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阴看陕南文化积淀特点(三)

潘世东 原创 | 2013-01-27 16:03 | 收藏 | 投票

 从汉阴看陕南文化积淀特点(三)

 

李家成

 

宗教文化神秘奇特
历史上儒道佛三教竟相在汉阴传播,全县大的庙宇有三十七座,小庙多如牛毛。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儒道佛三教在汉阴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依存,形成了融合共生的局面。往往一些大的寺庙里,既供奉道教创始人李耳的塑像,还供奉佛教禅宗始祖菩提达摩和如来、观音、关帝、四大天王、十八罗汉的塑像,充分反映了三教融合共生的特点。佛道两教的互相渗透,又与当地的民风习俗融合在一起,给汉阴民风民俗注入了一种新的文化氛围,以至家家设神龛,供奉“天地君亲师位”。相形之下,道教在汉阴的势力范围较大,以淡泊、宁静、虚无、养身、成神、成仙为教义,在民间有广泛影响,以至擂鼓台、铁瓦殿两座道观至今香火甚旺。说到庙宇,不能不提到汉阴庙会。论其规模和特色,首推城区“三月三”庙会,其次是昔日的铁瓦殿六月二十三朝山庙会和黑龙洞的九月十八日传统庙会。“三月三”庙会,每届15天,久负盛名,展示的是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庙会期间,隆重的是寺庙祭祀和善男信女烧拜香活动,祖师殿、水云寺分别举行的大型祭祀活动长达七八天,三步一叩首烧香的人连绵几里路,锣鼓喧天,唢呐阵阵,三铳齐鸣,热闹非凡,是少有的景观。庙会除了祭祀和农副产品交易,主要是群众性的文化娱乐和休闲活动。请戏班唱大戏是必不可缺的,白天在会场上看戏的是人山人海,晚上城隍庙戏园子里是场场爆满。小场子戏、八岔戏、皮影戏、龙灯、狮子、社火(芯子)、高跷队的演出独特,富有不同的地方文化特色和风情。杂技、杂耍、斗牛、斗鸡、斗蟋蟀更吸引了不少人。传说中的蚕花姑娘也在会场中出现,她们打扮得花枝招展,手里打着当地产的纸伞,怀里揣着蚕种,在会场内外送种传情,小伙子们嬉戏追逐,是会场内外的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组织的游行演出、提灯会、放河灯活动,又成了汉阴的一大看点。汉阴百里月河川道的人,南北二山的人,历来有逛“三月三”会的习惯,昔日行动不便的老人、抱有奶娃的妇女,也要坐着滑杆或独轮车来赶会。城里和城郊附近的大部分人家,“三月三”会期间几乎天天宾客不断,晚上都有留宿的亲戚或出嫁的老少姑娘,家里像过喜事一样的热闹。一般年份,清明节都在“三月三”会期间,在外地的汉阴籍人士,多乐意在这个时候回到家乡。左邻右县的人,也蜂踊而至赶来汉阴逛“三月三”会。大量游客的纷至沓来,使汉阴城的餐馆、小吃摊、茶馆、旅店及经营儿童玩具、手工艺品、服装、鞋帽、副食、日用品的商店、摊点生意十分火爆。
人文荟萃人才辈出
汉阴山雄水奇,钟灵毓秀,历来文化氛围浓厚,曾招来不少文人雅士游历赞美,唐代大诗人孟浩然所作的《登安阳城楼》,清嘉庆二十年兴安知府叶世倬写的《乙亥上元日过汉阴》,就脍炙人口,前者写下了古安阳城的人文景观,后者描绘了汉阴元宵节龙灯社火的热闹情景。在这样文化积淀很深的地方,自然文人辈出,如明代户部员外郎温训,清嘉庆年间先后任山西壶关、四川乐山知县又著有《衣江官迹录》和数百首诗文的茹金,清道光年间先后任广东盐运使、甘肃布政使、陕甘代理总督的温子巽,清道光至光绪初年任皇帝身边承德郎的李训典,清光绪年间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云南永昌知府的汤子坤,清光绪年间任户部主事、云南知府并著有《滇城日记》、《京华从政录》、《题媳讥氏》、《读书乐熟诗文》等的谢化南,晚清至民初年间先后任广东大姚知县、两广盐收秘书长、上海《谈盐丛报》主编、西安《旭报》主编的张翼廷,民初任陕西督军陈伯生和陕西省首任省长张凤翙录事(秘书)的李孝芳,皆系汉阴人。20世纪初,汉阴的优秀人才更是层出不穷。最为骄傲的是,清代晚期出生于汉阴城的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三兄弟,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同是北京大学的著名教授和学者,蜚声国内外的文化大师,分别在庄子及文献研究、诗词研究、书法艺术、语言文字学研究等方面有突出建树。中华文化史上“一门三杰”的奇观,引起了北京、上海及海外一大批学者的兴趣。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实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只有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不断创造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全文完)
 (
作者住址:汉阴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

 

个人简介
潘世东,二级教授、十堰市政协副主席、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十堰市委主委、汉江师范学院校领导、《汉江师范学院学报》主编、汉江师范学院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湖北省跨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湖北…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