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人物系列之一:孔子及其思想(12)

包晓光 转载自 http://blog.tianya.cn | 2013-01-12 18:40 | 收藏 | 投票
 

  孔夫子的人生总结
  
  当然,对于孔夫子而言,后人无论怎么对他评价,都没有他自己的评价来得亲切、准确。下面一段就是他对自己一生的精确概括: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2.4
     
  这是孔夫子对自己一生的自我评价。孔子自幼丧父,在母亲的拉扯下长大,到了十五岁的时候,终于立下了自己的人生志向——要“志于学”。我们这里的小朋友们,还不到十岁就知道要“志于学”了,比孔夫子还厉害啊!但是,我们要看到,人家孔夫子十五岁的志向和我们十五岁的志向是不是一样的呢?
  
  我记得自己在中学的时候,老师就经常敲打我们说,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啊!如果不好好学习,考不上大学,以后就只能当清洁工、当讨口子,只能去蹬三轮啊!你们要是考个好大学的话,爹妈都会跟着你脸上有光!那时候,老师就这样让我们“志于学”的啊!我自己呢,也是属于冥顽不灵的人,再怎么被要求“志于学”都不管用,就是不想好好学习,结果也没考到好的大学,所以现在也没出息。前两天看到网上有一个报道说,有一个公务员的岗位,是一个类似于看大门、扫大街这一类的工作,但是一考进去就是公务员。结果呢,有无数的大学本科毕业生,挤着头皮往里考。这个“志”就谈不上了,这就根本叫做无志!就是为了混一口饭吃!那就是无志!孔夫子十五岁的时候,他太艰苦啦,父亲早死啦,三岁就去世,十七岁的时候母亲就死了,非常艰苦。但是越是艰苦的时候,他立的志向越重要。
那么,孔夫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他的“志于学”的内容是什么呢?还是让孔夫子自己回答吧!我们看下面的一段引文:
    
  子曰:“三年学,不志于谷,不易得也。”
                            ——《论语》
          
  孔夫子十五而有志于学习,但是他“不志于谷”,他的学习目的不在于粮食上面,不在于混口饭吃,不在于找一个好工作。他的志向跟我以前老师鼓励我们学习的目的不一样,孔夫子根本没有考虑工作、吃饭的事情。而且,他自己从学习中的所得,从学习中得到的知识、精神上的修养,不是用来换取其它东西的。“易”,可以作交换来讲。他的学习不是用来搞交换的,不是要跟人作交易。那么,他的志向到底是什么?他发奋学习又是为什么呢?
     
  下面一段就是孔夫子对学问的认知和总结: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7.6
     
  原来,他的人生志向是“志于道”。大家要记好这四句话十二个字啊!这可以说是儒家修养的一个最简洁的描述。如果说孔夫子当年也搞一书院的话,这几句话就可以当成院训贴在墙上。首先是立志,立的是什么志?就是要“志于道”,要体道,要认识道,要与道合一。孔夫子的这个道,从天道到人道,前面我们了解到的“下学而上达”,都包括在里面了。这才是“一以贯之”之道啊!孔夫子是从人道上进行学习和实践,最后能够上达天道,这就是孔夫子的志向。他就是用自己的一生,来实践和完成这个志向的。那么,“志于道”,这个“道”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它表现在哪里呢?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