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女娲神话与西南少数民族

潘世东 原创 | 2012-07-03 11:42 | 收藏 | 投票

伏羲女娲神话与西南少数民族

 

源于巴蜀的神话总集《山海经》只有两处提到大皞,《山海经·海内经》曰:西南有巴国,大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 《山海经·海内经》又说: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百仞无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皞爰过,黄帝所为。这里的大皞,被后人认为他就是伏羲氏。另一处直接说到女娲,《山海经·大荒西经》上称: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在先秦文献中,《庄子》、《楚辞》、《战国策》中涉及到伏羲与女娲,直到汉代的文献才把二人连到一起。上述《山海经》中关于伏羲女娲神话,成为汉以后所有伏羲女娲神话的蓝本。

中华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创世纪史诗,每一部创世纪史诗都记载了各个民族的起源。汉民族崇拜的最大女性神女娲,是她创造了人类本身,成为人类的始祖当之无愧。传说女娲能生化万物,每天至少创造出、化育出70余种东西来,当然女娲最大的功绩是抟黄土为人和炼石补天。

伏羲女娲兄妹成婚、抟黄土为人、炼石补天,文字记载见于汉代的典籍,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中所说:女娲,伏希(牺)之妹也。由于遭古代洪水之灾祸,只剩兄妹二人结为夫妇以延续人类。这样就出现了《白虎通》上所说的:古之时,未有三纲六纪,……伏羲女娲结为夫妇正五行以业人道。原始社会本为群婚制, 知有其母而不知其父。因为那时的人们并不知道两性关系的结果便能生儿育女,所以才产生了女娲用黄土抟人的传说。如《风俗通》上所载: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为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絙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这些神话传说,原本根于巴蜀故地,反转来却又间接地影响了西南各少数民族的创世神话。所以表面看来,西南少数民族关于伏羲女娲神话是受中原神话影响的结果,但根源却在巴蜀故地。

关于洪水的神话。彝族的祖先在很古很古的时候,不知什么事情惹怒了天神。天神一气之下,突然打开了天上的水门,大水从天上冲了下来,足足奔泄了九天九夜,把整个大地都淹没了。这就出现了洪水淹天的时代。

洪水一直淹到了天上,世上的人统统被淹死了;地上的树木、粮食、鸟兽也统统被淹光了,唯独剩下一个顶大项大的葫芦。葫芦漂在水上,水涨,葫芦跟着洪水涨,水落,葫芦跟着洪水落。当洪水退去后,葫芦里还有两兄妹。

于是,天神对兄妹说;世上的人都被洪水淹死了,往后就靠你们传人烟了。他俩一听后连忙摇着头说:不行呀,不行!我们是两兄妹……” 这时候,天上突然刮来一阵大风,天神就被大风吹走了。

两兄妹只好在这座大山上住了下来。住的日子久了,他俩就生下了七个姑娘。七个姑娘七个模样,七个姑娘都长得像山中的马樱花一样好看,阿爹看着高兴;阿妈看着喜欢。只是有一件事让爹妈心里发愁,那就是七个都是姑娘,今后咋个传人烟?

上述是彝族有关洪水的故事,而彝族撒尼人的创世神话《木箱里出来的人》中说三弟带上小妹,在木箱里躲过洪水,保存了生命。这里不是葫芦而是木箱。基诺族的的创世神话说的是玛黑、玛妞却不是伏羲女娲,在葫芦里躲过了洪水。白族人也有同样的兄妹成婚的神话。这些民族只有洪水故事和兄妹成婚的传说,没有抟黄土为人情节。

藏族(指四川境内的藏族——他们原本是冉駹夷之后裔)却有关于女娲娘娘造人的神话。远古的时候,大地上虽然有成百上千种动物,可是它们既不能说话,也听不懂女娲说的话,这怎么办好呢?

