刷、装裱刷、裁刀、碳条。

  制作方法:

  一、选材拼版

  第一步,拼版人首先确定所要拼版的内容,比如“清风明月”四字,在树根材料堆里,选取大致相像的偏旁部首树根材料上案思考,现场拼接,反复调换,截剪,直至与构思中所要体现的、所要表达的造型版面文字基本相同,形成初级文字毛坯,以待审定。

  第二步,将以拼版成型、通过审定的树根文字,送入烘干架中,恒温烘干,让根材定型,同时加上硫磺粉薰制,以防虫蛀。使其彻底干燥,待下一步处理。

  第三步,将烘干消毒后的文字毛坯,用各种修字工具,根据树根互不相同的天然形状,或剥或挖,或钻或磨。让树根达到光洁明亮,给人一种天然根材特有的、明晰的纹理;洁净的、质感强烈的、意境自然的美感。

  第四步,上色上漆。将抛光打磨好的文字根材,用铁红粉、温水和熬好的木胶勾兑。上色要求宜淡雅,稍加渲染衬托即可。如色重可掩没木色原真态,人工痕迹太重,不算上品,调色之重要,可见一斑。上漆即将上色晾干后的文字,进行人工上漆:待第一遍漆稍干后,再进行第二次上漆,期间注意防尘即可,避免日光暴晒,宜阴干。

  第五步,将上色上漆阴干后的文字根材,放置到预先设计好尺寸的框版体中,排版定版后。最后一次审定文字笔画可否有误。修订检验完成后,将与版面粘合部位,在粗砂纸上磨出对接平面,再结合粘固面,涂上预先调制好的牛皮胶,将其粘固。待干固后,即为成品。

  尔后,加盖印鉴,一幅根雕书法艺术作品,至此完成。

    根书价值:

       首先、根雕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每一件成品都让人凝视许久浮想联翩、感慨良多,其作品具有书法艺术的轻盈流畅,遒劲脱俗,又具备根雕工艺的自然淳朴,含蓄凝重,还融汇了镂刻工艺的精细雅致,气韵恢宏,造形多变,有诗曰:“根雕艺术此为良,铁画银钩翰墨香。一幅书成无纸笔,神采飞扬逼钟王”。

  其次、根雕书法艺术,作品适合于个人收藏观赏、居室、书斋、办公场所装饰与馈赠。具有极高的经济开发价值。

  第三、礼县根雕爱好者众多,根书的出现,让根雕爱好者吸收和借鉴了根书的表现手法,使根雕作品更加活灵活现,具有生活气息,有一定文化水准的根书爱好者自行模仿安氏根书,登门求教者络绎不绝。

  五、根书艺术大师杨玉冰

  杨玉冰是根石家的创始人,先后荣获中国乡土艺术大师、中国德艺双馨艺术家、中国根艺美术大师等称号。据杨玉冰介绍,根书是采用具有一定天然美的根材,按照传统根艺的制作基础和传统书法的用笔要求,创造出各种字体的汉字书法作品。根书既有根艺的艺术特点,也有书法的规范,并且具有传统书法无法比拟的艺术效果。这要求作者在制作过程中既要有娴熟的根雕制作技艺,又要有中国书法深厚的根底。此次参展文博会,杨玉冰拿出了他精心创作并收藏多年的根书精品“佛”字。

  杨玉冰出身书香门第,自幼练习书法,从八十年代开始对我国传统根艺进行研究与创作并成功投入市场。九十年代在传统根艺的基础上将我国“农耕文化”、“传统吉祥物”及“民俗风情”等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溶入根艺创作中,在根艺界形成了杨玉冰新流派。继2009年7月尼日利亚、利比里亚、牙买加三位根雕艺术大国的驻华全权特命大使亲临乐山市五通桥拜访杨玉冰先生并参加其五通桥根石家艺术展馆开馆揭幕以及之后的中外媒体大量宣传报道以来,已有越来越多的世界根雕、奇石艺术发达国家的驻华使节和艺术家们对杨玉冰的根书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纷纷邀请杨玉冰先生讲学访问。杨玉冰大师创作的根书“道”字(规格100x82cm)在北京万隆拍卖会上拍出二十万元人民币的高价。

