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师兄讲《通书》(之二十九)

包晓光 转载自 http://blog.tianya.cn | 2012-05-20 11:57 | 收藏 | 投票

 

   通书•家人睽复无妄第三十二

  治天下有本,身之谓也;治天下有则,家之谓也。本必端,端本诚心而已矣,则必善,善则,和亲而已矣。家难而天下易,家亲而天下疏也。家人离,必起于妇人。故睽次家人,以二女同居而志不同行也。尧所以厘降二女于妫汭,舜可禅乎?吾兹试矣。是治天下观于家,治家观身而已矣。身端,心诚之谓也。诚心复其不善之动而已矣。不善之动,妄也;妄复则无妄矣;无妄则诚矣。故无妄次复,而曰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深哉!

  “治天下有本,身之谓也。”治理天下的“本”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修身上面!《大学》中就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无论是贵为天子还是普通老百姓,最根本的事情就是修身,所以周敦颐先生这里说,修身是治理天下最基本的本钱。

  我们知道儒家的“八目”,是由内修到外用的一整套的学修系统。这“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四目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格物,一说是格于事物之理,即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展开对世界的认识,就是朱熹所谓“格物穷理”是也;也有说格物就是格去心中之物,要把自己心中的块垒去掉,这是王阳明的观点。我个人以为,王阳明的说法在我们心性修养上更切贴,更能发挥作用。当你真正把心中块垒消除掉,进入到一种既空而灵而通的状态时,那么就能够致知。就如同镜子,只有空空荡荡、干干净净时,才能照见万物,才能清楚地理解你所面对的一切事情。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儒家的一整套内修过程,那么外用的第一条就是修身,可以这么说,修身是儒家内修与外用的结合点,所以说“治天下有本,身之谓也。”

  “治天下有则,家之谓也。”“则”,原则、法则。治理天下有一条基本的原则,就是齐家。前面说外用的第一步是修身,其次就是齐家了。我们要把自己的家庭关系搞好,夫妇之间、父子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都要搞好,这样家庭才能和谐。这是儒家治理天下的基本原则。我们继续看周敦颐先生是怎样进一步对此加以阐述的。

  “本必端,端本诚心而已矣,则必善,善则,和亲而已矣。”“本必端”,修身就必须要身正,只有品行端正了,我们的精神才能达到“诚”的状态。前面我们讲《乾》卦九三爻的时候,就说到“君子乾乾,不息于诚”,诚心是使我们修身这个本钱能够不断壮大的最基本条件。“则必善”,就是治理天下的原则必须很完善,而且有条不紊,那它的本质就是“和亲而已矣”。“和”,和睦、和谐;“亲”,亲善、亲切。《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亲民”,有解说成“新民”,这一说也是随着时节因缘而来的。清末民初的时候,需要新的思想、新的启蒙,需要中国人民在危难之际有一个全新的精神面貌,于是便将“亲民”解释为“新民”。在这里呢,主要还应该理解成“亲民”,即亲情和睦之意。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中,历来把国家当成是一个大家,而把夫妇、父子之家当成是一个小家。大家和小家的关系也是一一对应的,皇帝皇后是这个大家的父母,整个国家的所有人都是皇帝皇后的孩子,是子民。那么,皇帝对百姓犹如父母对孩子,要疼爱、关爱,百姓对皇帝也要像孩子对父母那样,要尊敬、孝顺。这里看起来道理非常简单,中国这么几千年也一直这样提倡,但是能真正做到的时代,却非常之少。

  “家难而天下易,家亲而天下疏也。”为什么会“家难而天下易”?是因为“家亲而天下疏”啊!后面这一句其实是对前面这一句的解释。“家难而天下易”是结论,治家是非常难的,如果家能治理好,那治理天下就比较容易了。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家亲而天下疏”,就是因为家人和你太亲近了,很难处理好;而天下很疏远,所以没觉得什么了不得的。

