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盐开发利用之始祖

潘世东 原创 | 2012-07-03 11:40 | 收藏 | 投票

中国盐开发利用之始祖

刘不朽

 

        盐在人类文明演进中有过特殊的功绩。中国盐的发现与利用的历史古老而悠久,可上溯至原始氏族社会时期和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盐起源的具体年代尚未见定论,学者们各有所见。考盐之名始见于《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厥贡盐……”所以,明人邱仲深在《盐法考略》中说:“考盐名,始于禹。”明人宋应星《天工开物》将《尚书洪范》中的“润下作咸”作为制盐之始,《作咸第五》曰:“宋子曰:天有五气,是生五味,润下作咸。”这里的“作咸”作制盐解。相传《尚书》为孔子编选,但其中也保存了一些上古重要史料,这是古文献中有关盐的最早记载。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盐曰:“卤咸也。从卤,监声。古者,宿沙初作煮海盐。”郭正忠主编的《中国盐业史》据此称:“中国古代盐业史的开端,可以追溯到‘夙(宿)沙氏初煮海盐’的遥远年代。”宿沙氏可能是山东半岛一个部落的首领,古籍中有称他是炎帝,神农氏的“诸侯”,有称他是黄帝的臣子,《太平御览》又说他是春秋时代“齐灵公臣”,具体年代很难断定。宿沙氏初煮海盐的记载看来是可信的。但他只是煮海水为盐的创始者,而并非是中国盐最早的发现和利用者。《天工开物》将盐分作“海、池、井、土、崖、砂石”等六种,海盐只是其中之一。《说文解字》曰:“盐,卤也。天生曰卤,人生曰盐。”所谓“天生”,即是自然盐,“人生”则是加工盐。笔者认为:按常理推断,自然盐当出现在先,加工盐当为后出。所以,最初发现和开发利用的应该是露溢出地表的“天生”“卤”——自然盐。西周金文中有“卤”无“盐”,似可佐证。因此,“自然盐——卤的发现和最初利用,当然要早于商,可以上推至夏,甚至夏以前的洪荒时代。”(7) 
 
   在长江三峡地区流传着许多古代神话传说,其中有不少神话和传说故事向人们透露了盐的最初发现和利用的珍贵信息,只不过少有人研究和破译其中的秘密而已。流传于三峡南岸清江流域的“盐水女神”,流传于巫溪的“白鹿饮(引)泉”、云阳的“白龙”、“白兔”饮泉,白帝城的“白龙出井”等等,除盐水女神外都是动物,这决非是一种偶然现象。白鹿饮泉的传说最早载于巴郡图经,后宋人王象之选录其所著《舆地纪胜》:“宝源咸泉,其地初属袁氏,地日出猎,见白鹿往来上下,猎者逐之,入洞不复见。因酌泉知味,意白鹿者,山灵发祥以示人也。”“山灵发祥以示人”之说只是人们的想象,这些野生动物与自然的关系较人类更为密切,它们饮泉舐盐只是出自生理本能的需要,这种生理本能之需要使它们成为自然盐的最初发现者。所以学者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人类对自然盐(卤)的发现和最初利用,与动物对盐岩、盐水的舐饮一样,往往出自生理的本能。”(8)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和留存下来的古代神话资料推断:三峡地区可能是自然盐最早发现和开发利用的地区。远在上古时代,这里就出现了因盐而立国的“巫咸国”。当时,在巫山、巫溪一带聚居着一支庞大的巫人部族——“十巫”,巫咸为十巫之首,这个氏族部落的酋长巫咸,有可能便是中国自然盐开发与利用之始祖。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证这一观点: 
  首先,我们根据古文献载述来考查古“巫咸国”的地理位置。《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曰:“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丰沮玉门,日月所入。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说文》曰:“灵,巫也。”古今学者认为灵山即巫山。《山海经海外西经》又载:“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袁珂先生说:“上下”、“升降”,其义一也,可知巫咸国同十巫中之巫咸在同一地点。对此,《路史国名记》释巫咸国说:今夔之巫山。现代学者任乃祥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巴志说盐》中也指出:“巫咸等十巫所升降的‘灵山’即上古产盐的巫山。”。著名古史学家蒙文通先生更认为:“《大荒经》部分可能就是巴国的作品。”(9)从根本上确定了巫咸等十巫聚居之地望。 


其次,巫咸之名源出于盐。史载十巫各精通“鸿术”,有学者研究:巫抵从手,大概是精于计算的“工”;巫履从足,“履礼之义履”,大概是制定做人规矩的人;巫罗可能是测量地理的专工……巫咸大概是精通采盐、制盐的盐工。《说文解字》曰:“盐,卤咸也。”卤咸乃盐之味,两者可以相互变通,咸即是盐。古代呼盐为咸,巫溪盐泉古称咸泉,清江巴人起源地的盐池、盐池河,至今仍称作咸池、咸池河。古之巫咸山,亦即巫盐之山。 

