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师兄讲《通书》(之三十二)

包晓光 转载自 http://blog.tianya.cn | 2012-05-28 11:01 | 收藏 | 投票

  

  通书·拟议第三十五
  

  至诚则动,动则变,变则化。故曰: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以上这三章的内容都很少、很简单,稍加注解,都很好理解。这一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学习一下,因为在这章里面,“至诚”、“动”、“变”、“化”,这几个概念都是从《易经》里引申出来的,跟我们平常感觉到的这些概念,还是有所区别的。我们来看看周敦颐先生是怎么讲的。

  “至诚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前面讲《乾损益动》时也讲到了“君子乾乾,不息于诚”,这里一开始又提出“至诚”,我们看周敦颐先生在《通书》里面,始终是把“诚”作为最高要求提出来的。《通书》一开始,就讲了《诚上》、《诚下》、《诚几德》这几章,是把“诚”的概念提高到了本体论的高度,作为心性的本来面目来讲的。“诚”作为一种修养品德,就是内不欺心、外不欺人,能够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即便是一个罪犯要去做坏事,他最初的一念也一定是清楚的,知道做这件事情是不好的,可能会有麻烦的。这就是“诚”的作用。只不过,他内心最初虽然也有一念之诚的作用,但紧跟着就被心里继起的欲望、贪婪等“第二念”的东西所左右了,所以才做了不好的事情。这里,我们要意识到“诚”的普遍性意义,要意识到“诚”是人人都有的,是每一个人内心的根本。

  “至诚则动”,我们内心的一念之动,其出发点要牢牢立足在“诚”的基础上,要在“至诚”的基础上决定我们的行为。在前面的《乾损益动》一章,还有《慎动》、《动静》等章节里面,我们把这个“动”谈得很多。“动”是什么感觉呢?就是内心一念初生的状态。“动则变”的“变”,就是改变了最初的格局,是“动”的作用在外界产生了一个变化,改变了旧有的状态。虽然改变了,但在改变过程中原来的痕迹还有,还能被人看到。比如我们现在的社会,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了,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和三十年前相比,基本改变了旧有的格局。但是也要看到,我们的社会体系、社会制度、生活态度,以及人的观念、行为方式等,还残留着很多旧有的痕迹。但是,这些旧有的痕迹已经不是主流,而仅仅是遗留的问题。那么,“变则化”是什么感觉呢?整个事物已经完全转变过来,甚至转变过程中旧有的痕迹也已经消除干净了。禅宗在修行上有个说法叫做“灵龟曳尾无踪迹”,就是说,老乌龟从地上爬过去时,尾巴还要在地上把自己爬过的痕迹扫掉。冯老师以前也经常说,有些人是修行得很好啊,但就是“悟迹未除”,也就是说,他修行的痕迹还没有除掉,还没有完全把学问与自己化为一体,把修行与生活打成一片。

  我们看有些学佛教的人,学得非常虔诚、非常精进,简直令人赞叹。但是他一说话呢,满口都还是因果、轮回、造业、功德这些佛教专有名词,整个人的感觉都还是“佛里佛气”的。虽然说你内心已经明白了佛法的道理,从精神的根本之处已经有了变动,但是痕迹没有扫除掉啊,就还要继续努力在“化”字上下功夫。那么,要“化”到什么程度才行呢?一定要达到孔夫子所说的“予欲无言。天何言哉!”的感觉,这才真正算是修行到家了。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体会“动”、“变”、“化”这三个词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在整个“动”、“变”、“化”的过程中,“至诚”是第一位的。我们自净其意,让自己内心保持干净、真诚、不欺心、不欺人的状态,是所有这一切中最重要的。学习《易经》的人都喜欢打卦,为什么有时候打卦很准,有时候又不太准呢?就是内心诚与不诚的问题。我自己对这点有很深的体会。以前学《易经》的时候,总觉得为了掌握打卦的方法,什么事情都试着去打上一卦,以帮助自己理解卦辞和卦象。但是慢慢就发觉,有些事情打一卦就很像回事,有些事情打卦后却不是那么回事。方法都没有错啊,但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结果呢?仔细一想,原来自己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这样内心的“诚”就打了折扣。如果你真正遇到了难题,真正一门心思要找解决这个难题的办法,这样没有杂念、心无旁鹜地去打卦,结果就一定很准。

