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书》还有最后四章,我们今天就可以把它讲完了。其实这最后四章,都带有总结性,讲起来也比较快。我们从春节后开始讲《通书》,中间经历了“3·14”、“5·12”这些突发性的大事件,今天终于要结束了。按照书院讲学安排,《通书》讲完了本来该是七叶兄给大家讲《阴符经》,但是七叶兄七月十号才放假,中途不知道会有什么变数,所以如果下周七叶来不了,我们就一起学习周敦颐先生的另一个著作《太极图说》。
《太极图说》文字很少,我们可以用一次课的时间简单介绍一下,就等于把周敦颐先生的思想精华都过了一遍。还有一件事,就是从下周三开始,书院和太极集团下属的太极商务宾馆合作,每周在城里开讲公开课。他们老总过来听过《通书》的小课,听了之后很激动,我们也在地震期间接洽了几次,把时间、地点这些都初步定好了。开始我们是想请杨氏太极的传人胥孔林老师在太极宾馆开讲“《道德经》与太极养生”系列,但是胥老师七月份时间安排不过来,宾馆那边也说,他们以前接触传统文化比较少,希望一开始讲点基础知识。所以,我就安排了四次基础课程,为胥老师打个基础,以便胥老师后面的大力发挥。
现在与书院联系讲学的商家和个人也越来越多,文殊坊一个素餐厅上次也邀请我们过去开讲,但是恐怕我们时间安排不过来,毕竟我们很多朋友都是利用业余时间来学习,再开个讲修场所不容易。但是我也给他们说了,如果他们想听什么样的课,书院这边的朋友有时间能够讲,我们也可以推荐给他们讲,但是长期讲学的合作也不容易。所以,书院现在也最需要我们在座各位能在传统文化上立起来,能够有更多的人才出来独当一面。毕竟,对传统文化的弘扬,我们每人都有一定的责任。
今天的题外话就说到这里,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通书》的第三十七章。
通书·公第三十七
圣人之道,至公而已矣。或曰:“何谓也?”曰:“天地,至公而已矣。”
这一章文字非常简单明了,大家一看就很清楚。什么是圣人之道?说白了就是一个至公之心。为什么“至公”就是圣人之道呢?《通书》里面说“天地,至公而已矣。”天地本来就是至公的,不会徇任何私情。大地震来了,不管是当官的还是老百姓,不管是有钱人还是乞丐,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总之,地震一来,都没有任何分别,这也是“至公”的一种表现——上天对万物都是平等的,阳光既照到好人头上,也照到恶人头上。但是,怎样才能把这种天地至公的感觉,和我们的心性修养结合在一起呢?并不是说得出一个结论,给大家说说“至公而已”就完了。
我们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这代人,从小接受的思想品德教育都是要大公无私,要公而忘私,从小就有这种思想在影响我们的生活,影响我们对事物的判断。但是,我们每个人是不是就能对这种判断很明确,能够义无反顾地做到呢?这是个大问题。对于我个人来说,有时也会陷入一种很尴尬的处境。在公与私的关系上,还是经常会出现一些为了一己之利而冒出来的私心杂念。以前我们经常说“狠斗私字一闪念”,有时候心里的这个“私”字冒出来了,还下不了决心去斗它,觉得还是要冒一下才行,不忍心就地消灭它。所以,在对待公与私的关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矛盾。就像周敦颐先生说的那样,除非你成了圣人,成了菩萨,在这个问题上才能够彻底看破、放下、解决。