  杨玉冰大师2009年被中国根艺美术学会授予“中国根艺美术大师”称号和全国根艺最高奖项“刘开渠根艺金奖”,同年被文化部中国乡土艺术协会授予“中国乡土艺术大师”终身荣誉称号;被联合国国际科学和平周组委会授予“和平使者”奖;

  2010年初,被中国艺术家协会等联合单位授予全国艺术界的最高荣誉“中国德艺双馨艺术家”光荣称号。以介绍杨玉冰先生作品为主的根石家艺术机构网站每天被众多海内外华人浏览,杨玉冰先生也多次受到国内外党政要人的接见,中央及地方媒体争相报道,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四川卫视、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曾多次专题报道;著名书画家欧阳中石、黄永玉、李铎、李中贵、黄正襄、孙菊生、杨年耀、张志坚等也给予其根书艺术高度评价并题词。

  附:杨玉冰的“根本”人生

  来源: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成都)

  7月20日,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56岁的杨玉冰正坐在他的“根石家艺术馆”里,神情专注地用锉刀创作“根书”作品。杨玉冰解释说,所谓“根书”,即集根雕和书法一体的艺术。如他正在创作的“龙”字,就由一根普通的树根演变而成。

  这天,“根石家艺术馆”正式开馆揭幕。400多平方米的场馆里,陈列了杨玉冰20多年来倾心雕刻的上百件作品。也是这一天,杨玉冰被文化部中国乡土艺术协会授予“中国乡土艺术大师”称号。从自学成才的农民艺人到艺术大师,杨玉冰笑称,自己如同用来制作根雕的灌木,“虽不能长成参天大树,但却从来没有停止过生长的信念。”

  杨玉冰出生于乐山五通桥西坝镇,从小就对根艺感兴趣。担任小学教师的他,闲暇之余喜欢搞根艺、书画创作。1985年,他的根雕作品“睡美人”在乐山获奖,从而受到鼓舞,并放弃教书生涯潜心根艺创作。起先,他来到峨眉山景区报国寺,租下一间门面卖自己创作的作品。第一件作品卖了38元,算是人生路上的第一桶金。一次,一名新加坡游客花500美元买走了他创作的一幅《春耕图》,这使杨玉冰第一次意识到了创作题材的重要性,于是,他开始转变方向,对根艺进行大胆创新。

  在探索中,杨玉冰不断思考,能否把台式的立体摆件平面化?如何能把根艺像一幅字、一幅画那样挂到墙上?这些想法促使他开始向根书画方向发展。“字画要求很高,不仅每一个字要讲求美观,还要注重整体的搭配”。杨玉冰一边勤练书画,一边反复实践。根据确定的主题选材、造型,雏形完成后,对它进行打磨、着色、打蜡等,最后再将其装裱、上框,并像传统书画那样题款盖印。

  经过不断创作,杨玉冰将自然和人文艺术成功融合在一起,终于创作出了自己满意的作品。从那以后,根艺书画成了杨玉冰的主要作品,并逐步开始向制作大幅的根艺诗词作品方向发展。

  (本文来源:四川日报 )

  根书:根与书的“协奏”

  雕刻类的根艺作品,常见,而与“根书”的碰面机会相对较少。此次在一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附近的几间展厅内,见到了许多“根书”作品,细细阅读,感觉韵味绵长。

  据一位长髯老先生介绍,我国“根书”其实很古老,它出自自然,把树根的自然美和书法的线条美有机融合,从而幻化出别样的艺术魅力。“根书”既有书法的味道,又有根艺独具而书法难以体现的立体感。好的“根书”作品,气势遒劲,笔意古朴,字字散发着浓郁的艺术气息。

