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自道,一以贯之
我们看,孔夫子的一生,从他的德行,从他表现出来的在现实人生中的进取精神来说,用他老人家自己的一句话,完全可以概括了,那就是“吾道一以贯之”。这是他跟曾子的对话中说出来的。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4.15
他说,小曾啊,从小到大、到老,我从来没有改变过这种一以贯之的体道、传道的精神。孔夫子这个一贯之道,他老人家虽然没有明说,但他这位最优秀的心传弟子曾子,却毫不犹豫地认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夫子贯穿全部生命的道,在曾子看来就是两个字,一个是“忠”,一个是“恕”。所以,忠恕之道可以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精神之一。
什么叫忠恕?尽己之心曰忠,推己及人曰恕。这是儒家面对自己和面对他人的大原则。忠,是指忠诚于自己的心,而不是忠诚于外在的某个人、某件事、某种主义。当然,忠诚于自己的内心,也可能表现出忠实于外在的人和事,但是,这绝不是愚忠愚孝的借口。这中间的分寸,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管是大事也好,小事也好,面对任何一个我们应该做的事情,都要尽心尽力,这个就是“忠”。这可不是过去说的愚忠愚孝,我忠于某位领导、忠于某个主义、忠于某个方向。真正的忠,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忠于自己的心、忠于自己的一念良知!忠字嘛,把一个“中正之意”牢牢树立在自己的“心”上。所以,儒家所讲的“忠”,是忠于自己的良知,而不是忠于别人、忠于外在的某个具体或抽象的东西。
推己及人曰恕,这是把自己的良知发之于外,形成的与他人相处的根本原则。凡事推己及人,就不会与人产生大的矛盾。推己及人还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现在这一句话,已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体人类发出的呼吁!国与国之间要和平共处,民族与民族之间要和平共处,宗教与宗教之间要和平共处,不同的文化之间要和平共处,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孔夫子的这个教导上来。“君子和而不同”嘛!如果大家都能够守住“恕道”这个底线的话,那么世界就可以一片太平了。不管是国际争端也好,民族矛盾也好,宗教战争也好,个人纠纷也好,只要有这一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心,那就都好办了。再大的问题,大家都可以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坐下来好说好商量。
这就是忠恕之道,孔夫子一生都不曾偏离过的“一以贯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