为什么我们凡夫会有这些矛盾呢?虽然我们学习传统文化,一直在提倡公心,为什么还有这种犹豫不决的尴尬情况出现呢?这还是和我们为人做事的发愿、发心有关系。我们在座中有些是佛教徒,皈依受戒的时候也发过愿;有些朋友热爱传统文化,热爱国学,内心也有一心为公的愿望,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们发的这个愿,是不是时时处处都在?是不是能够一直坚定地成为我们思想的核心?当私字一闪念的时候,你的“愿”还在不在?你的愿力能不能够控制它?总之,这是一个大问题。
儒家说至公、公心,佛教中说得要玄一点,叫做菩提心。实际上菩提心就是公心,就是无我利他之心。简单地说,把自己这个小我放下,一心利益他人,这就是佛教的菩提心。儒家作为中国的本土文化,大而化之惯了,不会在细节上去划分,周敦颐先生也是。他在这里只提出“圣人之道,至公而已矣”,然后就让我们在生活中慢慢去体会和感受,慢慢朝这个方向去做。但是佛教在这个上面,会有很细致的划分,会给你一个下手处,会有很具体的菩提心的修法。
从佛家修行的角度来说,菩提心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我们在佛菩萨的塑像、在皈依师父面前发愿,要向诸佛菩萨学习大公无私的精神,明明知道自己一时还做不到,也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发起了这个愿,那就很好,就说明你发起了愿菩提心,就有无私利他、彻底解脱的基础了。但是,所谓修行,还要实实在在地去行,去修正修改自己的行为。你发起了要修正自己行为的这个心,而且一步步就这么去做了,那就是行菩提心。所以,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是要结合在一起,才会对你实际的修行产生作用。佛教在对菩提心的修法上面,就有这么一种划分。而在修行的境界上,佛教中又对菩提心进行了区分,分为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两种。
世俗菩提心一般人都容易生起,就像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那样,要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尽量把自己个人的执著放下,要无我利他,这就是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是最高意义上的菩提心,在佛教里面,就是要对般若智慧,对空性智慧有真实不虚的体会,才会发起胜义菩提心。读过《金刚经》的朋友都知道三心不可得,即“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尽管什么都不可得,但是在这个“不可得”的基础上,该做的事情还是要认真去做。所谓“三轮体空”、“六度万行”,“三轮”,就是过去、现在、未来,时间之轮(此处有待于商榷,转者)的体性都是不可得的,是空性的;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我们照样要把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种修行做好,照样要把利益一切众生的事情做好。过去禅宗的老和尚有个说法,叫“宴坐水月道场,大做空花佛事。”就是说,我这个寺庙、这个道场是水中之月,是虚幻不实的,随着时节因缘的变化,会产生也会消失。一个朝代变了,思想文化体系变了,遇到兵火灾难时,道场也许就消失了,所以是水月道场。我们知道这个道场是虚幻不实的,是水中之月,但我们一样要安心在那里坐着。别人来问法,就要老老实实一问一答,有徒弟要来求皈依就给他皈依,有死人要做超度的就做超度,总之,一切事情都要有条不紊地进行。“大做空花佛事”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做的一切事情,哪怕是功德无量的事情,也要做了就放下,都是水中月、空中花嘛!