  在展厅内,发现“根书”作品品种不少,有单个的巨硕龙虎大字、有中堂大根书、有四字吉句横匾;更多的则是诗词类的行草根书,内容有唐诗宋词名句,有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之类的词句……

  “‘根书’是一门艺术,它以根为笔,因而又有其自身独具的特色。”行家说,“根书”首先得选根材,大多是采用野生杜鹃这一类的老根,并进行特殊处理,以确保树根不发霉或长虫子;而“根书”创作追求的是自然,因此“根书”要力求本真,不事雕琢。“根书”创作者既要有书法功底,又要具备根艺的创作天赋,因为它需要根据根材的质地和走势,来“安排”线条的走向。由于根的特异性,确定了“根书”的独特性,因而“根书”不可能出现完全相同的作品,这就更增添了“根书”的艺术魅力和收藏价值。

  “‘根书’之妙在于流畅,一条根一个字,曲折缠绵如一字书。巧妙运用树根天然的粗细变化和浑圆走势,即便一个看似普普通通的根蔸,经过艺术安排,就能成为苍劲而又生动的神来之笔。”爱好者称,“根书”也是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在一般人看来杂乱无章的一堆树根,经过艺人之手的梳理和点化,就能成为一幅幅韵味十足的“根书”,走到爱好者和藏家的身边。

  “根书”,是根与书联袂演出的一场戏,耐看不耐看,全凭创作者的功夫几何。

  杨玉冰:根书艺术的“根”是中华文化

  来源:中国网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以不同的风貌反映出时代的精神。浏览历代书法,“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追寻八千年书法发展的轨迹,我们清晰地看到他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同步,强烈的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书法艺术最典型的体现了东方艺术之美和东方文化的优秀,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根艺在中国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在明清两代,艺人们“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巧妙利用树根、竹藤等材质的天然造型、纹理和色彩,创造出各种颇具观赏性的家具、摆件,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日前,中国网记者采访了中国根书艺术大师杨玉冰。这位从事根书艺术多年的中国乡土艺术大师向我们讲述了他是如何从传统民俗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创作出富有中华民俗特色的根艺作品,又是如何将中国传统书法与根艺完美结合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根书作品的创作历程。

  中国网:跟我们谈一谈什么是根书,有哪些特点?

  杨玉冰:我的根书作品是采用具有一定天然美的根材,按照传统根艺的制作基础和传统书法的用笔要求,创造出各种字体的汉字书法作品。根书既有根艺的艺术特点,也有书法的规范,并且具有传统书法无法比拟的艺术效果。这要求作者在制作过程中既要有娴熟的根雕制作技艺,又要有中国书法深厚的根底。

  制作根书的原材料是“杜鹃”树根,这种树根具有皮薄、耐腐(防虫蛀)、木质细腻、装饰性强等特点。因为每一件根书作品都是根据树根的造型而设计制作,所以具有作品的唯一性,比一般的书法作品更有收藏价值。

  中国网:您是如何走上根书创作道路?

  杨玉冰:上世纪80年代,我看到电视剧《红楼梦》中有用树根做成的桌椅茶几等家具很受启发,就联想到可以把当地很多废弃的,奇形怪状根材利用起来,变成美妙的根艺作品。在上世纪80年代,市面上很少有根艺作品。我创作的一件作品《睡美人》拿到峨眉山去展出,得到了各界人士的认可,坚定了我从事艺术创作的信心。

  1983年我辞去公职,走进深山潜心搞创作,在山里一待就是五六年。创作初期,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我就利用周六周日把作品拿到成都花鸟市场变卖成现金,而后回到山中继续搞根艺创作。在此期间,一些国外友人看到富有中国民俗意味的根艺作品都十分感兴趣,成批成批地买回去。我记得当时的价格也不高,但这样的尝试让我看到了根艺市场的商机,认识到要将中国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加入到根艺创作中来。