一天,女娲独自来到河边,坐在河边捏泥巴。她捏了各式各样的泥巴蛇,先捏成圆的,后又捏成长的。最后,她用泥巴捏成了一个个像她自己一样的人。没想到,她捏成的这些泥巴人一放到地上,一个个蹦蹦跳跳,吵吵嚷嚷,都能说话,都会走路。这个故事中只有女娲却没有伏羲。

又过了不知多少年,人间遭了大难:天地陷,洪水滔天,恶龙吃人。女娲心疼儿孙,和怪龙恶战了三天三夜,终于将它打败了,接着就去补天。最初,她用泥巴去补天,可是天河仍旧漏水,她用长长的石柱去撑天,照样被大水冲垮。女娲正着急时,在海边遇到一只大虾,大虾告诉了她撑天补天的办法。


女娲把天撑好以后,就到大山上、海底下找来许多五彩石,把它们炼过以后来补天。这种五彩石又结实,又光滑,又漂亮,所以,当女娲把天补好后,天空不仅光滑明朗,而且色彩斑斓。

仡佬族、壮族等族有同样的抟土为人、炼石补天的创世神话,但却换成了他们本民族自己的英雄了,而不是伏羲兄妹。然而,我们却能够看到其受伏羲女娲神话影响的痕迹。

古老的羌族却没有类似的伏羲女娲神话,足以证明,西南少数民族的洪水神话、创世纪神话不仅受巴蜀神话的直接影响,而且还是间接受后天中原神话影响的结果。从而也就证明了《山海经》也绝不是南迁的西羌人的神话,而是巴人、蜀人的神话。

伏羲女娲部落在中原

伏羲女娲与其母华胥氏一样,既是个人名称,又是部落称谓。伏羲女娲神话、传说主要流行于西部,而伏羲女娲部落的活动事迹又主要在东部。根据陇西天水大地湾遗址的考古发掘,得知伏羲女娲至今已有8000余年,伏羲至黄帝相隔是3000年,这3000年中伏羲女娲部落在中原留下了许多遗迹。《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陈,大皞之虚也。杜预注:大皞居陈,木火所自出。皇甫谧《帝王世纪》云: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蛇首人身,有圣德,都陈。罗泌《路史·后纪一》引作天皇伏羲都陈留。” 文献记载,陈为伏羲之都。淮阳古称宛丘或陈,地处黄河冲积扇南沿的颖水中游,左挹嵩山,右控商丘,南襟淮蔡,北枕魏梁,是华夏农业的发源地。伏羲都陈,死后亦葬于此。《历代陵寝备考》云:太昊伏羲氏,风姓……陵在河南陈州府城北三里淮宁县界。其墓通称:太昊陵太昊伏羲陵,因为是中华人文始祖墓,故称天下第一陵。

伏羲台位于巩义市东北约10公里处的河洛镇洛口村东黄河南岸的台地上,该台地正值黄河与洛河交汇处以东的夹角地带,高出黄河河床约80余米。伏羲台略呈椭圆形,是一处以仰韶文化为主要内涵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台东有一个15平方米的洼地,称羲皇池,据说为伏羲画卦着墨处。

伏羲台以西的河洛交汇处,洛水清,黄河浊,洛水注入黄河时,清浊异流,形成漩涡现象。伏羲在台上察日月交替,思寒暑循环,观河洛汇流所形成的漩涡,有感而绘制太极图。他在连山北麓伏羲台上创立八卦,完成了的最初构思,就是后世所说的连山《易》。

孟津县城东北20公里的老城乡雷河村,有龙马负图出于河,伏羲据此画八卦处。河图出于黄河的孟津段,是由孟津县朝阳乡卦沟村东北,经送庄乡负图村,白鹤乡的上河图村,下河图村,至老城乡雷河村入黄河的一条河流,全长20公里,现为图河故道。据说河中有龙马怪物,兴风作浪,危害人民。伏羲降伏了龙马,把它圈养起来,从龙马背上的旋毛图纹中经过认真观察,受到启发,画出了八卦。龙马恰为天地用,河图先得圣人心。后人为缅怀伏羲降龙马,画八卦的伟大业绩,于晋穆帝永和四年(348年),在此建寺纪念。《孟津县志》载:寺在孟津县(今老城西),始名浮图寺

