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圣学的心法曾经失传
禅,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非常高,在唐宋以后,甚至具有核心的地位。为什么这么说?我告诉大家,如果不是禅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进程,早就面目全非了。
其实,自秦始皇焚书坑儒以来,中国上古的圣学心传,就已经断掉了。秦朝统治虽短暂,但是,全国能够找得出来的非法文化典籍,大都被一把火烧掉了。等到秦朝被汉朝代替以后,国家花好大力气,才勉强从民间那些隐逸之士的“违法私藏”里,搜集到了一些先秦诸子经典的残篇断简。那时候,先秦时代的文化经典要重新接续起来,这个工作进行得非常艰难。后来,人们在孔子旧居的一面夹墙里,找到了很多儒家经书,这在当时是一件大事啊!这面夹墙在山东曲阜的孔府里,后来前面立了一块碑,叫做“鲁壁”。
但是,那时候没有人能真正明白圣人之心啊!经过战火和秦火,经典已经失传了很长时间,民间的口耳传承,也没有了依据。所以,大家后来对经典的解释,就形成了很多争论。比如对《尚书》的确认和解释,就有“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之争,这个争论一直到今天,也没有得出令所有人都服气的结果来。
那个时候,汉代的学者以“经学”名世,大家都忙于注经、解经,对孔子的心法却没有真正继承到。学过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汉代大儒董仲舒很受汉武帝的重视,他给皇帝献上了三篇著名的策论,即“天人三策”,讲述了治理国家的重要思想,主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同时要把儒家孔子的学术思想作为国家的主流思想。汉武帝采纳了以后,就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大家注意,这里说的是“儒术”,不是“道”啊!他把孔子的思想,当成了一种统治之术、帝王之术,而不是社会人生的大道。所以,在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大儒们身上,还是掺杂了很多人为的功利因素,并不是纯正的孔孟之道。
汉儒们经常会用阴阳五行之学来推理天象、预测人事,导致社会上谶纬之学、预言之学极为流行。比如说天上某一颗星星发生了一点变化,那么,董仲舒这些儒士们,马上就给皇帝上书:哎呀,天上的星象都动了,地上人间也会有变动!这个现象,国家将出现什么灾难;那个现象,宫廷里面又会出现什么怪异等等。他用的是一套迷信的方式来恐吓最高统治者。
所以,汉儒虽然提倡孔夫子之学,但是,他们传变味儿了,没有得到儒家圣人的心法。汉代以后,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儒家思想就慢慢式微了,取而代之的,是魏晋玄学的思想。当时的儒家思想已经解决不了问题了,无论是混乱不堪的社会问题,还是迷惘无助的个体生命问题,儒学都显得非常无力。于是,当时的士大夫们另僻蹊径,就像先秦时代的老庄道家一样,隐身在山间林下,希望走一条远离红尘污秽的逍遥自由之路。魏晋玄学最出名的人物,就是大家熟悉的“竹林七贤”,虽然他们的命运和结局并不那么美好,但是,却得到了知识分子们的广泛认同。这个说来话长,我们就不再展开讲了。
东汉时期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就是佛教进入了中国,并且经过六、七百年的漫长磨合,在隋唐时代,终于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佛教的加入,对此后的中国文化,可以说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