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行(23): 雾里村·罗老师

赵峰 原创 | 2012-08-28 07:29 | 收藏 | 投票

怒江行(23): 雾里村·罗老师

    6月30日,雾里村。

    到雾里村的路上,安迪就和我商量午饭的事情。当然是就地解决。前些时日在家里看央视的《边疆行》,记者一行在雾里村就受到过热情接待,吃的好像是一种叫做“夏拉”的东西,用米酒煮的鸡肉。那玩意儿很复杂,只有隆重的场合才会有。我们不指望吃“夏拉”,吃顿家常饭应该不是奢望。

     过了一座铁索桥就进入雾里村了。果然,近看确实不如远眺。从江那边看过来的雾里村,是整体的印象,确实梦境一般的美丽。而近前看到的,仅仅是那美景的局部,单独的一座房一棵树或者一片田,确实没有那种整体呈现的美感。

     铁索桥那头有一座玛尼堆,五彩的经幡随风飘扬着。向附近的人家打听有没有饭吃,主人很谦和,说自己家弄不好,到雾里村游玩的一般是到罗老师家吃饭。顺着这位老乡指示的方向走到一户人家跟前,喊了几声“罗老师”,一位老先生抱着小孩迎出来。他就是罗老师。

说明来意,罗老师客气地说,我倒是很欢迎远方的客人来做客,只是家里确实没有什么东西,只怕让客人受委屈。我也连忙客气客气,说没关系,有什么吃什么,你们吃什么我们吃什么。于是,罗老师吩咐儿子媳妇弄饭。

我跟罗老师做了自我介绍。得知我也是教师后,罗老师很为碰到同行而高兴。一边带我参观,一边介绍村里的情况。罗老师已经七十多岁,退休多年了。现在跟担任村民小组长的二儿子住在一起。问起罗老师有几个孩子,他说有三个儿子。我刚说您老好福气啊,罗老师却发起感慨,还是养姑娘好啊。要是养姑娘,还可以嫁到外面,养儿子就只能缩在这个小小的山旮旯里了。我刚想说生活在雾里村多好啊,这里的风景多美。又一想这样说可能不合适。也许对于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来说,美好的风景并不是可以帮助改善他们物质福利的因素。——风景又不能当饭吃。

说着说着说到罗老师的孙女。罗老师大儿子的女儿也就是罗老师的大孙女在丙中洛读小学,成绩很好,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罗老师说孙女与自己感情很好,比跟她父亲还好。还说孙女每到放假回家,都是直接来看他。今天是小学放假的日子,看得出来罗老师已经在期待孙女回家了。

在屋里坐了一会儿,我和罗老师搬凳子到门口,接着聊。罗老师说自己一辈子教书,在很多地方呆过。其中说到了秋那桶。我接过话头,说我昨天还去了秋那桶,在那里认识了一个叫做王成的人,他的家就在教堂门口。罗老师眼前一亮,笑起来。“那王成就是我的学生。他的名字就是我起的。他的父母没有文化,送孩子来上学的时候要求老师起个名字。我那时候看过电影《英雄儿女》不久,就给他起了那么个名字。”

罗老师说自己有很多学生,有的在种田有的在做工有的成为国家干部。接着,很自豪地列举自己在县里当科长的学生有某某某,在乡上当所长的学生有某某某。他似乎为自己有文化却没当过官有些遗憾,但还是为自己有一批有出息的学生而自豪。

说到村里的情况,罗老师说全村有五十三户人家,有怒族、傈僳族和藏族三个民族,主要有基督教、天主教和藏传佛教三种宗教。罗老师说,雾里村的村民虽然大多数信教,但是社会风气却不是很好。年轻人没事就喝酒,酒喝多了就打架,很让人头疼。

我们在那里聊了个把钟头,罗老师的儿媳妇喊吃饭了。奇怪的是,一起吃饭的只有安迪夫妇和我加上罗老师二儿子一家,罗老师不参加吃饭,只是坐在一边说话。很简单的三个菜,一碗咸菜,一碗蔬菜,还有一盆肉汤。还算清洁卫生,味道也很好。米饭也不错。我吃了满满三小碗。我们吃完饭后,罗老师给我们一人盛了一碗米酒。味道浓郁而清爽。看我一饮而尽,罗老师很高兴,不停给大家添加。

出门之前,我塞给罗老师二百块钱。这顿饭倒是不值这么多。多出来的,就算作为在职教师的我向退休的罗老师表达的敬意吧。安迪一再要跟我AA,我说这只是我个人的意思。

 

个人简介
没有经过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的。 ——苏格拉底
每日关注 更多
赵峰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