河南西华县有女娲抟土造人的贾鲁河,有她和泥留下的石滩,有她炼石补天的昆山,有她办公理事的宫殿,有她修建的女娲城,有埋着她灵魂的女娲坟。女娲城位于西华县城北7.5公里的聂堆镇思都岗村,相传为女娲氏之故墟女娲之都,城系女娲补天时所筑。《太平寰宇纪》卷十载:县西二十里,旧传女娲之都,本名娲城。《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七云:娲城在西华县西,女娲之都也。

灵宝女娲陵即风陵,因女娲氏姓风,故而其墓又称风陵堆。在今灵宝市原阌乡县西20公里的黄河中。《太平寰宇记》载:风陵城在其下阌乡津,去县三里,即风陵故关也。女娲之墓,秦汉以来,俱系祀典。

中原地区有关伏羲女娲的胜迹甚多,除上述外,尚有登封三皇(伏羲、女娲、神农)庙,新郑风后(女娲)岭、荥阳汜水紫金山伏羲庙、汜水白玉岭女娲祠、洞济源王屋山主峰天坛山顶女娲补天炼五色石处、沁阳女娲山与女娲祠、信阳鸡公山上女娲祠、上蔡伏羲庙等。在这些地方,大都伏羲、女娲共祀。特别是淮阳与西华二县相邻,近在咫尺,一为羲皇故都与伏羲陵所在,一为娲皇故都与女娲陵之遗墟,充分反映出伏羲族中两个氏族或部落之间的亲密关系。

有关历史文献资料记载,女娲氏的重要活动区域,是山西太行山上的黄土高原,太行山曾以女娲星母命名可为重要证明。在山西太行山地区,确有不少著名的女娲活动遗迹,如:长治市东南天台山,有女娲炼石补天望天台;晋城市东南的浮山北谷,有女娲炼石补天娲皇窟;长子县西发鸠山,有女娲氏所化精卫填海的遗迹;黎城县西南广志山,有女娲足迹所至的娲皇庙;平定县东南40公里东浮化山,有女娲补天补天台;临汾市吉县西30公里清水河畔的柿子滩,还发现了所谓的距今一万多年以上的中石器时期女娲补天、造人岩画。

女娲的陵寝在山西洪洞县赵城镇侯村。除《太平寰宇记》及《大清一统志·霍州直隶州》有记载外,清道光七年的《赵城县志》上详细写着:女娲陵,在县东八里侯村。正、副陵各一,皆在庙后口,东、西相距四十九步。居左者为正陵,其副陵相传为葬衣冠者。陵前古柏一百八,树多八九人围。正陵右有补天石。农历三月十八,是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中华民族伟大母亲———“女娲的生日。

盘瓠·盘古·女娲

三国时,吴国徐整《三五历记》记载了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说上古时候,天和地混混朦朦聚在一起,不分上下,形状象个大鸡蛋。盘古就生长在其中。经过一万八千年,天和地开始剖分开来,清而轻的物质就上升成为天,重而浊的物质便下降成为地。盘古在天和地当中,一天变化九次,他的智慧超过天,能力超过地。天每天增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躯也日增长一丈。这样又经过一万八千年,天变得极高,地变得极深,盘古的身子也极长了。这就是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另外,《绎史》、《五运历年记》、《述异记》等书中还有关于盘古化生万物的故事,说是天地开辟时诞生的盘古,临到他将死的时候,周身发生了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变成了风云,发出的声音变为雷霆,左眼变为太阳,右眼变为月亮,头与四肢变为五岳,血液变为江河等等。

盘古开天辟地神话产生于男权支配一切的封建社会,至今还不到两千年的历史,盘古神话的编造者其目的就是要用男性神来取代女性神女娲的地位。这样就借用盘瓠与盘古一音之转,编造出了盘古开天地的新神话。如果我们要想在先秦典籍中寻找盘古的影子,《山海经·海内北经》有记载:有人曰大行伯,把戈。其东有犬封国。贰负之尸在太行伯东。郭璞注释曰:昔盘瓠杀戎王,高辛以美女妻之,不可以训,乃浮之会稽东海,中,得三百里地封之,生男为狗,女为美人,是为狗封之国。传说郭璞所撰《玄中记》(已失,《古小说钩沉》有辑录)亦叙此故事,文字大体相同,其中戎王作犬王,三百里作三千里。所记犬戎和犬封的神话,就是盘瓠神话前身,下面我们再来看盘瓠的传说故事:

高辛氏部落里,有一个经常跟随高辛氏的侍女,不知什么时候,也不知什么原因,在她的右鬓角上,长了一个小肉瘤。小肉瘤起先只象一粒包谷米那样大,但它会长,经过十六个春秋,小肉瘤长成了大肉瘤,变成了一个比核桃大、比拳头小的肉疙瘩,姑娘嫌长到脸上不好看,就去找高辛氏,让他想办法除掉。

高辛氏看了看,说:除掉可以呀!但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往里面作怪,要切开看看。于是命人用刀来切肉瘤。

手起刀落,刚一切开,只听得一声,一个小巧玲珑的生灵,从肉瘤里滚了出来。这小怪物,不过有手指头那么大,它有眼有鼻子有嘴,一根尾巴,四腿俱全,浑身上下光溜溜的,围着人们蹦来跳去。谁见了谁喜爱。尤其是高辛氏的女儿见它精小乖巧,就亲呢地把它捧在手里,视若珍宝,喂吃喂水,还把它装在盘子上的葫芦里,精心喂养,起名叫盘葫。

由于高辛氏女儿的精心喂养,不到两年时间,盘瓠就长得体态高大,行动敏捷,身五色长毛,光泽夺目。更令人惊奇的是,它粗通人性,整天跟着高辛氏形影不离,摇尾乞怜。白天随高辛氏出外狩猎,夜晚便卧在部落门前,看守粮食和牲畜,遇着有动静就汪汪地叫,所以人们又给它起个名字,叫狗。

高辛氏部落附近,另有一个小部落,首领叫吴强,他骠悍凶猛,勇力过人,经常带领手下人来高辛氏部落骚扰。高辛氏制服不了他,部落里其他人更不是他的对手。高辛氏无法,只好悬出重赏,谁要能取来吴强首级,部落里的牲畜由他挑,粮食随他拿,封他做部落里的头领,还将自己心爱的女儿许配给他。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可是却没有制服吴强的人——不料这一天,盘葫嘴里噙个东西,从外边呼哧呼哧地跑回来,见了高辛氏,便把嘴里的东西卟嗵撂到高辛氏面前。高辛氏一看,咳呀!是个人头,再一细看,是吴强的人头,高辛氏大喜,马上要按约重赏盘瓠。

这时部落里的其他头领,都来劝阻高辛氏,说盘葫是条狗,牲畜怎能做头领?大王疼爱的女儿,更不能配一条狗。高辛氏一听,觉得有理,便打算背信爽言,不再施行诺言。他女儿知道了,很气愤,说道:父王,你治理部落,应当言而有信,以信为德。盘葫降服吴强有功,有功就应当受赏。你自己许诺过的事,现在随便反悔,那以后,谁还听你的话呢?高辛氏觉得女儿说得有道理,可他又说,粮食、牲畜和头领都好办,但是女儿,你呢?女儿说:只要父王同意,我情愿嫁狗随狗。父亲同意后,女儿立即许配给盘葫,二人离开部落,到南边大山里去了。

盘瓠和高辛氏的女儿在长满古树和竹子的大山里住下以后,一共生了八个子女。高辛氏想念自己的女儿,几次派人去看望,走到半山腰,不是刮大风,就是起大雾,始终没能见面。盘葫死了以后,高辛氏的女儿才带着八个儿女,回到部落。高辛氏很高兴,要留他们长期住下。但这些住惯了深山的儿女们好山恶市,不愿在平地生活,便又跑到西部大山里,在那里传续后代,这就成了以后所说的八夷。因为盘葫的这段故事,以后人们才谦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而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说法,也传延下来。