  前段时间,我有个朋友在杭州,“5、12”大地震的时候,他的岳母急得睡不着觉,为什么呢?她有个妹妹在都江堰向峨乡,那里可是出了名的重灾区啊!自从“5、12”之后,他们就失去了联系,二十多天都没有消息。我这个朋友迫于无奈,只好给在四川的朋友们发邮件,希望帮忙找一下。我也很着急,通过网络和各种关系去帮他打听,结果都没有消息。那天一着急,突然想到为什么不打一卦呢?结果打了个《旅》卦。《焦氏易林》里面对《旅》卦的解释是:“罗网四张,鸟无所翔。征伐困极,饥寒不食。”虽然这首断辞上没有说结果如何,但是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颠沛潦倒、困苦流离之卦,是处在一种非常艰险的困境之中的。但是对于这个《旅》卦,仔细分析起来,还是透出了一线生机。

  《旅》卦的上卦是离,是火,下卦是艮,是山。虽然里面说了“征伐困极,饥寒不食”的这种状态,但是《旅》卦的卦辞里面有“小亨”之词。“亨”,就是通。为什么有“小亨”呢?因为下卦的中爻是阴爻,这个阴爻既得位又得中。下卦是艮卦,艮代表的是山,是静止的止。就是说,如果内心比较安宁,又随顺外界的境遇,不盲目妄动,就有一线生机。我马上把这个结果给朋友发了短信,告诉他不要着急,这个卦是颠沛流离之象,虽然二十多天都没有消息了,但是也不要怕,这个下卦的阴爻得中得位,应该没有大问题的。结果在第三天,他就给我打了电话,说感谢老兄的吉卦啊!岳母和她妹妹已经联系上了。原来,他这个亲戚是在向峨乡一个叫石花村的地方,在大山里面很偏僻,地震来的时候拼命跑,又没有方向,四处都在山崩地裂。好多天之后好不容易逃出大山,交通和通讯又断了,又到救济所里避难了很久,才把电话打通。

  所以说,真正内心至诚,打卦才能准确,而不是说哪个朋友一时好奇,要你打卦试一下,这样的话就不行了。以至诚之心来面对任何事情,结果都会不一样。我在这里举这个例子,也是给大家提个神,希望以后有机会,大家可以一起以“至诚”之心来学习《易经》。

  “动”、“变”、“化”这三个概念,确实是来源于《易经》。我们打卦的时候,如果打到本卦,就看本卦的卦辞来解,但是往往我们在打卦的时候,会打到动爻。拿这个《旅》卦来说,如果打卦时初爻是动爻,那么整个卦象就变化了,就变成了《离》卦,上离下离,因为阴变阳了。如果是二爻动,那么就是上离下巽,成了火风《鼎》卦。爻一动,就会形成一个变卦,这个就是“动则变”的本意。用《易经》的话来说,打卦时就要以至诚之心来占这个卦,如果这个卦有动爻,那么整个卦象就会有变化。“变则化”,产生了变卦之后,前一个卦的影子就逐渐消失了,比如这里《旅》卦二爻变化后,就成了《鼎》卦,革故鼎新,和《旅》卦的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这就是“变则化”的效果,所谓大化无迹也就是如此。

  我们看“文化”这个概念,就是通过人文的精神来变化这个社会,以“文”来“化”,使社会产生一种新的面貌。“化”字特别有意思,就像一杯水里面放进了一颗糖,你不管它,它慢慢就融化掉了,这个水也在不知不觉间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人类历史的演进、权力的更叠,往往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的,一是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一是通过和平演化的方式。暴力革命是不得已而为之,病急用猛药,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会造成社会财富与人民生命的极大损失,还会留下很多后遗症;反而用文化演进的方式来推动社会改革、进步,温和而非暴力,这才是社会变化的常态,也是最值得执政者重视的。

