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书·孔子上第三十八
《春秋》,正王道,明大法也,孔子为后世王者而修也。乱臣贼子,诛死者於前,所以惧生者於后也。宜乎万世无穷,王祀夫子,报德报功之无尽焉。
下面接着两章,把孔夫子拿出来说事情了。周敦颐先生作为以继承孔门绝学自居的宋明理学开山鼻祖,在《通书》里面很多地方都提到了孔子与他的学生,子贡、颜回、子路这些学生都上过镜了。这里他连着两章都把孔子拉出来,在《通书》快结束时提出来,也体现了周敦颐先生对孔夫子极大的尊重。
我们书院作为一个国学的道场,把孔夫子像供在书院,也是要继承圣贤传统,体现了我们对古人、先圣的一种尊重。前段时间的大地震,孔子像从牌位上掉下来,把手摔断了,我心里感到很难过。虽然只是一尊水晶像,但我心里想起来总有点疙疙瘩瘩的。后来给冯老师打电话,老师问:“书院有没有什么损失哦?”我说:“有哦,孔夫子水晶像的手都摔断了。”老师开玩笑地说:“没有什么嘛,四川人民受了这么大的苦难,这么大的天灾,孔夫子他老人家把手臂捐出来,也可以为灾区人民消消灾啊!”呵呵,老师这么一说,我心里一下就舒服了,看来境界不同,确实不一样的。以前我在佛学上钻得深一些,对孔夫子谈不上多少感情,后来到了书院,跟着冯老师学习了儒家的经典,对孔夫子他老人家的感情就逐渐建立起来了,而且越来越深。当然,跟周敦颐先生相比,他对孔夫子的感情可能会更深一些吧。
在《孔子上第三十八》里面,主要是把《春秋》这本书提出来,以此说明孔子对社会政治、社会伦理、社会制度的贡献。《春秋》这部书对整个中华民族社会制度的建立,乃至于人心的取舍,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在这里,对《春秋》这本书做个基本介绍。这部书是史书,我在史学上面没有下过什么功夫,只能现炒现卖,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如果以后有机会一起学习这部经典,当然是最好的了。
“春秋”,基本上可以作为中国史书的一个代名词。因为在上古时代,各个诸侯都是在春秋二季向天子进贡,尤其是在周代。所以史官记录的大事情,往往在春秋季节就特别多,所以逐渐就变成了一个史书的代名词。同时,春秋作为一年四季当中最滋润、最宜人的两个季节,也代表了生命的年轮。我们现在都还能看到,有些说话文绉绉的人问别人:“先生春秋几何?”实际上问的是年龄,所以春秋可以代表一年四季。我们前面讲《刑》这一章的时候,也提到过春秋代表了一年四季的轮回。
儒家学说以“四书五经”为核心,“五经”就是指《诗》、《书》、《礼》、《易》、《春秋》。从现在的著作权的角度来看,《春秋》是唯一可以把著作权列到孔子名下的书。其它的书,像《诗经》、《书经》、《易经》这些,传说是孔夫子整理先人的文化,真正有独家著作权的,只有《春秋》。
《春秋》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从鲁隐公到鲁哀公时代所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大事,甚至对祭祀、礼仪、天灾这些,都有详细的记载。史学上一般把史书分为三种:一种是编年体,即按年份甚至月份来记录事情,《春秋》、《资治通鉴》这些就是;第二种是纪传体,像《史记》,以人物为中心,分为本纪、世家、列传等等;第三种是纪事本末体,这种史书的体裁出现得比较晚,是南宋才开始的。它是围绕一件历史大事来记叙的,中间夹杂着人物关系、事件的起因、发展,直到最后的结局,比如唐朝的玄武门事件,它的起因、过程、有哪些人参加、结果如何……作为业余爱好者来说,看这种纪事本末体的史书,相对更容易一些,因为它的综合性和故事性都很强,把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也分析得很清楚。此外,还有国别体,按照不同的国别来记录,比如《战国策》、《国语》等都是这种类型。
实际上,春秋时期确实是中华文化史上的高峰时期,为后世的中华文化传统乃至于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个时候,诸子百家的学说风起云涌,在此之前,思想文化都是掌握在上层社会手中的。春秋时期的政治生态发生了变化,诸侯林立,民间的学术也很快兴起,终于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在推动历史进程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同时,在社会政治制度方面,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我们学习马列主义历史观,把历史分为五大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实际上,马列主义史学只是西方史学的一个分支、一个流派而已。这种分法,按照现在对中国古代社会的了解,并不是一个钉子一个卯地可以僵化地套上。比如奴隶社会,中国古代就不存在西方所说的这种奴隶制,因为根本就没有形成买卖奴隶的制度。