  在中国古代童蒙教育中有个原则,那就是“易子而教”。自己的娃娃自己教不好,因为太亲了。娃娃一撒娇,老婆又在一旁干涉,你就不敢轻易对娃娃施行家法了,所以最好是交给朋友,或者交给其他老师来教育。在这一点上,哪怕是再高明的圣贤之人,在面对这样的事情时,处理起来也很难。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说圣人有两怕:一是怕自己的光屁股朋友,也就是儿时一起长大的伙伴;还有一怕就是怕老婆。不管你名声再大,在外面的德行再高、声望再大,但是一遇到光屁股朋友,把你小时候的丑事给你抖落出来,比如一起到张家地里偷红苕啊、一起和尿泥巴什么的,一下就弄得你颜面扫地。马祖大师当年在南岳禅师那里得了道,他是我们这次大地震的重灾区什坊人,曾被地方官员声势隆重地请回到什坊来,可是当地的街坊邻居一看,哎呀!啥子得道高僧哦,不就是隔壁马簸箕家的儿子嘛!所以,以前有一句话说“得道莫还乡,还乡道不香”。此外,在老婆面前你天大的圣人也没有什么道貌岸然可言。所以“家难”,真正是非常非常之难。以前如果国家大治的时候,还好一点,但是只要国家一乱,往往都是祸起宫墙,都是宫廷先乱,尤其是后宫先起火,然后逐渐扩大。所以“家难而天下易,家亲而天下疏”,就是这个道理。

  下一句“家人离,必起于妇人。”这在历史上的争论非常之多,也因此使周敦颐先生戴了一顶非常冤枉的帽子。从字面上看,一般人都容易理解成家庭治不好,搞得四分五裂了,其原因都是在妇人身上。其实,周敦颐先生真是冤枉又冤枉啊!这都是因为过去很多翻译此文的人,没有在《易经》上认真下过工夫,所以也就望文生义,不晓得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而仅从字面上看,就说都是因为女人把家搞散了,于是女人是祸水,女人是毒药……其实不是这么回事。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家人》卦,就会明白周敦颐先生的本意了。

  《家人》卦,上卦是巽卦,代表风,下卦是离卦,代表火,即风火家人。“家人离,必起于妇人”就是说《家人》这个卦,它的下卦或者说内卦,是单卦《离》卦。我们再看看卦象,《家人》卦中最重要的是内卦,内卦是《离》卦,而《离》卦中间是阴爻。这个阴爻一方面得了中位,另一方面还得了阴爻的本位。这一位置是“六二”,是既得中又得位,所以这一爻在整个《家人》卦中的作用特别重要。《家人》卦的卦辞、彖辞也都说得很清楚,卦辞说“利女贞”,“利”,就是有利;“贞”,就是正。也就是说,这一卦对女性来说,是很有利的,是很好的。经过这么一分析,“家人离,必起于妇人”的意思就很清楚了。《家人》这一卦最重要的是《离》卦中间的阴爻,它代表的是家庭主妇,一个家庭要想搞好,家庭主妇这个位置是最重要的;并不是什么家庭要分崩离析了,都是因为妇人。

  我们看《家人》卦的彖辞:“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我们看中国人“女主内、男主外”的理论根据,就在《易经》的《家人》卦这里。在家里面事务要听女人的,外面的事务则要听男人的。如果男女双方都找到了自己的正位,那么不仅家庭会和睦兴旺,而且也是“天地之大义”,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如果按照这个原则来治理天下,那么当然就是“天下定矣”。这一章前面说的“治天下有本,身之谓也;治天下有则,家之谓也……”实际上就是对《家人》一卦的发挥,可见周敦颐先生通过对《易经》诸卦的研究,对社会人生的理解是非常透彻的。

  上次胥老师拿给我一本《太极图说通书义解》来参考,作者是湖南省社科院一位很有名的学者。但是他对《家人睽复无妄》这一章,也还是从字面上去理解,把周敦颐先生如此精当的思想,当作封建思想重男轻妇的代表来批判,说什么“家庭之所以离异起于妇人者固不可少,但起于男人者亦所常见,完全归咎于女方是不公道的”。这都是哪跟哪啊!?像这些具有学术发言权的人还带有这种偏见,对传统文化还没有理解透彻,就妄加批判,真是很可悲的。学者们都是如此误解,更何况社会上的一般人了。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座各位就更应该发心,更应该担当起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来。

  “故睽次家人,以二女同居而志不同行也。”这里涉及到《易经》的另外一卦,《睽》卦。如果对《易经》不是很了解的话,那么对这一句在理解上就很麻烦,又会产生很多歧义。“睽次家人”,是指《睽》卦在《易经》的次序排位上,仅次于《家人》卦,即《家人》卦过了,就是《暌》卦。另外,《睽》卦正好是《家人》卦的综卦,卦辞很简单,“小事吉”,在小事情上还算比较吉利,但真正在大事情上,就不是很好说了。为什么呢?“以二女同居而志不同行也。”

