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推销糖果

刘瑜 原创 | 2012-07-19 11:17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最近四川什邡政府的官员们肯定特别郁闷。辛辛苦苦给灾后重建的什邡拉来的“大项目”宏达钼铜,既能“增加财政,改善民生”,还通过了“国家级环评”。但是这样一个“利国利民”的项目,却被“不了解,不理解,不支持”的“部分群众”强烈抗议,在7月初酿成了警民冲突,各种现场照片被四处传播,舆论骂声一片,最后项目停工。竹篮打水一场空不说,还落了一身骂名。

  为什么会这样?什邡领导肯定无比委屈。他们苦苦思索,得出一个结论:“前期宣传工作不到位。”于是,他们的补救措施也是加强宣传:在广播电视上滚动播出《市长答记者问》《钼铜项目环境保护的情况介绍》《环保专家谈钼铜项目》??“及时通过官方微博、舆情专报、手机报、公共信息应急平台发布相关信息”,同时发动各级干部“深入全市各企业、学校、乡镇及村组”,深入宣传解释政府的决策??总之,打了一场亡羊补牢式的“宣传战”。

  如果什邡政府——或任何地方政府——从这场警民冲突中得出的教训,是“以后做事一定要先搞好宣传工作”,或加上一条——“维稳一定要防患于未然”,那他们所吃的苦头可说是白吃了。不幸的是,这好像是很多地方政府在遇到群体性事件时,得到的仅有“教训”。

  问题不在于“部分群众”有没有听到,而在于决策过程中“部分群众”是否有机会说。如果不能将公民参与纳入到决策过程当中,视其为政治正义的内在部分,再多的宣传都会显得可疑,甚至宣传越多越可疑。如果街上有个陌生人突然塞给你一包糖果,告诉你这糖果很有营养,你吃吧!你敢吃吗?如果这个陌生人加大“宣传攻势”,用英法德三国外语就这糖果的营养价值进行天花乱坠的讲演,你会因此勇敢地吃下去,还是会把它推得更远,心里嘀咕这里肯定有“猫腻”?

  如果真心想推销,推销者正确的做法似乎是:邀请对方来参观这种糖果的制作过程——此所谓决策透明;允许对方在参观过程中增减自己爱吃或不爱吃的原料:加点苹果和奶酪,去掉菠萝和果冻——此所谓民主参与;如果加奶酪会败坏这糖果的口味,而且有害健康,那么也许可以听听中立第三方比如营养学专家的意见——此所谓决策科学。在现代社会里,只有决策透明、民主、科学,才合乎程序正义。没有程序正义,你说你塞给我的是900块钱1克的山珍海味,我凭什么相信呢?

  怎么能把政府比作“陌生人”?有人可能会抗议。民众看到过政府组织修建的高速公路,出资的合作医疗,但也看到过前仆后继的腐败官员,见识过政府给自己开支票盖豪华大楼吃豪华饭菜,所以政府官员到底是好过陌生人还是坏过陌生人,这事还真有点不好说。

  试图绕过程序正义,依靠“宣传”“维稳”来寻求民众合作,在一个民众理性能力和权利意识逐渐强大的时代,只会越来越捉襟见肘,甚至会陷入政府“怎么做都是错”的可悲境地。其实,只需要把民众视为有理性能力、对话意识和选择权利的成年人,而不是当做看到糖果就两眼放光、看到标签就上钩的儿童。如果你不允许他们以思考、对话、选择等建设性的方式参与,最后他们很可能会以砸车、扔石头等破坏性的方式参与。人之为人的尊严总要一个表达的渠道。

  当然政府可以以特警驱散人群,但被压制下去的愤怒只会在下一次冲突寻找出口。政府还可以叫停钼铜项目来稳定民众情绪,但万一钼铜项目的环境危害果真不那么严重,而仅仅由于决策缺乏透明和民主而被叫停,这岂不是政府与民众的“双输”?悲哀的是,在民主程序匮乏的地方,政府往往不得不饮鸩止渴,以民粹政策来弥补程序合法性不足。

  中国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被父母打骂时,经常听到“我这都是为你好!”每次听到这话我都纳闷:打他是为他好,骂他是为他好,对他的感受不闻不问是为他好,那什么是不为他好呢?为他好就不能听听他的意见吗?也许“家长式政府”也应该停下来想一想,用心良苦是不够的,还需要把民众当做平等对话者。时代已经变化了,今天的主要矛盾也许已经不仅是落后的生产力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之间的矛盾,而且是政府“我说了算”的习惯与民众“我说了才算”的愿望之间的矛盾。

个人简介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女。学者,作家,诗人。剑桥大学政治系讲师。作品包括:《民主的细节:当代美国政治观察》、《余欢》、《送你一颗子弹》、《观念的水位》等。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