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与心性之学
宋代理学的开山鼻祖是周敦颐先生。我们中学《语文》课本里,就有周敦颐先生的一篇文章,大家都读过的《爱莲说》。周敦颐先生写了一篇《爱莲说》,来表明自己“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志向。但是,这个并不是周敦颐先生的代表作,只是周敦颐先生的一篇抒发感情的散文小品。周敦颐先生的代表作是《周子通书》,以及另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叫做《太极图说》。这两篇文章,对宋代新儒学都是有着奠基性的贡献。那么,《周子通书》和《太极图说》里精湛的思想是怎么得来的呢?就是周敦颐先生参禅悟道得来的。
周敦颐先生跟当时众多第一流的大禅师,都有着方外之交。像鹤林寿涯禅师、佛印了元禅师,以及庐山东林寺的东林常总禅师、黄龙禅派的开创者黄龙慧南禅师等等,这些大禅师跟周敦颐,可以说都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在这一点上,周敦颐先生自己从不隐瞒,不像后来的二程、朱子等人,总是有门户之见梗在胸中,不愿承认这个事实。
在后儒所录的《弘益纪闻》中,记载了周敦颐先生曾对学生们说:“吾此妙心,实得启迪于南老,发明于佛印。易道义理,廓达之学,若不得东林开遮拂拭,断不能表里洞然,该贯弘博矣。”他说他之所以悟得圣人之妙心,实际上是从黄龙慧南禅师那里得到启迪,从佛印了元禅师那里通透明达;而对于易学、易理的深入和展开,全靠东林常总禅师的灵活教诲和严格磨炼,最终才完全融会贯通。
周敦颐先生参禅开悟以后,再回头去看从小就熟读的儒家经典,感受就与世人大不相同了!这时候看《大学》、《中庸》、《周易》这些经典,真的就如同禅家所说,句句皆是从自己妙明真心中流出!从这些先秦时代的儒家经典里,周敦颐先生发现了与佛教、尤其是与禅宗精神非常合拍的内容。这是北宋以前的儒家们一直忽视、乃至断绝了的体会,致使儒家学问中最精华的心性之学,从战国秦火之后,一直湮没了一千多年。
从周敦颐先生开始提倡,到他的学生二程兄弟,这才把儒家的心性之学接续起来。到了南宋朱熹的出现,他以直承二程子之学自称。他对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就是把儒家的重要经典进行了注释,尤其是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成为后世中国人的必读之书。
在二程兄弟的提倡下,《大学》被称为儒家的“入德之门”,而《中庸》的地位更高,被后人尊为“孔门心法”。那么,《中庸》到底讲的是什么内容呢?这部经典一开篇就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大家想一想,这是在谈什么问题?是不是以前“批林批孔”时代说的,中庸是滑头主义?是骑墙派、两边倒,左也不得罪,右也不得罪?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嘛!那时候最可悲的,就是谁也不去读《中庸》原文,就人云亦云地胡闹一通,把几千年前的老祖宗拉出来抹黑,想一想都觉得无耻、荒唐!
《中庸》讲究“致中和”。那么,什么叫做“中”呢?“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就是指我们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各种念头还没有生起的时候,我们的精神所处的一种清清明明、了了觉知的状态!“喜怒哀乐之未发”时,我们人人具备的这个东西,这个一念不生的状态,就称之为“中”啊!大家看一看,这跟禅宗的心地法门有本质的区别吗?这完全是在心法上、心地上,去体会我们的本来面目啊!
那么,什么又叫做“和”呢?“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你看,并不是我们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永远都不发,永远都压抑在那里、硬憋在肚子里。我们该哭还是要哭,该笑还是要笑,该想问题还是要想问题。作为一个人,不可能成天什么事都不管,然后双腿一盘,眼观鼻,鼻观心。柴米油盐我们得管,父母子女我们得管,社会责任我们得尽到。所以,应该表现的时候,我们就要表现出活活泼泼、蓬蓬勃勃的生命状态来。但是,要“发而皆中节”,要恰到好处,不能表演过头了。“中节”是什么意思?就是正中这个关节,就像一根竹子,我们要把它砍开,最好的办法就是集中力量,针对它的竹节处下手。我的喜怒哀乐正好发出来,发得刚刚好,恰到好处,那么,我们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就会变成一种力量,一种和谐的力量。
我们的小孩子不懂事、不听话,你怎么和风细雨地跟他讲道理,他都不听,就是要调皮,这就不和谐了。这时候,也许你拿出家长的威风来,两眼一瞪,鸡毛掸子一扬,嘿,他就听话了,就和谐了。你这个威风就发得恰到好处,就是“和”。过去禅宗老和尚,动不动就棒喝,也是同样的道理。当然,脾气不能发过头了,如果把孩子吓得白天吃不下饭,晚上睡不着觉,你倒是威风了,但孩子吓出心理障碍来了,就更不和谐。这就叫“发而不中节”。
宋代的儒家就是通过参禅发现,原来在我们孔圣人的教法里面,也有关于心法的内容。所以,儒家不光是讲社会稳定的那一套,不光是叫你要好好遵守社会规范、遵守社会道德,让仁义礼智信变成一种教条,不是这样的。儒家那一套入世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其核心和基础,仍然是心地法门上的性命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