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仁心而外逍遥
大家要注意,除了“志于道,据于德”之外,后面还有两句也非常关键,那就是“依于仁,游于艺”。有德无德的标准是什么?一个人的德行高低要如何判断?要“依于仁”来判断,要看“仁”这个精神,是否修到身上了。
孔夫子曾经说过:“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的精神,在儒家思想中,这是最核心的精神,也是一个儒者修养的最高理想。孔夫子说,大家以为“仁”这个精神很高、很远、不可企及吗?我告诉你们,一点都不远!只要我一想到“仁”,在此一念间,“仁”的精神马上就到我身上来了!我们想一想,自己身上有没有仁爱的精神?有多少?当然,爱心人人都有,有些人对自己的家人比较关爱,但是对邻居关不关爱?对单位上的人关不关爱?对社会上的其他人关不关爱?我们对好人、善良的人关爱了,对坏人、恶人关不关爱?对自己的仇人关不关爱?仁爱无疆,我们可以观察自己身上的仁爱之心,看看自己的局限在哪里?能不能不断地突破自己的局限?
总之,只要你是一个诚实的人,你身上有多少仁爱之心,自己是清清楚楚。同时,只要我们努力,我们的仁爱之心也会一天天地充实起来,也是步步可证的。仁爱之心,就是我们内在德行的具体表现。
在儒家看来,“仁者爱人,亲亲为大”。仁爱的行为,要从自己最亲切的地方、从自己最亲的人身上开始体现,逐渐扩大到其他人,乃至全社会。儒家所讲的这套东西,是每一个人都很容易下手的常识,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像墨家的“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这个精神虽然很了不起,但你的陈义太高,一般的人就被你吓跑了。你动不动以天下为己任,动不动视天下人为子女,动不动要解救天下苍生于倒悬之中,这个就不是一般人的心力能够承担的;而且,也容易给人以高高在上、居高临下的感觉。虽然仁爱的本质是无差别的爱,是一切众生平等,但是,这只是就其本质而言。表现在社会生活之中、人与人之间,还是有所差别,才能被大多数人接受。在儒家看来,内心的仁爱表现出来,首先就应该表现在亲人之中,表现在朋友之中,逐渐由内到外、由近及远,这样扩大推广,不间不断,才是发挥仁爱精神的人间正道。
这也是儒家精神之所以在历史上,一直居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原因。其立意虽然高远,但下手处特别平易、切近,让我们从对自己的孩子、父母、亲人、朋友开始做起,渐渐推而广之,最后就能成为人类最高典范的仁者。这也是儒家特别推崇《孝经》的原因。你说你具有无穷无尽的仁爱之心,但对自己的父母都不表现出孝敬来,对自己的孩子都不表现出爱心来,谁能够相信你?
最后说一说“游于艺”。“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而不是今天狭隘化了的所谓艺术。当我们有了前面“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的精神以后,在现实层面中,从哪里把“道、德、仁”体现出来?我们具体的日常生活怎么过?自己的人生百年怎么过?孔夫子明确地做出了回答:“游于艺”。
我们经常说“游戏人生”,只要有了“道、德、仁”作为自己的精神前提,那么,游戏人生就是最自在、最逍遥、最有滋有味的人生态度。《庄子》三十三篇中的第一篇,就是《逍遥游》嘛!
“游于艺”,我们在“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之中畅游,以此让我们的生命充满了美感、充满了活力、充满了智慧,这该多好啊!礼乐,就是生活与艺术的美感嘛!射御,就是生命运动的活力嘛!书数,就是生命与世界的智慧嘛!以这些为基调,那么我们的人生的确就非常充实。像我们的包妹妹学弹古琴、学学中医;像我们的吴文,闲了练练书法艺术;还有我们今天才认识的这位操老师,她是来成都传授台湾花艺的,等等。
这样的人生多美好啊!这些都是我们用来滋养人生的要素,让人生变得丰富起来、充沛起来、美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