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普及”

张汝伦 原创 | 2012-07-23 10:16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没有毁于鸦片战争的定海古城,终于永远在地球上消失了。当然,这不是第一个消失的古迹,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摧毁文明的人,都会有些说辞。可是,如果那些开发商和其他毁灭文化遗产的人说,他们在古迹的废墟上建起钢筋混凝土新城,是为了真正保护文化遗产,或“普及”(让大家都了解)文化遗产,除了证明他们智商实在太低,是不会有任何人相信的。因为你不可能把一个东西毁了却说是在保护它,或让大家都了解它。所谓“保护”,就是使它能原封不动;所谓“普及”,就是让人们知道它无可替代的卓越和意义。如果有人说,应县木塔是木结构建筑,不容易保存,让我们把它拆了,用现代最先进的建筑材料加以重建;并且,还要建得比原来的木塔大十倍,这样就能使它名闻天下,这样才叫作“普及”,有人会相信这样荒唐的说法吗?

  在今天的世界,我们的确对由权力和资本支持的推土机没有办法,只能眼睁睁看着祖先留下的像定海古城这样的物质文化遗产被夷为平地。也许,人们会因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明而庆幸,毕竟,推土机消灭不了思想和观念;可是,历史表明,思想和观念的推土机不是不可想象的,其未必都是刚性的“霹雳手段”,也可以是软性的窜改和歪曲。当这类东西使得假作真时真亦假时,我们很难乐观得起来。

  当然,思想和观念的推土机不像建筑工地上的推土机那么形象丑陋,而的确擅长投人所好、皆大欢喜,所以有很多的拥护者和维护者。一旦人们表示怀疑和质疑,立刻会有人出来说,这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可是,普及的真义不仅仅是通俗易懂,更应该是发挥和弘扬被普及者的意义和精神。比方说普及卫生知识,不能用不符合卫生精神的事例和做法来说明或阐发。同样,如果说的只是自己对卫生的“心得”,那当然也决不是在普及卫生知识。这都不是什么复杂的道理,稍有常识的头脑都能明白。

  除非白痴,没有人会认为在长城上设露天酒吧或在故宫建迪斯科舞厅是在“普及”和“弘扬”我们的古代文化;为什么人们却将“关公战秦琼”式的“戏说”,理直气壮地说成是在“普及”和“弘扬”呢?是缺乏逻辑,还是没有逻辑?是缺乏判断,还是没有判断?为什么对于物质文化遗产,人们知道“修旧如旧”,而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却采取一个截然不同的态度,越“新”越好,对那些打着经典招牌调制出来的心灵鸡汤备加鼓励和赞扬呢?夫子云:巧言令色,鲜矣仁。又云: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那些巧言啖人,哗众取宠的货色,能是经典的普及吗?

  其实,普及古代文化的事情古人就已做过,《三字经》、《弟子规》这些东西的确已被历史证明是很好的普及工作。为什么今天鲜见这样的普及?或曰:时代不同了,古代经典的思想已经不适合今天的时代,必须用流行文化的“时尚”方式使它们与时俱进。可是,经典之为经典,就在于它有不可替代的永恒意义,能够给各个时代的人们提供不竭的智慧。“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不是世世代代人类追求的理想吗?“苛政猛于虎”,在今天就不能再给为政者适当提醒了吗?“和为贵”的思想,不是今天仍然在提倡吗?“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对今天的读书人就没有意义了吗?

  人类今天面临的种种困境,恰恰证明了经典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普及经典也好,普及古代文化也好,根本目的,除了把其中具有永恒价值和意义(也就是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加以阐发,还能有别的用意吗?

  即使这样的普及,其意义也不应该是急功近利的,根本目的是使人们产生强烈的直接接触经典和古代文化的兴趣,而不是相反,使人们觉得再也没有必要去看原本。现代性是无形的文化推土机,它只有一个原则,就是眼前的物质利益。为了这个利益,它可以无情地推倒一切,无论是人类的精神文明,还是人类的自然家园。

  保护古代文化惟一有效的办法,就是直接接触、接受和发扬祖先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明。这需要每个珍惜我们文明的人亲力亲为,去阅读经典、思考经典、接受经典。

  毕竟,人头脑中的东西,是任何推土机都无能为力的。人类难道不应该在为保护自然生态而努力的同时,也把保护文化生态提上议事日程吗。

张汝伦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
每日关注 更多
张汝伦 的日志归档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