  在制作根艺过程中,我突然想到,能不能将我喜爱的中国书法以根艺的形式表现出来呢?我就试着做了一个“蛇”字,一个“福”字。市场的积极回馈坚定了我的创作理念,即把中国传统书法与根艺制作技艺完美结合,做成独一无二的“根书”。

  现在,我的根书作品在艺术界产生了比较大的轰动,政府也很重视。2006年我被中国艺术家协会评为“中国乡土艺术大师”。2007年8月,在中国根艺艺术展上,我的根书精品被评为中国根艺最高奖项“刘开渠金奖”。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根书”被评为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我们也在积极申报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网:您下一步有什么的打算?

  杨玉冰:接下来我想办一所学校,招收具有一定艺术素养的贫困山区学生,将根艺、根书的制作技艺传授给他们,把我们的根书艺术发扬光大。此外,我打算在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建一座根石家博览园,将根书作品全部收藏其中,进一步推广根书文化,使我们的根书艺术走向全世界的华人圈,让全世界的华人都到这里来寻根。(文/钟明 )

  根艺文论摘选

  来源:中国根艺论文摘选

  根书艺术初探

  石芳泉

  根艺是我国一门传统的古老民族艺术,根艺有两大种类,即观赏型和实用型。根书属于观赏型之一,它是根艺美术创作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近几年才绽放的一朵奇葩,同时它又是书法领域里的一个新成员。

  根书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靠拼凑或编扭而成,另一种则是用完整的根材裁剪而出。本文所指的是后者。前者取材广泛,只要根材像什么偏旁部首,或其形状极具书法艺术中运笔技法的提按等特点,并富有抑扬顿挫之感即可取之,用于拼凑成某些书体。这种根书大体上极具毛笔字的韵味,但人为成分较重,也具有一定的天趣,创作时并不受材料制约,只要材料充足并具一定书法基础的人皆可轻松为之,这里不多论之。

  本文所叙的根书是指一字一根或多字共根,且没有任何拼接和编扭的根书艺术,它完全是借助于根的天然形体进行创造性再现书法艺术的艺术。根书不仅具有“根艺美”和“书艺美”的双重特性,而且具有自身特有的艺术语言及感染力。因此,在创作实践中,不仅要借鉴和汲取中外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的创作技法和表现形式(特别是中国书法),并在严格遵循根艺本身的创作规律的前提下,兼顾书艺的特定表达方式,相辅相成进行艺术创作,才会产生真正具有无穷艺术魅力的根书作品。

  一、根书的材料选择

  根材是根书艺术的载体。我国根材资源虽极其丰富,适用于制作根艺品的种类也不少,但真正能适用于创作根书艺术的材料并不多。如果说“中国书法是一种平面的视觉艺术”的话,从这话里就可知道什么样的材料才是用以创作根书的材料。“平面”二字就不知删除了多少可用以创作根艺作品而不适用根书作品的材料。所以说,要想创作根书,必先得寻找那些相对较平板的材料才行。尽管根书是一种具有立体造型的视觉艺术,但是过于立体的材料,所创作出的根书作品势必使“书体”的形象过于模糊、抽象,使作品与书体的距离拉大,同时又加大了观赏者与作品间的时空距离,给观赏者的理解和想像增添了不必要的负担。材料的立体程度要视其所创作出的作品比例是否相协调,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相对而言,小的作品立体空间较小,反之则可较大些。

  汉字最显著的外貌特征就是四方形。所以,有了平板的根材还不够,最起码还得具有一定的文字外形,比如圆的、方的,或是三角形的等等,不管是什么形状,总得先考虑能否在其上取出个字来。因为,根书是“借助于根的天然形体”进行创作的,如果根的形体无法满足取一个字体的立体空间,那也是枉然。有了文字外观雏形的平板根材,必须具备汉字近似横平竖直的结构特征,内部结构还须结成网状,才能在根的天然形体上通过剪裁而进行艺术创作。另外,选材要求质地坚硬,色泽光洁、细腻,这样才不易受气候的影响,而发生变形、变色等诸多不良后果。

