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蓝色字体是原文摘】
(一) 人生在世,精神的空虚是后有,并伴着个体的成长而增长。
这个话听起来没有什么问题?其实是隐藏了很大的问题。套用恩格斯的话:“黑格尔神奇的猜对了唯物主义”。这段话就是被唯心主义所迷惑和误导。从事物质生产的人,他不应该有那么多烦恼、他也不是谁谁的宿命,它就是一种生活;或者说,他就是一种态度(从精神层面来说)。
只有从事精神生产的人,内心才会越来越充实。精神的空虚和物质的贫乏,是古往今来芸芸众生们最渴望摆脱的两大困境,但是,物质手段只能解决物质的问题,精神的问题则要用精神手段来解决,所以,我们提倡物质生产以安其身,精神生产以安其心。
精神生产是怎么生产的?脱离了物质世界、脱离了人而且在人类不知道的地方生产吗?显然不是,精神的生产脱离不了物质生产。这里的错误是:把物质和精神分开来谈,这是一切唯心主义的开始。看看《道德经》就知道了,大概在《道经》第十一章左右?正是由于人们把现实和自己的想象——唯心的东西,搞得脱离了实际才产生了更多的忧愁或拉伤了自己、甚至是毁掉了自己。这也应验了:“实事求是”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打工,即是劳动,即是生产,这里专指物质生产。)
物质生产就是人的本质,这里包括了服务业。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物质生产是人类及人类精神产生的唯一源泉。其他的解释都是错误的。谁能说哪一句话、哪一个词、哪一个人不是物质生产产生的?难道真的是上帝造人吗?难道上帝是非物质的吗?上帝在哪里?上帝就是我们生存的世界、宇宙。
(二) 界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东西,不是产出的产品,而是生产者生产的动因和心境。
至于“价值取向”和“宗教信仰”,现代社会有比较宽容的态度;法律也不是不讲人情的,现实社会乃至未来的、现人类能够想象得到的、最远的未来还是“会”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更何况个人或集体价值取向“有”不同,几乎不会受到任何硬伤,个别现象除外。
(物质和精神本来是不二的,似阴阳亦是阴阳,有消长但不可分。这里说物质精神,只是一种方便。而且说到不等于做到,悟道难,践道更难。比如古人早就说过的知行合一,其实并没有哪一位古人真正做到。)
知行合一没有人做的“到”,是天经地义的。道可道、非常道,……,这些道理其实都是哲学道理,如果不是哲学道理,不可能流传下来、下去,因为不符合人性发展;同时,根据哲学的基本原理,也不应该在实践中真正完全做到“知行合一”,因为物质是有限和无限的集合或综合;还因为名可名,非常名。
很多唯心都是由于偏离实际太久、太远,“人为”造成的独立了自己的思想,成为一个“自认为”是一个新体系的唯心主义。
(注:文中如有对原作者不敬之处,敬请谅解或直接指出,立即修改。——张海勤)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