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师兄讲《通书》(之三十一)

包晓光 转载自 http://blog.tianya.cn | 2012-05-27 12:00 | 收藏 | 投票

  

  通书·陋第三十四

  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彼以文辞而已者,陋矣!

  这一节文字也很简单,很容易在字面上理解。“圣人之道”,就是我们学习的人间正道,包括四书五经、佛法、道学,这些都是圣人之道。“入乎耳”,就是接受了,听到耳朵里面去了,还要“存乎心”,要放到心上,随时都要拿出来温习一下。就像前面我们讲到的《乾损益动》那一章,要“君子乾乾,不息于诚”,随时心里面都要挂着这个事情。“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就是要把学习到的这些“圣人之道”蕴藏起来、葆养起来,时间长了,它慢慢化在自己身上了,就变成我们自己的德行。这些德行从我们的言行中表现出来,就体现为圣贤的事业。“彼以文辞而已者,陋矣”,如果光是在语言文字上到处宣传吹嘘,说得天花乱坠,而自己实际做的又是另一套,就是非常不好的陋习。

  这里主要涉及到了儒家所讲的“文”与“质”的关系,也就是言辞与德行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孔夫子的学说里面,是非常清晰的。孔夫子认为他继承的就是文武周公之道,所以他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因为周代的精神是以人文来表现出来的,和前朝都不一样。商代尚质,注重的是“质”,没有在文化上有所体现。我们现在发掘了大量的商代甲骨文,可以看到上面没有什么文化上的建树,都只是记录的一些卜辞而已。今天国家有事情要做,烧个乌龟壳看一看吉凶,就记录下来,甲骨文就是这样,没有体现出什么思想文化来。从周文王演《周易》开始,就有了文武周公之道,周朝统一天下后,形成了一整套以礼乐为中心的精神文化体系,这对于治理国家社会,乃至于统摄人心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孔子也说了:“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我们所崇尚的朴实无华的内容,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表现形式,所体现出来的就会比较粗野。内心有道德,有修养,是我们的质;如果质胜于文,没有一个好的形式表达出来,就会显得很粗朴。如果“文胜质”呢?形式大过内容,就“史”——过去的史官,都带有仪式性和礼节性,“文胜质则史”是说,如果形式超过了内容,那就会流于形式,就会显得很浮夸。孔子认为,必须把形式和内容结合起来,相得益彰,不能偏废,才能成为君子。我们看这个“彬”字,是很有意思的,两个树木并立在一起,一同生长,雨露均沾,就有点形式和内容并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感觉。所以“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内心道德充实,修养很高,外在又表现出斯文有礼,这就是君子的状态。

  《论语》里面还有一个记载,说有个叫棘子成的人问孔夫子的学生子贡:“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一个君子,只要他内心的修养达到了就很好了,还注重那么多形式做什么呢?子贡回答说:“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这一段话在《论语》里也是非常经典的。子贡回答道,孔夫子都说了啊,人的嘴巴是很快的,就算是四匹马拉的车也跑不过一个人的舌头,所以就算是君子,也要注意自己的语言修辞问题。文和质应该是相通的,内容和形式也要统一才好。他在后面还打了一个比喻,老虎豹子的皮毛非常华丽,但如果把表面的毛刮掉,只剩下皮革,那么虎豹的皮和羊皮狗皮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文”就是虎豹身上的花纹,“质”就是皮革,花纹都去掉了,皮革还有什么区别呢?所以,道德修养或者文化的传播,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方式表达出来,有修养的人和没有修养的人也就没什么区别了。这样的话,要想传播和提倡优秀的文化,要想更大范围地提倡仁义道德修养,是不可能的。

  我们回过头来看周敦颐先生在这一章里的说法。“彼以文辞而已者,陋矣”,他在这里批评了用优美的辞藻、华丽的句子来表达圣人之道,好像并没有如孔夫子所提倡的“文质彬彬”那样,而是偏重于以质胜文的。实际上,这并不是他有悖于孔夫子的原意,而是和他所处的时代有关。

  周敦颐所处的北宋,其时节因缘毕竟和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已经很不一样了。宋代是中国文化高度发展、高度成熟的时期,文学艺术非常发达,宋词之华美多姿也是名垂青史的。整个社会,从皇帝到老百姓,大家都能出口成章,琴棋书画也样样都行。在这个时候,整个时代就处于“文胜于质”的状态,所以周敦颐先生在这里是针砭时弊,力批以文辞取胜,大力倡导内在的道德修养。这也是宋代时节因缘所造成的,并非认为注重文辞就一无是处,起码从《通书》、《太极图说》,以及被选入中学课本的《爱莲说》来看,周敦颐本人的文学修养就是极高的。

  如果放在今天,时节因缘又发生了变化,我们好好思索一下当代的状况,我们的文化传统究竟哪里还有?全民的文化素质到底是个什么状况?这个问题认真地想一想,还真有点斯文扫地的感觉!看看现在的文学艺术,看看当代人的文化修养,看看社会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不要说跟唐宋时期比,就是跟晚明、清代比,都远远地落在后面。现代的中国哪里还有文化修养可言!这个时候,还真的就该好生提倡一下“文”。虽然说,现在的国家领导人都很了不起,对我们的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现在绝大多数领导人是学理工科或是学经济出身的,他们对社会经济这个“质”,的确做出了很多贡献,但是在人文上面,还是稍欠一筹,所以在国民的精神文明建设上,尽管很努力,但总有点挠不到痒处的感觉。所以我们温总理在外面讲话的时候,经常要引用一些古诗文句,而且还曾对媒体说,自己退休后要办一所讲传统文化的书院。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现在的社会主流,在人文素质上面确实还很欠缺,还需要大力提倡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当然,最好的结果是做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最好、最理想的状态。如果做不到,也可以先就紧缺的部分进行弥补,进而逐渐全面地提高。这一章的内容,就讲到这里吧。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