  “二女同居”该怎么理解?这就涉及到《易经》单八卦中关于阴卦和阳卦的说法了。前面说的《家人》卦、《睽》卦等六十四卦,都是由八个单卦两两重叠形成的,称之为重卦。《易经》里面,乾坤二卦称之为父母卦,乾是父,坤是母。父母相交,生了六个娃娃:震、巽、坎、离、艮、兑,它们与乾坤二卦一起,组成八个基本卦。乾坤二卦相结合,从乾卦这一脉,产生的第一个卦是震卦,一阳初生在下,对于这个“八卦家庭”来说,它代表的是长男,是大儿子。接下来,这一阳爻再往上走,进入中位,就变成了坎卦,代表的是中男,家中的老二;阳爻再往上走,就变成了艮卦,代表的是少男,就是这一家的幺儿。那么从坤卦这一脉呢,一阴初生,产生的第一个卦是巽卦,代表的是长女;阴爻再往上走,就变成了离卦,代表的是中女;阴爻再往上走,就变成了兑卦,代表的是少女。所以“震巽坎、离艮兑”,这六个卦代表了三男三女。为什么震坎艮称之为阳卦,而巽离兑称之为阴卦呢?这是因为《易经》里面有个原则,叫做“阳卦多阴,阴卦多阳”,所以从卦象上看,震、坎、艮都是两根阴爻,而巽、离、兑则是两根阳爻。诸阳卦都是一阳在两阴中间起的变化,而诸阴卦则是一阴在阳爻中间起变化。

  以上的所谓“三男三女”都是比喻的说法,其实在道家的丹经里面,也用了很多类似的比喻,比如什么“姹女”、“元婴”啊,“鼎器”、“大药”之类的名词,往往都是从《易经》这些卦象的变化,以及阴阳五行的生克中,有意识地将这些名词神秘化,其实,不外乎都是一些代号而已。

  我们再来看这个《睽》卦,“睽”字有乖离、目不对视之意,它是《家人》卦的综卦,《家人》卦倒过来看就是《睽》卦。它的上卦是《离》卦,即中女;下卦是《兑》卦,即少女。那么,“以二女同居而志不同行也”,就把这个《睽》卦的特点,用比喻的方式表示出来了。这个比喻非常形象,说一个家庭有两个女儿都居住在家里,她们各怀心意,各打各的算盘。为什么“志不同行”呢?因为《离》为中女,即已经出了嫁的女子,出了嫁的女子又回到娘家里来住,那是很犯忌讳的,肯定是发生了不太好的事情。《兑》卦为少女,是说家里还有一个待嫁于闺中的少女,还没有出嫁。一个已出嫁却长期住在娘家,一个守在闺房里一直没有嫁出去,这两个女子当然就各怀心思,各人打各人的算盘了,所以说是“二女同居而志不同行也”。这种情况,在小事情上呢,两个女儿之间还可以商量,但是遇到大事情的话,可能就会产生冲撞。这是在治家上面需要注意的问题,那么又是如何与治国联系到一起的呢?周敦颐先生于是举了一个例子。

