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乡村价值世界

刘涛 原创 | 2012-08-06 13:17 | 收藏 | 投票

当前,中国正处于急速的转型发展期,传统断裂与信仰缺失不可避免,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与物质丰富短期替代了人们对文化的诉求,以至于大量的反道德问题急速爆发,一时间批判与反思充斥着社会,但是这些微弱的声音无力让脱轨的社会快速返回道德世界。高速发展经济与萎靡不振的个体并存,在中国快速跑向现代化的同时,内在的空虚与焦虑却充斥着整个社会。对于仍然相对积贫积弱的农村而言,依然面临这个不可回避的现代性问题目前,农村文化缺失现象明显,这导致了人们精神与意义世界的塌陷,不仅让农村经济发展失去了导向与原则,而且让农民生活的乡村社会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农村文化建设一直被看做是文化设施的完善,为此,国家高度重视城乡文化设施的一体化建设。于是,政府投入建设的文化大院、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设施铺设开来,从沿海一直延伸到西部贫困农村,但是这种硬件设施上的建设并没有充实农民的内在精神,相反却进一步陷入了物质的深渊,各种有悖伦理道德的行为普遍发生。而且文化的表面富足并没有抑制农民的外流,相反却加速了农村的空心化,问题何在?出路何在?农村将走向何方呢?

文化失衡与发展的城市化、现代化的政策导向不无关系,在城市向农村侵蚀的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在政策引导下流出,农村留下了“386199”部队(妇女小孩老人),而且有些家庭是夫妻两人外出务工,村庄真正留下的只有小孩老人,老人在家务农并照顾小孩。年轻人在城市的境遇,进一步刺激其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市场中理性的、个人主义的理念对原有的传统观念的冲击,让其在现代与传统之间徘徊,逐渐被物质性欲望控制而迷失了自我。获取货币成为重要的手段,货币的多少成为衡量生活意义与质量的主要标准。于是,村民生活中的消费攀比和面子竞争非常严重,乡村生活越来越受到货币经济的冲击,农民都在想方设法挣钱。村民逐渐抛弃传统伦理观念,尊老爱幼、邻里互助及劳动光荣等伦理观念消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冲击着乡村道德底线。在这种新的消费主义与个人主义理念的冲击下,乡村内部充满着孤独、焦虑、烦躁、无奈等负面情绪,“文化失衡”问题异常明显。

年龄在5060岁以上第一代农民,由于不能继续外出务工,主要在家务农、照顾孩子,他们承担起年轻人外出务工留下的所有家务,务农收入基本能够维持生存需要,这一代人看起来足以享受天年之乐,事实却远非如此。由于年轻人外出,村庄基本呈现出空心化,老年人想念子女,却又不能抑制子女外出务工的脚步,他们没有倾诉的对象,缺少沟通与交流,而面对很多事情又无能为力,很多老年人还体弱多病。身体与精神上的双重创伤让他们充满了落寞和伤感,为此,多数老年人向上帝寻找精神的寄托处。一些体弱多病的老年人甚至选择了自杀。处于3050岁之间的第二代农民,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外出务工,但是他们对家乡仍存有一些眷恋,虽然感受到城市的繁华,却没有足够的收入维持城市生活,回到土地和农村是唯一归路。他们回到乡村要忍受更大的孤独,这会对他们的心理与精神带来极大冲击,一旦乡村文化没有较大发展,这一代人最终要在孤独的折磨中走向终老。第三代农民工基本在30岁以下,他们已经完全脱离农村,没有任何留恋,他们充分体验到城市生活的紧张、多样、快感与富足,不再愿意回到灰暗、沉闷与拮据的乡村,虽然渴望逃离农村但又难以进入城市,为了获得充分的立足城市的资本,他们行走在社会的边缘。为了金钱甚至从事性工作,去混迹于社会,这越来越成为乡村生活中的现实。获得钱财不仅是目标也是手段,只有获得更多的金钱才可以满足消费欲望,才能够生活的舒适,金钱成为展现生活意义的最终工具,进而出现孝道衰落、道德沦丧等极端问题,乡村社会走向了文化与道德衰败的边缘。

文化与道德衰败从宏观层面来讲,可以说是社会转型所致,但是这种说法多少有点脱卸责任的意味。因为,转型期基层精神文化发展没有被注重,甚至可以说被完全抛弃了,经济主导了制度设置和社会宣传。乡村社会文化建设迫在眉睫,文化建设不是被动的行动、宣传的口号,也不仅是硬件设施建设,而是内化于心的主动的文化自觉与行动,是价值体系与意义世界的重建。这要求每个人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价值,并持续不断的以行动去自觉表达。

鉴于此,在国家高度聚焦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背景下,一方面要从顶层设计来发展农村文化,这一农村发展的基础性问题。从目标上,要让文化重新在农村焕发活力,激发起农民发展集体事业的热情。从方向上,让文化成为乡村发展的主角,使得文化与经济发展并重,让文化引导经济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要加快对乡村文化、农民价值世界等问题的研究,为政策设计提供理论支撑。突出文化核心层面问题的建设研究,重建乡村共同体,通过建立文化核心理念,不断凝聚人心,形成高度的共识,真正建立共同的信念理想和道德规范,让走衰败的乡村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从根本上改变文化失衡与价值脱轨现象。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社会科学院文化所)

 

个人简介
刘涛职业:郑州市社会科学院文化所研究人员,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从事农村社会学与中国乡村治理研究 位置:中国河南郑州市社会科学院
每日关注 更多
刘涛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