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人物系列之一:孔子及其思想(9)

包晓光 转载自 http://blog.tianya.cn | 2013-01-11 20:43 | 收藏 | 投票
   
    晚年,西狩见麟之兆
  孔夫子在文化上的成就,可以概括为几句话,即“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著春秋。”这是孔子对中国文化最伟大的贡献。
  “诗书”,即《诗经》和《书经》。《诗经》当然了不起,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通过对《诗经》的删削整理,保留了中国古代文学最原汁原味的东西。《书经》是中国最古老的历史文化论集,讲的是“唐虞夏商周之事”,当然中间也有很多关于政治文化的内容,比较庞杂纷繁,孔夫子做了很仔细的整理工作。另外,孔夫子把《礼》、《乐》也做了系统化的整理,并写出了《春秋》这部令后人推崇备至之作。那么“赞周易”呢?前两年我们讲了《周易·系辞》,传说这是孔子所序的“十翼”之二,是学习《周易》的敲门砖。“十翼”包括《系辞》上下传、《象辞》上下传、《彖辞》上下传、《卦序传》、《说卦转》、《杂卦传》、《文言》。如果没有这“十翼”的话,《易经》真的是没法学。大家把《周易》整理的功劳都归功于孔子,对此,后世学者也有争论,这个我们就不管了。
  总之,这些庞大的文化工作虽然不是孔夫子一人做的,但是,孔夫子是这个项目的带头人,他的弟子们也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我们接着再看下面的资料,这是孔子晚年的故事:
  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春,狩大野。叔孙氏车子锄获兽,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取之。曰:“河不出图,雒不出书,吾已矣夫!”颜渊死,孔子曰:“天丧予!”及西狩见麟,曰:“吾道穷矣!”喟然叹曰:“莫知我夫!”子贡曰:“何谓莫知子?”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史记·孔子世家》
  鲁哀公十四年春,君臣们一起出去打猎。大贵族叔孙氏的马车夫叫“锄”,他打到了一只很奇怪的动物,大家都不认识,心里很紧张,以为很不吉祥。他们请孔夫子来辨认,孔夫子一看,坏了!这是麒麟啊!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吉祥之兽啊!凡是天下出现了麒麟,就说明到了吉祥太平的时代。但是,好容易出现了一头麒麟,谁知这头吉祥之兽却被一个下人射杀了,太不幸了!太不吉祥了!孔夫子很伤心,感叹道:“河不出图,雒不出书,吾已矣夫!”河图、洛书是在上古时代,在天下处于太平盛世之时,黄河中就有一匹龙马驮出了河图,洛水中有一只神龟背上现出了洛书。河图、洛书出现以后,文化大兴于世,《易经》的数术之学,就从河图洛书中生发出来了。孔夫子说麒麟都被他们打死了,这个时代确实不行了,看来,我的日子也差不多了。
  就在这同一年,孔夫子最喜欢的弟子颜渊死了,让孔夫子非常伤心,连叹“天丧予!天丧予!”老天爷啊,简直是要命了,你把我最好的学生收掉了,我可怎么办哪!这一次,麒麟也被杀死了,孔夫子就觉得这是一个预兆,自己年龄也大了,觉得时间也差不多了,要准备后事了。虽然如此,孔夫子还是喟然叹曰:“莫知我夫!”我就快要离开人世了,但这个世上,有谁真正知道我的心啊!子贡一听就问:“何谓莫知子?”您老人家怎么说没人知道啊?您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您的学问也都继承下来了啊!而且,您老人家的名气那么大,我们鲁国所有人都知道啊!您的国际影响也那么大啊,怎么能说“莫知我夫”呢?连子贡也搞不懂孔夫子这话的意思。这时,孔夫子说了一句很出名的话:“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你们这些人,哪里能够知道我呢?只有老天爷才知道我!
  孔夫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还记得《论语》中有一句话,也是孔子曾经说过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天爷说什么了?什么都没说,但是他就能够让一年四季这么有序地轮回,让天地的万物这么自然地生长,老天爷说过什么吗?什么也没说。所以,子贡虽然聪明伶俐,但怎么可能知道老天爷呢?根本不知道。
  这是孔夫子晚年的感慨。虽然不祥的预兆已经出现,他也明白“吾道穷矣”,剩下的学生也没人真正知道他,但是,孔夫子从来都是“不怨天,不尤人”。虽然“吾道穷矣”,我的这套学问,我的这个文化理念,我的这番治国理念已经行不通了,但是呢,我也从来没有抱怨过命运对我不公平。同时,别人阻挡了我的路,别人不理解我的学问,别人不愿意接受我的主张,处处跟我唱反调,但是,我也从来不怪罪别人。人生本来如此,自有天命而已。
  孔夫子还总结了自己一辈子的学问成就,就是“下学而上达”。上者为天,下者为地嘛!“下学”,就是从大地上学习最普通的事务,在人间学习最基本的常识;“上达”,就是通达于天道,领悟宇宙天地之间的真理。我们看,孔夫子是牢牢地站在人道的立场之上,认认真真在人世间努力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滴地完成自己份内之事,最后上达于天道。所以,“下学而上达”是一体的,上天堂的路就是进入尘世的路,上天和入地是一条路。禅宗讲“烦恼即菩提”,你只有深入到红尘烦恼中去,才能真正体会菩提大道的滋味。
  所以,像子贡这些学生,能够看见孔夫子的“下学”,但是看不见孔夫子的“上达”,看不到孔夫子的内在精神,已经跟天道融合在一起了。所以,孔夫子最后感叹道:“知我者,其天乎!”我的精神抵达了什么样的领域,修为达到了什么样的境界,只有老天爷知道啊!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