夏商周时代,从历史原型上来看,都是一些最初以部落的形式出现,由部落形成族群,由族群再形成社会结构,不存在制度性的奴隶买卖。封建社会也是如此,西方定义的封建制,主要特点是逐级分封、领地世袭、享有比较充分的自治权利等,那么中国按这个定义,周朝开始分封诸侯,还说得上是分封建制。但是到了秦统一以后,就谈不上什么封建了。我们现在动不动就爱说:“你这个人好封建哦!”这话很荒唐,根本没明白什么叫封建!说明普通中国人不知不觉受西方史学观的影响太深了。到了汉朝,虽然封了一些王,后来通过平定七国之乱,很快就把权力收归中央了,后来历朝的封王,也都是有其名而无其实。秦朝的郡县制是后来中国历朝历代一直沿用的政治制度。毛泽东当年有首诗,中间一句就是“千年犹行秦制度”,就是说,中国那么多年来,沿袭的都是秦朝的制度,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并不是什么封建制度。我们现在的社会制度,分为省、市、县,都是对秦朝制度的延伸,中间虽然有些细微的变化,但从大的格局上来说,还是没有超出。所以,用西方的历史分段来看中国,就不太合适。
春秋这个时代,是中国政治制度大变革的时代。周朝的分封,延续到战国以后,形成了集权,春秋是一个转型期,对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影响非常巨大。春秋时期最权威的史书,就是这部《春秋》。它还有种说法,叫做“微言大义”,也有“孔子著春秋,乱臣贼子惧”的说法。就是说,孔子写了《春秋》以后,后来那些想篡权的乱臣,包括那些不称职的皇帝都很害怕。它对史学界的精神影响也很大,学历史的古人,往往身上都有种非常自信的气质,有一种大义凛然的骨气。这就是从《春秋》里继承下来的史家精神,就是要不畏强权,公平、诚意,刚直不阿地把历史事件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我们接下来看周敦颐先生的原文:
“《春秋》,正王道,明大法也,孔子为后世王者而修也。”在这里,周敦颐先生也说,《春秋》是“正王道,明大法”的。“王道”就是以前安邦定国的王法大道,通过《春秋》对历史的记录,让“王道”的基本法则显现出来。《春秋》这部书,是写给治理天下的人看的,是写给有责任、能够承担天下大事的人看的。这部书在历史上的可信度也非常高,从鲁隐公到鲁哀公这十二世,后人通过研究发现,确实记录得非常清晰。甚至有些人把西方对天文的记录拿来同期相比,发现对日蚀、月蚀的天文记录都是一致的,是非常可信的。司马迁对《春秋》有个评价是“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对后世史家来说,这可以说是非常振奋人心的几句话。“贬天子”是什么?孔夫子在这部书里正儿八经地对周天子进行了针砭和评价。因为进入春秋时代以来,社会礼崩乐坏的根子就在周天子身上,从周天子开始,就已经对先王所制定的礼法不尊崇了。大家有空的话,可以翻阅《资治通鉴》,里面说了战国时期很多这方面的事情。“退诸侯”是什么呢?就是对诸侯之间的相互倾轧、分合都记载得很清楚,让后人看到这些有权有势者贪婪、无耻的嘴脸。“讨大夫”,就是对大夫这类社会上层人物之间尔虞我诈、权谋徇私的事情,也记录得很清楚,在后人看来,也是一种口诛笔伐。其最后的根本作用是“以达王事”,就是《通书》这里说的“正王道,明大法”。
“乱臣贼子,诛死者于前,所以惧生者于后也。宜乎万世无穷”。这是说,《春秋》这部史书就像明镜一样,后来想犯上作乱的人看到这本书,就会产生恐惧,因为如果作乱的话,就会被牢牢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面。今后的时期里,心里有大妄想的、想篡权夺位的人,面对这部书,也会产生畏惧的心理。所以孔子的这些思想,只要中华民族还在繁衍,中华文化还在世上,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儒家精神,就肯定不会泯灭。
“王祀夫子,报德报功之无尽焉。”后代的王者,对孔夫子都很尊敬,他们认为孔夫子对治理国家有很大的功德,所以大家都对他进行祭祀,以此来报答他老人家。其实,孔夫子在世的时候,他的名声和德行就已经传遍了诸侯国。孔夫子去世第二年,鲁哀公下令把他的旧宅立庙,对他进行祭祀。后来,汉高祖刘邦过山东的时候,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首次对孔夫子进行了祭祀。对孔子的祭祀由此成为了国之大祀,成为国家最高级别的祭祀,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到了2004年,山东曲阜的地方政府也开始公祭孔子,这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官方公开祭祀孔子。以后随着国家越来越富强,国学的复兴也是大势所趋,我们相信对孔子的祭祀也会越来越隆重。当然,祭祀只是缅怀先圣的一种形式,更进一步,我们要继承古代圣贤的精神,把古圣先贤的薪火一代代地传递下去,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