  “尧所以厘降二女于妫汭,舜可禅乎?”这一句讲的是上古尧帝传位给舜的故事。尧、舜、禹是孔夫子最为推崇的上古三王,那么尧帝是如何禅位给舜帝的呢?舜本来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娃娃,经历也比较坎坷,小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娶了个后妈,又生了个儿子,名字叫象。这一家人对舜特别排斥,视为眼中钉,恨不得除之而后快。舜在这么难的一个家庭局面里面,他是如何处理的呢?他是以孝道来和家人相处的。不管父亲、后妈和同父异母的弟弟如何恶劣地对待他,他都以仁义孝悌的精神来要求自己。同时,舜也非常聪明,这在典籍上也有记载,他是“大杖则避,小杖则受,年二十始以孝闻”,就是说如果父亲用鸡毛掸子来打他,他就老老实实地挨打;如果是用锄头、顶门杠之类要命的大家伙来打他,那对不起,他立马爬起来就跑掉了,等躲过了风头又跑回来。后来,他的孝名越传越远,传到了尧帝的耳朵里。尧帝觉得这个小伙子确实很不错,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一起嫁给了舜,同时还把妫汭一带的地方封给舜去治理。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看上古帝王是怎么培养后备人才的。一方面,尧帝觉得小伙子很不错,是个人才,很爱惜他,把女儿嫁给他;但另一方面,这也是在考验他,看他有没有办法把家治好啊!乍看起来,舜把尧帝的两个女儿一锅端了,大运是走到极点了;但实际上,这个事情很烫手、很麻烦啊!你想想,尧帝把两个宝贝女儿同时嫁给你,是个啥概念?皇帝的女儿那都是娇生惯养、生性飞扬跋扈的感觉,比现在流行的野蛮女友,只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两个骄蛮的公主同时嫁给一个平头老百姓,你既要让两个公主之间相处得好,还要让她们同时与丈夫相处好,互相不争风吃醋,这个是非常之难啊!我们在电视剧中也看得到,那些描写大宅院、大家族的,比如《红楼梦》之类的,那些大老婆、二老婆、三老婆……她们之间产生了多少矛盾,产生了很多勾心斗角的事情,甚至有的还斗得你死我活的,血腥十足。

  前两天看了某个朋友的博客,他说他就很赞成过去的一夫多妻制,还列举了一系列的好处,还拿起欧洲的情人制、现在的婚外恋来进行对比,最后说一夫一妻制“这种灭绝人性的制度必然崩溃”。当然,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夫多妻制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也要看到,要想处理好“一个茶壶和多个茶杯”的关系也是非常难的。如果是像舜这样大圣大贤之人,也许没问题;但如果是普通人,我个人认为是很难处理得好的,尤其是现代人,几乎不可能把这种人际关系处理好。在传统社会,一个家庭至少还有三纲五常来制约,但照样还是出现很多问题;现代人思想那么活跃,提倡的是男女平等,而且国际、国内的女权主义思想那么流行,你还在这里提倡一夫多妻制,根本就是好色男人的妄想!

  还是把话题扯回到《通书》上来。周敦颐先生在此做了个结论:“吾兹试矣。是治天下观于家,治家观身而已矣。”前面说了尧帝将两个女儿嫁给舜,并给予一块封地让其治理。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看到舜确实经受住了治家的考验,也把他的封地治理得井井有条,于是尧帝才把王位传给了舜。由此可见,治家确实是不容易。那么,为什么舜能把家治理得很好呢?“观身而已矣”,正是因为舜修身修得非常之好,真正是把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信这五常都做到了。

  “身端,心诚之谓也。”这在前面都已经反复说过了,周敦颐先生也是反复提到这点。“诚心复其不善之动而已矣。不善之动,妄也;妄复则无妄矣;无妄则诚矣。”这几句里面,周敦颐先生又提到了《易经》中的《复》卦,以及紧接着的《无妄》卦。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复》卦。这一卦很有意思,在中华文化里对这一卦也是非常有讲究的。《复》卦的上卦是坤,其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就是地;下卦是震,其最具代表性的象征是雷。地雷复,从卦象上看非常明确,上面五爻为阴,最下面一爻为阳,所以有“一阳来复”的说法。

  《复》卦的卦辞说:“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第一个字就是“亨”,说明如果打卦打出《复》卦,那还是不错的,说明未来的发展是可以通达的,以后做事会亨通的。“出入无疾”,“出入”指的是卦象中最底下这一阳爻,“出”指的是阳爻向上不断的发生变化,“入”指的是最初的一阳来复。我们知道《坤》卦是纯阴之卦,六爻皆阴,《复》卦从初爻开始变成阳爻,上升空间非常巨大,说明不管是一阳来复,还是“反复其道”,都是没有问题的。“朋来无咎”也是这个意思。“朋”,按照一般的理解,就是意味着有成群结队的人来了,但是按照《易经》的数理来判断的话,“朋”是由两个“月”组成,代表的是阴,从《复》卦的卦象上看,是五阴对一阳。本来一阳在下面对上面的五个阴爻,要想一步一步的发展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对《复》卦而言,那也没什么关系,哪怕是成群结队的阴爻在你的上面,你都不要怕,因为你已经得了势了,这个势就是万物转化、阳气开始上升的这样一个时机。“反复其道”,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什么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反复反复再反复,学习学习再学习。心性上的修养就更是如此了,一日三省,不断地反省自己,这也是《复》卦所体现出来的东西。

  去年我女儿刚上初中,一时不适应新的环境和氛围,担心以后学习成绩不行。那天她突然就说,给我打一卦吧,看我以后能不能把学习搞好。我让她自己扔硬币,刚好就扔出了这个《复》卦。哈哈,我就让她自己看这个卦辞,跟她说:丫头,没啥说的,你就老老实实地“反复其道”吧,只要你做到这一点,以后肯定没问题,前途是光明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亨通着呢!

