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二字,太上老君的无上法宝
我们书院开了这么多年课,但只要一说到“道”,就觉得最麻烦。为什么呢?你把道拿出来看一下行吗?拿不出来。“道可道,非常道”,没办法展示。“道”,天地全体,无所不包,无所不在,但是又看不见、摸不着,说似一物即不中。然而,既然要论道、求道,总得有所凭据啊!这里孔夫子就说了,把这个求道的“志”,落实到人身上,就是“据于德”,凭据就在我们的德行上。“据于德”,这就很清楚了,“德”就是我们的根据地,求道,要想得道,必须要在自己的德行上下功夫。德有一分,道就有一分,你这个人是有道还是无道,德行就是证据。
我们现在都把“道德”两个字连起来说,当成一个词来讲,实际上是把道德狭隘化、庸俗化了。一般人就觉得,道德嘛,就是做好事不做坏事,就是做好人不做坏人,其实,哪里是这么简单呢?
关于“道德”两个字,大家最熟悉的经典,就是《道德经》。这可是太上老君的无上法宝啊!道家学术的根本精神,就在其中哦!完整的一部《道德经》,上经被称之为“道经”,下经被称之为“德经”,说白了,全部道家的精神,就讲了这“道德”两个字。这个说来话长了,以后如果我们有机会共同来学修《道德经》,那就会对这两个字有更深的体会。
如果再往久远渊源处推的话,“道德”这两个字,实际上是来源于《易经》。“道”,体现的是天之道,是乾卦的根本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道玄远,不可琢磨。但是,这个玄远而不可琢磨的天道,又表现为“自强不息”的君子精神。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自己身上体会这个自强不息的精神,虽然说不清、道不明,但却无时不在天道当中。“德”,体现的是地之德,是坤卦的根本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表现出来的是像大地一样的包容性,像大地一样的深厚沉朴。人的这个德行,是可感的,其德行修养也是步步可证的。我们看坤卦六爻,初爻的爻辞是“履霜,坚冰至”,你脚踩在地下有霜了,就知道下一步天气会变化,接下来就要结冰了,冬天就要来了。君子的德行修养,就有这么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感觉。
孔夫子说的“志于道,据于德”,就是通过一步一个脚印的德业修养,最终达于天道,由德而道,是谓之得道。很多人都想得道啊!你看那些参禅打坐、吐纳练功的求道者,天天都想得道,但是,怎么求得到呢?你天天打坐、天天练气功,又有什么用呢?道又不是坐出来的,更不是憋一肚子宝瓶气憋出来的。
说实话,真要学佛求道,就要从戒、定、慧上下功夫。首先就是要学会解决自身的烦恼,从自身的贪嗔痴慢疑上,老老实实地检查自纠,老老实实地放下执著,一点一滴地去做德行上的修养。我们看过去的禅宗公案,学人抱着一肚皮的疑问来,老和尚一棒一喝,豁然大悟!好像一下子你就得道了、开悟了,其实,不是这么简单,在这一下子之前,得下多少的渐修功夫啊!古人在德行修养上所下的功夫,那都是真实不虚的。这就必须有一个积功累德的过程,才可能见道。
所以,孔夫子讲的“志于道,据于德”,这是古今通义,没有办法超越,必须这样由“德”而“道”,才能得道。禅宗所谓的顿悟,都得从积功累德上来的。顿悟以后,还得悟后起修,还得在保任德行上面下功夫。否则的话,悟了也没有用。慧悟若没有定水浇灌,没有悟后起修的细行功德积累,只不过是一些“药水汞禅”而已,遇热即飞,经不起真火的煅炼。
孔夫子的这几句话,看起来非常朴素,但是,“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我们把这几句话真正落实到自身的修养上来,那就必须做切切实实、踏踏实实的德业修养功夫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