 
   其三、再考巫咸部族和巫咸国的历史。据古文献记载。《世本作篇》载:“巫咸作筮。”《路史后纪三》载:神农使巫咸主筮。《太平御览》引《归藏》曰:“昔黄帝与炎帝争斗涿鹿之野,将战,筮于巫咸。” 《太平御览》七二一卷又引《世本》曰:“巫咸,尧臣也。以鸿术为帝尧之医。”又七九0卷引《外国图》云:“昔殷帝大戊使巫咸祷于山河。”何光岳在《炎黄源流史巫人的来源和迁徙》中对此作了很好的概括:“巫咸,乃巫人首领叫咸的所成立的国家(笔者认为此种解释不妥)历经神农、黄帝、商诸朝,达两千多年。传到太戊时,巫咸为殷之属国……”由此可知,巫咸氏族因盐而兴起于神农时代,历经数千年而长盛不衰,虽然与他们精通巫术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拥有盐的物质基础。综上所述,称巫咸为中国采盐、制盐之始祖是当之无愧的。 
 
   聚居三峡地区时间最久、人口最多的巴人,其起源也与盐有很深的渊源。《山海经海内经》载:“西南有巴国。大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巴人的祖先是大皞(伏羲)、咸鸟世系,“咸鸟”即是“盐鸟”,有学者认为是以鸟负盐,或是用鸟形的小船运盐而得名。起源于长阳武落钟离山的廪君巴人,也是因盐而兴起的。聚居在古盐水之畔的“盐水女神”欲同他联姻结盟:“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与共君。”廪君立在盐石之上射杀了盐水女神,占有了盐矿资源。(10)盐水女神当为母系氏族之酋长,这个神话可谓是父系氏族取代母系氏族的写照,同时也说明了三峡先民开发利用盐资源历史之久远,与大溪文化时期是同步的。 
 
   管维良先生在《巫山盐泉与巴族兴衰》中提出三峡原始先民最先利用的是三大盐泉:即巫溪宝源山盐泉,彭水县伏牛山盐泉、长阳县清江段盐泉。宝源山在巫溪县北三十里,又名宝山,有学者疑即《山海经》中群巫从此升降的“登葆山”。宝源山盐泉蕴藏量丰富,旧志载每年自溢卤水含盐量达1.6万吨,誉称“宝源天产”。任乃强《四川上古史新探》指出:“巫盐发现初期……在五千年前,约与中原的黄帝(时代)相当。”“成了秦岭和伏牛山脉以南,整个汉中盆地、四川盆地、两湖盆地与鄂西地区的食盐珍宝。”如今,仰望着大宁河的雄奇运盐栈道和穿越神农架的崎岖古盐小路,古时巫溪盐泉的盛况犹在眼前。现代考古发现峡江岸有多处古遗址,考古界和盐史界对忠县洽甘井河等古盐井遗址进行了发掘和考察,出土了多种加工、收贮天然卤水的陶器。“洽甘井”,即是盐井之意,当地父老相传:古时盐工汲饮溪水时,盐水略带甘味,因会意造“洽甘”字。考古工作者测定遗址年代最迟在2600年前。三峡南岸的清江流域古有盐水之称,也广有盐泉、盐池分布。《通典》载:“今夷陵郡巴山县清江水,一名夷水,一名盐水。”清江发源于利川齐岳山麓,流经鄂西咸丰、巴东、长阳9县,至宜都汇入长江。《水经注夷水》:“大溪南北夹岸,有温泉对注……父老传:此泉先出盐,于今有盐气。夷水有盐水之名,此亦其一也。”盐水最著名的产地当在长阳县西的咸池、盐池河一带,亦即廪君巴人同盐神争夺之地。至秦汉时期,三峡地区盐开发的面更广、点也更多。《汉志》载西汉中叶设置盐官的27个郡国中,便有南郡的巫县、巴郡的朐忍。《水经注》载:朐忍“汤溪水……翼带盐井一百所,巴川资以自给。”又引《晋书地道记》曰:“入汤口四十三里,有石,煮以为盐。石大者如升,小者如拳,煮之,水竭盐成。”庾仲雍《荆州记》亦载:“溪内有盐井一百二十所。”云阳的白兔盐井传说为汉樊哙追逐白兔发现盐卤而开凿的,是至今仅存的大口井。唐宋时,三峡地区盐业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峡东为例,《宋史食货志》载:“归州、峡州共有三十二井,岁额二千八百二十石。”秦汉以来历代三峡盐产情况不在本文研讨之列,略述其流,以证其源。

作者:

刘不朽 
注释: 
(1)《发现与淹没——三峡文物备忘录》载《中国文物报》2000年8月30日 
(2)段渝:《巴蜀古代文明研究——政治结构与文化模式》学林出版社1999年 
(3)管维良:《巴族史》 
(4)黄万波:《巫山猿人》科学出版社1989年 
(5)(美)D匹尔比姆:《人类的兴起——人类进化概论》科学出版社1983年 
(6)李卫东:《人类曾经被毁灭》九州图书出版社1998年 
(7)(8)郭正忠:《中国盐业史》人民出版社1997年 
(9)蒙文通:《巴蜀古史话论述》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10)事见《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 
主要参考著作 
1、《山海经》 
2、《山海经破译》(胡太玉著) 
3、《华阳国志》 
4、《中国盐业史》(郭正忠编) 
5、《巴族史》 (管维良著) 
6、《巫溪巫巴文化研究会论文汇编》 

个人简介
潘世东,二级教授、十堰市政协副主席、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十堰市委主委、汉江师范学院校领导、《汉江师范学院学报》主编、汉江师范学院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湖北省跨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湖北…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