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卒后名份的沉浮

翟智高 原创 | 2012-05-03 22:37 | 收藏 | 投票

    说起司马光,大家都知道他的名言“欲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这位宋代的名相,以一部《资治通鉴》成为名副其实的历史学家。

    司马光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11月17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运城夏县)涑水乡人,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九月去世,享年六十八岁。
    司马光卒后归葬陕州太师、温国公,谥曰文正。宋史 司马光传》记载,当时“太皇太后闻之恸,与帝即临其丧,明堂礼成不贺,赠太师、温国公,襚以一品礼服,赙银绢七千。诏户部侍郎赵瞻、内侍省押班冯宗道‍护其丧,归葬陕州。谥曰文正,赐碑曰“忠清粹德”。京师人罢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及葬,哭者如哭其私亲”。
    司马光的墓在陕州何处?宋史 司马光传》记载在陕州夏县(属运城)司马光的好友忠信,“恭俭正直,居处有法,动作有礼。在洛时,每往夏县展墓,必过‍其兄旦,旦年将八十,奉之如严父,保之如婴儿。自少至老,语未尝妄,自言:‍“吾无过人者,但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耳。”诚心自然,天下敬信,陕、‍洛间皆化其德,有不善,曰:“君实得无知之乎?”‍



    司马光死后曾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司马光逝世后,与司马光政见不同的蔡京之弟蔡汴和章悼等人执政,他们首先发难司马光,弹劾他“诬谤先帝,尽废其法,当以罪及”,逼迫宋哲宗追究司马光的罪过。要求以司马光陵掘墓、破棺、暴尸,以泄私愤。宋哲宗对他们过激请求没有采纳。却下令追回对司马光的赠谥,毁掉“忠清粹德之碑”。碑身被打为四段,碑文也用铁锤毁坏,而后挖坑掩埋。

  50年后,已到南宋对峙时期,金皇统八年(公元 1148年),夏县县令王庭直拜谒司马光墓时,发现有碑座龟趺,便命人掘地寻找当年残破的断碑。寻得宋哲宗御篆碑额,以及残碑的碑文。司马光族人将残碑磨制为大小相等,并依照寻访到的原碑拓片文字,予以缩小摹刻,镶嵌在碑堂内。残碑共为五段,其中四段依苏轼手迹摹刻,一段则为王庭直关于碑石的来历记载。由于碑石源于杏树,故名“杏花碑”。碑楼内的巨碑,是明代嘉靖年间朱实昌,依照宋碑规制进行复制的,碑文是朱实昌依苏轼文而撰写。

  宋史 司马光传》对此记载,“绍圣(1094年),御史周秩首论光诬谤先帝,尽废其法。章惇、蔡卞请发冢斫棺,帝不‍许,乃令夺赠谥,仆所立碑。而惇言不已,追贬清远军节度副使,又贬崖州司户参‍军。徽宗立,复太子太保。蔡京擅政,复降正议大夫,京撰《奸党碑》,令郡国皆‍刻石长安石工安民当镌字,辞曰:“民愚人,固不知立碑之意。但如司马相公者,‍海内称其正直,今谓之奸邪,民不忍刻也。”府官怒,欲加罪,泣曰:“被役不敢‍辞,乞免镌安民二字于石末,恐得罪于后世。”闻者愧之。‍
   靖康元年(1126年),宋钦宗下诏,还赠谥“文正”。又过了二年,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宋高宗下诏司马光配飨宋哲宗庙庭。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正月甲寅,诏议胡瑗、孙明复、邵雍、欧阳修、周敦颐、司马光、苏轼、张载、程颢、程颐等十人从祀孔子庙庭,升孔伋十哲(宋史卷四十二)。

个人简介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曾长期在科研部门工作,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攻关研究项目,成果记在史册里。哲人有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爱好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多学科交叉…
每日关注 更多
翟智高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