文中的高辛氏,根据《史记》的记载,他是青阳的孙子,也就是继颛顼而王天下的帝喾,青阳乃黄帝的长子。关于盘瓠,《神异经》则有其状如犬,长毛,四足,似熊而无爪,有目而不见。……人有德行而往抵触之,有凶德则往依凭之。《山海经·大荒东经》亦有有神、人面、犬耳、兽身,珥两青蛇,名曰奢比尸。有人认为奢比尸即盘瓠之讹变。湖南麻阳漫水盘瓠庙的龙犬像上挂一对牛角,卷毛如狮,似在腾云驾雾;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从文献、传说中,盘瓠成为西南少数民族的共同祖先无疑,这也是远古人类人畜同源的反映。这一传说,流传至今,但封建文人为了用一个男性神来取代女娲,便借用了盘瓠的一音之转,而编造了新的神话。

在巴蜀以南,长江上游金沙江,乌江流域的云、贵两省,生活着瑶、苗、黎等众多的少数民族,在他们中间,流传着同样美丽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高辛氏与房王发生了一次战争,战斗中,一个叫盘瓠的狗咬掉了房王的首级,帮助高辛氏获得胜利,高辛氏有个女儿非常美丽,于是高辛氏招盘瓠为婿,盘瓠除头以外,全身都化为人形。夫妻俩以打猎为生,几年之后,生下三男一女,传下蓝、雷、盘、钟四姓。据说瑶族祭祀盘瓠,非常虔诚,尊为盘王。苗族的《盘王书》,记载着盘瓠开天辟地的神话,在民间广为流传。三国时徐整作《三王历记》,将盘瓠写作盘古,吸收苗族和瑶族的古代传说,创造了中华民族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体系,盘古也就成为鸿蒙时代的终结者,人类自此才有了天地宇宙的观念。

女娲所处的上古历史,应比盘瓠久远得多。女娲的最大功业,是造人和补天两件事。这两件事,《山海经》里都没有记载,却见之于别的古籍。应劭《风俗通义》说她抟黄土作人,《淮南子·览冥篇》说她炼五色石以补苍天,虽然二书都较《山海经》晚出,但所记录的神话仍当是产生于这个时期的。《山海经·大荒西经》上称: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也。这是指的女娲的造神功能,因为她造了人,然而又为人造了神。屈原的《天问》中说: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此又说明一切神都是仿制于女娲本身。许慎《说文解字》上说: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于是,女娲在造人同时,于正月初一造出鸡;初二造出狗;初三造出猪;初四造出羊;初五造出牛;初六造出马。更晚一点,才有徐整著的《三五历记》和《五运历年记》叙说盘古开天辟地以及盘古临死化生万物的神话。盘古是一位男性的开辟神;但是从我国古代神话描述的情景推想起来,最早的开辟神,应该是一位女性才对。从女娲抟人补天的业迹看,她是完全具有做开辟神的资格的。以女娲为最古的开辟神,还保留着母权制氏族社会神话的记印。后来却说成盘古,那是神话流传演变的结果:原来的母权制让位于父权制。而父权制则从氏族社会的后期开始,一直延续下去,贯穿到阶级划分以后的整个阶级社会中,故盘古开天辟地和化生万物的说法产生在封建社会中期的三国时代,正是适应了时代潮流的结果。

江水考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写道: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而《大戴礼》却说青阳降居泜水,其孙为帝喾。泜水在《史记·张耳、陈余列传》中指的今河北省石家庄地区的常山附近。绝不可能是青阳的降居处。江水在上古是岷江的专称。岷江上源羊膊岭,属松潘草地,有大道直通陇西,为上古游牧部落于华夏与陇西间行盐、经商的通道,故黄帝遣其长子青阳定居于此。据此推断:青阳所居应为岷江上游,而绝非常山之泜水。

20
世纪20年代,地质学家丁文江考察了云南楚雄境内的剑川河,他从下游走到了上游,河床越来越宽广,可水流量却越来越小,他断定这是地壳的抬升所致,却原来雅砻江流经剑川河,接上礼让江,汇入红河,最终注入南海。《汉书·地理志》蜀郡下班固原注:《禹贡》桓水,出蜀山西南,行羌中,入南海。”“桓水即大渡河,最后汇入岷江,岷江支流入南海,那么岷江本身就不言而喻了,但大渡河是不是岷江支流,无法推断,因为岷江流入内陆湖,而没有流入南海的说法。

