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弟子规》(7)

包晓光 转载自 http://blog.tianya.cn | 2013-01-27 15:40 | 收藏 | 投票
 
  
  和尚无儿孝子多
  
  在我们佛教里也是非常讲孝道的啊!当然,在佛教刚刚传入中国的时候,很多人不理解,尤其是一些儒士,没有学通,并不了解佛家,然后就批判佛教,说佛教是让人“不忠不孝”。在他们看来,剃头出家了,就不再孝养父母了。以前慧远大师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沙门不敬王者论》,好像一出家当和尚,王法就管不了他了,他也不再是国君的臣民了。所以,当时一部分儒士就拼命攻击佛教。
    
  其实,这些人根本没有真正了解佛教。当你真正了解佛教以后,才知道佛教所提倡的,才是真正的大忠大孝!一个人对国家再忠诚、对父母再孝敬,都无法与出家修行、成就佛果的大忠大孝相提并论!
    
  我们看释迦牟尼出家以后,经过苦行修道,最后在菩提树下悟道,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但是,他悟道成佛以后,并没有说自己从此就逍遥自在了,从此就不管众生了。释迦牟尼成佛以后,反而回头度化了自己的母亲,度化了自己的父亲,度化了自己的亲人,乃至于度化了与自己有缘的所有的人。他让众生找到了一条生命的解脱大道,让大家都能够得到永恒的幸福,这哪里是我们普通人的那一点点孝心比得了的呢?
  
  我们现在说一个人孝顺,无非就是每个月能定时给家里寄点钱,定期回去看看,让父母吃好一点、穿好一点、玩好一点,好像这就叫孝顺了。其实,孝敬之道,是可大可小、可浅可深的,所以《孝经》里才讲:“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真正的至大之孝,是要在了解生命的本质以后,在生命的解脱上面,让自己的亲人获得离苦得乐的永恒幸福。从这一点上来看,过去的得道高僧、祖师大德,无一不是至孝之人。过去有句俗语,叫做“和尚无儿孝子多”,为什么这样讲啊?父慈才能子孝嘛!真正的慈悲心,就是孝心的另一种表现啊!佛教讲“天下男子是我父,天下女子是我母”,没有这种视天下人为父母的大孝心,你凭什么说普度众生啊?
   
  在佛教里,近代最了不起的大禅师虚云老和尚,他一生下来,母亲就去世了,父亲也一直反对他出家。但是,虚云和尚出家以后,为了度化自己的父母,为了报答父母的生育教养之恩,曾经三步一拜,用了数年时间,完成了对佛教名山五台山的朝拜。最后,他在禅定之中,感应到母亲已经得度,已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才算完成了他生而为人的这番孝心,然后,他老人家就义无返顾地去完成普度众生的更伟大的孝心了。
   
  所以,一个真正的出家修行人,如果没有这种大孝心,如果只是想逃避家庭责任、逃避社会责任,只想一个人躲起图清闲、享清福,那是不可能有大成就的。必须要有大孝心、大承担、大智大勇大无畏的精神,才堪称真正的出家修行人。
    
  大家发现一个现象没有?现在站出来弘扬《弟子规》、推动国学经典教育、提倡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最有力的人物,往往都是佛家的高僧大德、大居士大善知识们。甚至于在藏地,以弘传藏传佛教为主的色达五明佛学院,著名的索达吉堪布也在学院里讲授《弟子规》。这是为什么?这个现象很值得我们认真思索啊!因为所有这些高僧大德们,他们深深地知道,人最初这一念孝心,是可以感通天地的。你出家修行是为了自度度人,如果你没有这一念孝心,不仅不能度人,连自度也成问题了!
    
  所以,孝道不仅在中国本土的文化里是放在第一位的,佛教进入中国以后,在历代的高僧大德们看来,孝道也是要放在第一位。人生的原点就是孝,不孝,连做人都不行,其他的一切就更是免谈了。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