  二、根书的艺术创作

  根书的艺术创作的成功与否,决定着作品的艺术魅力的生发。根书的艺术创作的根本就是:去掉最该去的而留下最该留的,且又不致大伤根的筋骨,借以表现书体的神韵。也就是“取其自然而顺其自然”,创作的灵感得自于动感十足跳跃着的线条给予的震撼力。要从错综复杂的根材里寻找“根”与“书”之间的内在联系,首先得从根的某处最天然而又最可塑的地方着手。说其可塑,就是它不但天然,而且有点像某字或某字的一部分。如根书“福”字的创作,笔者首先发现的是右下部的“田”部,它完全不动一刀一凿,还有作品“神”字之“申”部,只有抓住这一点,创作才有迹可循。

  作品的优劣,关键是看作品能否顺应自然,要想“取其自然而顺其自然”,没有丰富的书学知识和雄厚的书法功底,亦不可能创作出根书艺术精品。书法美的表现形式可分为:线条连续运动的轨迹和线条营构的空间及线条以外的空白效果。但是,怎样才能借助根的天然形体及肌理走向表达出这些效果呢?根书创作不同于书法创作,它有着自身独特的创作模式,根艺贵在一个“似与不似之间”,宛如一幅写意画,所以不能顾“书”而忘了“根”。如果为了取“书”而令根百孔千疮,或是为了照顾根而使“书”变得过于抽象,令观赏者如坠雾里,寻不着半点“书”迹,同样都是不成功的作品。只有恰如其分地运用根的天然长势和肌理走向,表现书体的神韵而非生挖硬凿,才是本文所述的根书艺术。

  根中有书这是客观存在的。怎样才能很好地挖掘出这一客观存在的书体,不但要求创作者具有深厚的书法功底,而且还要兼通各艺,博采众长,借鉴和学习其他艺术门类的创作手法和艺术特长,不断提高审美层次和创作能力。在提取这一客观存在的书体的创作中,如不能更好地保留和顺应根的自然,即便所得之书体“神追汉魏”,“神采飞逸”,如果根失去了它特有的生命和艺术魅力,也不能称之为根书作品。和木板刻字有什么两样!

  怎样才能达到两者间的和谐统一,就某一根材所创作的某一书体而言,视其点、划是否达到了那块根的最大保留的天然限度;书体的孔洞及书体的周边是否做到了非剪非裁不可的程度,在完全遵照根的原形而加以适当的裁剪,借以表现书法艺术的创作,才能令“根”与“书”,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三、根书的工艺制作

  工艺制作是给艺术创作的一次涅槃式的洗礼。艺术创作是一次利用自然、借助自然、进而高于自然的过程,而工艺制作则是给这一过程的进一步协调和美化。通过工艺制作,更能突出材料本身的特色,从而增进作品的艺术魅力,让材料的奇、巧、绝等特性尽显无遗。

  工艺加工的第一道工序是先将根材去皮,刀刮、水泡或土埋皆可,只有去掉外皮,才能显示出根材的肌理和色泽。刀刮,有利亦有弊,利者,就是不但快而且不会影响其天然色泽的改变;弊者,则容易伤到肌理。水泡或土埋,虽不会硬伤到肌理,然而很多材料都会在长时间的水泡或土埋后变色,丧失了材料本身特有的色泽。去皮要视材料的质地而定,方式的运用可灵活掌握。