今天,我们都知道长江、黄河发源于昆仑山的南北,但这一认识却经过了漫长的时间,直到明代的徐霞客(弘祖)才得到这一正确结论。徐霞客游滇归来,作《溯江纪源》,证实道:江、河南北两经流,……按其发源,河自昆仑北,江自昆仑南,其远亦同也。……发于南者,曰犁牛石,《佛经》谓之伽。南流经石门关,始东折而人丽江,为金沙江。又北曲为叙州大江,与岷江之江合。余按岷江经成都至叙,不及千里。金沙江经丽江,云南乌蒙至叙,并二千余里,舍远而宗近,岂其源独与河异乎?非也。黄河之源屡经寻讨,故始得其远。江源从无人问津,其实……岷流人江,而未始为江源。正如渭流入河,而未始为黄河之源也。自此以后,人们似乎才真正找到了长江的正源。

然而,还有一些专家、学者总爱用当下的情景去印证古文献中的称谓。《山海经·中次九经》说;又东北三百里,曰岷山,江水出焉,东北流注于海。某些权威认为,《山海经》的作者,有一个明显的疏忽,就是,江水的正源并不出自岷山之北,而是出自金沙江。因此,岷江不能叫江水(长江),产生这一疏忽的原因,是因为古人是在汉武帝收冉駹之地置郡县,才知道江源出于湔氏道徼外的。另一方面就是受儒家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企图用当下来类推远古,从而达到维护中原中心论的目的!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山海经》谈大江,非此一处,而《海内东经》讲得最为明白:岷三江,首大江出汶山,北江出曼山,南江出高山。高山在城都西,入海在长州南。其中,城都和长州,虽然是周以后的地名,可能是校书人的注释误入经文,但位置是正确的。这就准确无误地告诉我们:远古时代长江根本就不存在,江水指的就是岷江。

《山海经》如许,而《禹贡》作为一部正式文献,又怎样说呢?《禹贡》曰: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意思是:从岷江开始,疏导江源,也是把岷江当成后来的长江正源的。

《荀子·子道》引孔子的话:昔者,江出于岷山。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其源在岷山,到处都是涓涓细流,流到几百里外的都江堰时,已是巨浪滚滚的江河!

《华阳国志·蜀志》说,杜宇时,以江、潜、绵、洛为池泽,以地域看,这江当指岷江,常璩不言岷而只称江,则是把岷江当成大江的。

《史记·河渠书·正义》引《括地志》云:大江亦名汶江,汶江即岷江,也就是说,大江又名岷江。

《汉书·地理志》于郫县云:《禹贡》江沱在西,东入大江。大江也是指岷江。

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一条,也沿《禹贡》旧例,说岷山在蜀郡氐道县,大江所出。

古时金沙江盘折蛮僚鸡峒间,水陆俱莫能溯,所以古书无金沙江之名,而称其为黑水或丽水。其云南的丽江段,先秦时叫丽水。《山海经·西山经》记载道:昆仑之丘,……黑水出焉。而西流于大杅。”“海内昆仑之墟,……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海。(《海内西经》)再佐以《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导黑水至三危,入于南海。从上述来看,这黑水为梁州与雍州西面的界河。它发源于昆仑之墟,又以东,东行,又东北行,则应该是今日的金沙江。其实,古人以为黑水就是金沙江者,早已有之。《吕览》、《淮南子》都有六水之说,即河水、辽水、江水、淮水、黑水、赤水。很明显黑水并非江水。今金沙江上源那林图乌木仑,于《禹贡》为雍州与梁州的界河。清人吴承志著《汉志水道图说补正》,就明确指出古黑水即金沙江。《山海经·海内西经》曰赤水出(昆仑)东南隅,以行其东北,西南流往南海厌火东。这里的赤水即雅砻江。(转自巴国吧)

 

个人简介
潘世东,二级教授、十堰市政协副主席、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十堰市委主委、汉江师范学院校领导、《汉江师范学院学报》主编、汉江师范学院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湖北省跨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湖北…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