在佛教里面有如此详细的划分,但是对于儒家而言,用“至公”二字,就把一切问题都解决了。要有公心,还要把这个公心推而广之,达到极致之处,这个就是“至公”。然而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是需要入手之处,需要一个次第。我们在这里把儒家公心与佛家的菩提心做了一个简单的对比,实际上,他们核心的内容、核心的思想都是一致的。
佛家所谓的发菩提心,我们能不能一以贯之呢?过去有个讽刺学佛的风凉话,说“修行一年,佛在眼前;修行三年,佛在天边。”就是说,刚刚学佛、刚刚了解佛教的人,一般都会很精进,就像我们钟律师一样,看到一本《当和尚遇到钻石》,一下子就找到感觉了。哦,原来佛法是这么好的东西啊!把对我们世间人的好多思想,都拨乱反正了。这个感觉一来,哈,到现在半年多了,班都不想去上,钱都不想挣了,就想每天都和佛法泡在一起,确实有“佛在眼前”的感觉。但是,我们的这种心能不能一直保持下去呢?这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学了三年佛,佛都还在眼前,这三年时间就可能会有点小成。起码对佛法的体会,对菩提心的认识,会更进一层。所以说,修行就是要在时间的长河里面,保持一种恒定,这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具体要怎样才能做到公心呢?以前冯老师经常举一个公案,有个僧人问长沙景岑禅师:“如何转山河大地归自己?”这个意思很明确,就是要打破自己和山河大地之间的界限,要世界完全归于自己一心。这确实是个修行人提的问题,他也可能确实在这个问题上有所体会。但是长沙禅师回答他说:“你何不转自己归山河大地呢?”你为什么不把自己放下,把自己放在山河大地中去,彻底地把私心放下呢?我们来看一看这其中的差别。
什么是修行?南怀谨先生在他的书里经常说,修行人不要认为自己有多高尚,有多么了不得,实际上啊,你有着最大的自私和妄想!为什么呢?因为你想成菩萨、成佛啊!世间的功名利禄这些小果子你看不上,偏偏看上成佛、成圣这个最大的果子。儒家的想成圣人,道家的想要长生不老,想要达到《易经》里面说的“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要达到与天地万物一体。这是好大一个私心啊!以这个为出发点就很成问题。但是,如果为了这个,你真正能把世间的功名利禄放下,一心去求去修,最后在精神上猛地一转身,也可能达到大公、至公的境界。所以说,关键就是我们怎么去体会?怎么去发心?怎么去认清公与私之间的关系。从最利己的角度而言,也应该放下自我。当然,最好还是一开始就走“至公”的路线。
以前冯老师经常在讲这个事情,重要的不是转山河大地归自己,这样的话,自己的私心就越放不下,哪怕整个宇宙都转到自己身上了,但对自己的这个执著就更难放下了。《金刚经》里面说无四相,即: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我相”是基础,就是要把一己之私放下,把我相破除掉,这是《金刚经》里破四相最关键的。你一旦把我相破掉了,其他的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会迎刃而解,因为其他三相都是对我之外的执著。真正修行到连我都没有了,其他的如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乃至山河大地、宇宙万象又从何而来呢?所以从学修的角度来说,我们还是要把方向搞清楚,才可以找到地方下手。
再补充一点,过去道教求长生不老,也讲修内丹、炼气,怎么说呢?这种感觉就有点像我们前面说的“转山河大地归自己”。有些人修行非常好,但往往在最后那一刻放不下,为什么呢?因为你越是修自己这个身体,就越是对自己这身臭皮囊放不下啊!所以很多人在面对修行时走了弯路,主要原因就是在自己的身体、自己的臭皮囊上面关注得太多,太执著于自身。
在先秦时代,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南华经》、列子的《冲虚经》,被称为“道教三经”,这里面就没有后来道教中那些驱神役鬼、画符念咒、丹道气脉的东西。在《道德经》,尤其在《庄子》里面,根本看不见什么“长生不老”啊、“九转还丹”之类的说法。为什么后来道教会转成这种状态呢?就是因为修行下手的方向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结果。现在的道教很衰落,根源都在这里。
以前我跟冯老师请教过这个问题,道教是发源于中国的本土宗教,怎样才能让它重新兴盛起来呢?冯老师只是一句话:“回到道教的根本经典上面!回到老庄列上面。”是啊,如果能够回到《道德经》、《南华经》这些经典上面,道教的振兴就有可能了。如果不想回到原典上去,反而学佛教的三藏十二部,也去搞个三洞道经,收罗了很多文化人一看就晓得是编造的东西,那就成问题了。其实真正的修行,真正的度众生,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的经典。比如基督教,人家就是一部《圣经》,在全世界传得那么广、那么开,帮助了那么多的人。道教何必去和佛教拼什么经典呢?佛教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之所以形成了洋洋洒洒、鸿篇巨制的经论,是和印度人的思辨习惯分不开的,印度人非常重视思辨,也重视学术体系的建立。中国人大多不好这一口,何必这样硬做呢?
这个事情扯远了,不好再多说了。这一章就说到这里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