  外皮去掉之后就是打磨(也就是抛光),打磨宜先粗后细,先干后湿。太粗糙的伤疤可先用木锉或粗砂布进行柔和;除伤疤以外,其他地方少用或不用过粗的砂布或过硬的器刃,以免划伤根肌。打磨时宜顺其凹凸不平的肌理均衡使劲,使根保持原有的形态,而不至于被磨平。抛光的工序由粗至细不断地更换砂布干磨,最后用耐水砂纸由粗至细水磨,材料的肌理、色泽也会随之光洁悦目起来。

  工艺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则是装裱。装裱得当,能恰如其分地烘托出作品的意境,深化主题。装裱方式有很多种多样,其原则是既能烘托作品但又不致喧宾夺主即可。笔者1997年参加中国第六届根展时的作品,是受到展览主题的启发而设计的。当时展览的主题是“迎香港回归,庆党的十五大召开”,因此,我把“家”的外框设计成阿拉伯数字“97”字样,并在左右分别注上“丁丑年夏”及“香港回归”等字样,寓意为“97”香港回“家”。该作品在展览中荣获“刘开渠根艺奖”。

  四、根书的审美情趣

  多数视觉艺术形象都是形与神的辩证统一体,根书艺术也不例外。形神兼备,以神为主,倘过分追求形似,就会使根书的艺术性大为降低。根书艺术是循形取势、因材索书的创作模式,通过发挥自然的材质美,借以表达出书体骨、筋、肉、血的神采,令人获取审美的愉悦。其形象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似是而非,似非而是”,是根书艺术的迷人之处。

  “形似”主要反映作品表象的真实,而“神似”才反映作品内在本质的真实。如果一味追求表象,追求书体的各个部分、每一笔画的严格真实——“举体皆似”,稍一不慎,雕琢失当,轻者失去作品的协调统一,削弱或破坏了神似,重者可能造成整个作品的失败。何况自然生长的根材,绝对相似于书法笔画,是绝无仅有的。“写得真来便不真,不如约略写风神”。

  强调神似并非反对形似,而是说在那些非重要的部分可以“不似”,只要它不妨碍书体的“似”以及书体的神韵,正如书法中所说的“意到笔不到”“笔断意连”。但在体现事物的内在本质——书体的神韵方面则不可不似。只有更好地反映了事物本质的真实——神似,作品才能给观众更多想像和思考的余地,使观众得到妙趣无穷的美好享受。

  根书艺术是巧籍自然生长之根的态势,取其纵横交错的枝条,用以表现书法线条营构的空间以及其外的效果,经过作者不露刀斧痕迹的稍事裁剪,取之自然、高于自然而又回归自然,既让观众赞叹造物主创造的奇迹,又给予大量的遐想空间,参与了再创作,从而受到艺术感染,获得回味和启迪。

  富有自然美和书体形象的模糊性,是根书最基本的美学特征。突破自然材料对创作的限制,让有限的空间生发出无限的艺术魅力,这种以天然根的原生形态为雏形,创造性地运用这种自然美的形态,创作出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神笔之书”的根书艺术品,正是其具有超凡艺术魅力和感染力之所在。通过形象释读,它留给观赏者更多的参与空间。

  根书艺术以材质本色并借助其自然美作为表现书法艺术的手法,比其他门类的艺术更加直接、更加抽象地体现“道”的精神,因此显得神秘莫测。创作者通过对生命的感悟,进而体味蕴含在生命中的哲理,最终便可获知宇宙自然的真谛,作品中的一点一画、一横一竖都是自然造化而成,亦可视为是自然之道的具体化形式。它不仅表现生物体有血有肉的生命感,同时也能表现人生的境界。成为既能愉悦艺术家本人,又能够愉悦欣赏者,并使两者得到沟通的神奇而高深的艺术形式。(作者为中国根艺美术学会会员·广西)

个人简介
湖北师范大学毕业,留校任系团总支书记兼政治辅导员;2004年任忠县人民政府顾问,2007年获“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球问计求策”一等奖,荣获2007度、2008年度重庆十佳网络知识分子。荣获2011年“新阶层·重庆第二届…
每日关注 更多
蔡律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