  我们前面讲了“至诚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其所体现的《易经》的精神,就是自强不息,生生不息。“一阴一阳之谓道”,所以一切都是阴阳之间不断地交替、不停地变化,以此才产生了世间万物。“动”、“变”、“化”这三个概念,它们是事物演变的不同阶段,就像阶梯一样一步步产生结果。但是不管怎样,最终都要落实在一点上,也就是本章开篇所说的“至诚”。所以,周敦颐先生就借用《易传》的原文,作了这样一个结论:“故曰: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拟之而后言”,我们说话之前应该在内心先“拟”一下,这个“拟”是内在精神的一种状态,它是预先的一种准备。我们平常有时候也会提醒别人:喂,你说话之前还是先打个腹稿,也就是让我们在内心里面先拟一个草稿出来,这样说出来的话就不会东一句西一句,没有主次条理。这个“拟”,含有采集、分析、判断和揣摩的意思。说话之前,在自己内心里面把要说的东西先想清楚,看这句话说出来对不对?说出来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如果一句话引起了对方的注意,那这个注意是好的还是不好的?会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在这次“5、12”大地震中,我们看到了很多人的表现,比如王石、范跑跑,这两天又冒出来一个所谓的前卫艺术家赵半狄,他呼吁抵制美国好莱坞近期在国内上映的一部动画片《功夫熊猫》,说会影响灾区人民的心情。他们这些人一动,就让大家把他们内心所想看得很清楚了。就比如这个赵半狄,他为什么要抵制《功夫熊猫》呢?他本身是一个搞行为艺术的,他创作的元素最主要就是来自熊猫。我也看了网上发的几张照片,他带着一个熊猫样式的帽子,像个戏班子里的丑角出席某个国际艺术节。其实,他心里面一动,再一说话,大家一看就很明白了。你说他是嫉妒也好,或者是想借着热片《功夫熊猫》搭个便车炒作自己也好,总之大家就晓得这个人心里面怎么回事了。他抵制的理由也很荒唐,说什么好莱坞侵了中国国宝的权,还侵了中国功夫的权。你说别人影视作品里面出现了熊猫是侵权,那中国的影视作品里面出现了袋鼠怎么办?那袋鼠可是澳大利亚的国宝,那是不是也就侵犯了澳大利亚的权呢?你说功夫是中国的,那中国影视作品里面出现了拳击又怎么办?是不是就侵犯了西方拳击运动的权呢?所以他找的这个理由很荒唐嘛!他做出行动的时候,之前在心里面到底有没有拟一拟?拟的程度够吗?拟对了吗?对此大家通过他的言行就可以看出来了。还有前一阵王石的言论、范跑跑的言论,可以说都是犯了同样的错误。某些人内心的荒谬、心胸的狭小,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就表露无遗了。

  所以我们说话的时候,一定要非常非常注意,尤其是面对公众话题。前段时间网上不是出现了一个什么“垃圾女”,在这次大地震后,她通过网上视频大骂四川人该死……大家为之哗然,据说此人后来被当地公安给拘留了,不光把自己搞得很臭,而且还牵连了自己的亲朋好友。我看到网上不仅把她的各种资料公布出来,而且还把她的父母、亲戚的姓名、地址、照片、电话等信息都公布在网上,搞得亲戚朋友都非常难堪。虽然一些网友们“人肉搜索”的行为我们并不赞成,但是究其因,探其源,还是因为她自己一时冲动,乱说乱做所引发的结果,还是因为说话做事前内心没有好好地拟一拟,没有好好地掂量掂量,所以才有这么多的麻烦。

  “议之而后动”,“议”,商议,讨论,做事前多找几个朋友,大家一起议一议,商量商量。凡是在事业上要有所行动,都应该事先商议一下,多找一些参谋,把可能出现的情况都尽量考虑到,应对办法也事先商量好。研讨、会议、策划等等,都属于“议”的范畴。经过商议后再动,就不会后悔。做事之前,有了计划,有了步骤,有了安排,一步一步做下去就会有好的结果。

  “拟议以成其变化”,“拟”和“议”是由内而外,是对我们在说话做事之前要慎动的一个提示。“拟议”,其实是我们说话做事的一个基本的程序,先是在内心里面进行判断、推测,然后再拿出来与共事者、朋友或家人多多商量,最后再付诸行动,这样才能让事情按着预计的结果进行变化,所以是“拟议以成其变化”。

  那么如何“拟议”?如何做出正确的判断?如何才能产生正确的行动?如何在正确的行动当中达到“变”、达到“化”呢?那就要回归到最初的源头,也就是周敦颐先生反复提到的“诚”!

  要达到“至诚”的状态,不外乎就是要“惩忿窒欲”,不外乎就是要“迁善改过”。我们要从这些方面入手,把自己内心的种种垃圾、种种杂乱无章的东西清除干净,使我们的心保持一种通达宁静空灵的状态,就如同一面干干净净的镜子一样。当我们用“诚”铸造的这面镜子来面对外界的事物时,一切都会清清楚楚、明明了了。这样,你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动”,动了以后又会怎么“变”,变了之后又会怎么“化”。这样推而广之的话,你就是站在“宇宙在乎手,万化存乎心”的境界上来看问题了,那么,还会有什么事业不能够成就呢?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