  “七日来复”,这也是中华文化里面很重要的概念,我们的传统里面很重视这个“七”。比如佛教,禅宗讲“打七”,它不打六也不打八,而就是以七天作为一个周期,来进行专门的禅修,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七天,正好修行的一个周期性阶段,是人身心变化的一个周期,也是事物变化的一个基本时间单位。物候也是这样,往往是通过七天的变化,就会产生一个反复。在西方文化里面,《圣经》的《创世纪》,也是很讲究这个七的,上帝第一天创造了光,第二天创造了空气,接着第三天、第四天……到了第七天,觉得可以了,该休息了,于是就有了星期天。从这里也体现了“七日来复”的这种味道。

  

  《复》卦就是体现一种阴阳变化的规律性。以前冯老师也经常说,大家一定要早点睡觉,要守子时,为什么呢?一天之中有几个非常重要的阴阳变化的时间,午时,是上午十一点到下午一点,一天之中的阳气达到了最旺盛的时候,这时一阴开始生出来,经过未、申、酉、戌、亥,到了子时,也就是夜里十一点到凌晨一点,一天之中的阴气在这时达到了最鼎盛的时候,此时一阳来复,阳气又开始生发恢复了。人体在这两个时辰如果能好生休息,好生葆养一下,比在其它时辰里养身养心的效果要大得多。有打坐习惯的朋友,在子、午二时分别坐一个小时,效果会非常好。过去有一个说法,在修行上一天之内要抓住四个时间,就是子午卯酉。子时是第一个,是最重要的,子时一阳生,要养阳。其次是午时,午时一阴生,要养阴。再次是卯时和酉时,卯时是上午五点到七点,酉时是下午的五点到七点,这两个时辰是一天之内阴阳处于平衡的状态。总的来说,这四个时辰是一天之内比较重要的时段。不过对《复》卦而言,它体现的还是一阳来复。本光法师就特别强调要养阳明正气,要在恢复我们的阳明正气上多下功夫。我们书院的二刘同学在火神菩萨那里学中医,讲究的也是阳主阴从,也同样是在恢复人体元阳上面下工夫。《复》卦正好就是体现的这种精神。

  “诚心复其不善之动而已矣。不善之动,妄也。妄复则无妄矣。”在前面讲《乾损益动》时,就讲了这个“动”。这里说的是“不善之动”,如果你能认真领会《复》卦的精神,在行动之前,先从事情当中抽身出来,仿佛置身事外一样先静一下,把心里的东西过滤一下,让心回复到“诚”的状态,然后再把事情观察清楚,这样就能从很大程度上避免“不善之动”所带来的恶果。那么,你就能“妄复则无妄矣”。

  《易经》中的《无妄》卦,上卦是乾,下卦是震,天雷无妄。如果我们认识到“诚心复其不善之动”、“妄复则无妄矣”,那么顺理成章也就达到“无妄则诚矣”的状态,前面的一切,不论是修身、齐家还是平天下,都能够一帆风顺了。

  “故无妄次复,而曰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深哉!”在《易经》的序卦里面,《无妄》卦仅次于《复》卦,通过《复》卦的作用,把“不善之动”克服了,就能够达到“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这一句是《无妄》卦的象辞。古代的圣王,不管是尧舜禹汤,亦或是文武周公,都是“以茂对时育万物”。“茂”,茂盛,在这里引申为上古圣王的德行非常充沛、广大,如同春雨一般滋润哺育着大地万物。

  在这一章里,我们看到由《家人》这一卦,进而推演出《睽》、《复》、《无妄》这一系列儒家“修齐治平”的纲要,其思路相当严谨,其道理也是相当深刻的。对此,周敦颐先生也不由得发出赞叹:“深哉!”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