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师兄讲《通书》(之三十六)

包晓光 转载自 http://blog.tianya.cn | 2012-06-22 16:19 | 收藏 | 投票


  

   通书•孔子下第三十九

  道德高厚,教化无穷,实与天地参而四时同,其惟孔子乎?


  这是周敦颐先生对孔夫子的最高赞誉,朱熹对这一章点评道:“道高如天者,阳也;德厚如地者,阴也。教化无穷如四时者,五行也。孔子其太极乎!”这里朱熹把孔夫子和太极拉到一起了,所以后来又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把孔夫子比为天上的太阳,如果没有孔夫子,那大家就都如同永远生活在黑夜之中没有希望。

  后世儒家对孔夫子的评价非常之高,借助周敦颐先生这里对孔夫子的评价,我们也可以体会一下孔夫子对中华文化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孔夫子的学问和精神可以用八个字体现出来:“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孔夫子的精神源头要追溯到上古三王,他的人文思想的总原则,则是效法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孔夫子继承了上古三王的文化精髓和文武周公之道,通过整理六经、教育教化,把这种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保存下来,并推广开来。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通过这些弟子们后来的进一步发扬,使中国文化的精神得以延续和弘扬。所以孔夫子对中华文化有着巨大的作用,对中华民族兼容并包、宽厚深沉的民族性格,也起着巨大的塑造作用。孔夫子确实堪称为千古第一人!  

  周敦颐先生这里说:“实与天地参而四时同,其惟孔子乎?”“参”,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个是参与,天地是宇宙造化的一个代表,圣人以他们的精神参与了天地的造化,体现了人在天地之间的积极作为。还有一个是把“参”理解为“三”,所谓天地人三极,天极体现的是《易经》乾卦的精神,地极体现的是《易经》坤卦的精神,而圣人呢,体现的是人极。圣人立人极,就是为所有人立下一个榜样,我们在天地之间,如何成为一个有价值的、大写的人呢?孔夫子这样的圣人就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标杆。“四时同”也是来自于《易经》:“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四时”,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每个季节都有各自不同的特性。有了四季的演变,万物才能生长,并不是说只有春天才能生长万物,也并不是说只有秋天才能结果。秋天来了,万物凋零,如果没有冬天,那春天也就不会到来。春夏秋冬四时轮替,缺一不可,这是天地之道的自然体现,圣人的精神也是如此自然而然地流露。

  对于孔夫子在中华文化上的贡献,后人有一个比较经典的概括:“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诗经》是经孔夫子之手编纂的,“诗三百”,既体现了当时中国民间大众的声音,如男女爱情、劳动丰收等,同时也体现有煌煌的庙堂之音,比如《周颂》、《鲁颂》、《商颂》等,它是一个全面体现上古之风的诗歌总集。“书”,指的是《尚书》,记录了上起尧舜下至秦穆公之间的历史,对于中国史学也起到了一个奠基的作用。“礼”,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典章制度,孔夫子把上古时代礼法的精神、典章制度的精神整理并厘定出来,使之成为后世效法的典范。“乐”,音乐,孔夫子是一个音乐家,对音乐非常重视,因为音乐是各种艺术里面最能直接打动人心的艺术,在学习《通书》前面的章节时,就讲到了不少关于音乐方面的作用。《周易》的“十翼”相传是由孔夫子著的,虽然后世也有一些争论,但总体上都认为,只有孔夫子这样德高望重的人才能承担这个事情,所以即便真的有其他人作,也要安到孔夫子的名下。“作春秋”,这在前一章已经说了。

  总之,这一章就是对孔夫子德行的高度赞美,是对其文化精神和文化贡献的高度浓缩,说明他对中华文化和中国人精神世界的贡献,是独一无二,是无人能及的。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