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弟子规》(8)

包晓光 转载自 http://blog.tianya.cn | 2013-01-27 16:32 | 收藏 | 投票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首孝弟”,我们首先讲了孝,下面就来谈“弟”。这个“弟”是通假字,应该是“悌”,指的是兄弟友爱。当然,现在的中国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好像兄弟姐妹的感觉,比起以前要淡很多了。好在儒家的思想,最重要的方法是由近及远、由亲到疏、由点到面,所以,兄弟友爱的感情,也是可以推而广之,“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就变成朋友相处之道了。
 
我们看《弟子规》里讲:“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当我们把这些经典名言,真正放在嘴里慢慢咀嚼、放在心上慢慢体会的时候,你自然而然对身边的其他人,也就会团结友爱、和睦共处了。其实,孝道作为原点,就是这么推广开来,演化为兄弟之道、朋友之道的。我们在座的小朋友,如果你真懂了“兄弟睦,孝在中”,那么你对周围的同学、对一起玩的小朋友们,你自然就团结友爱了,你就不会动不动跟小朋友比拳头、踢飞腿、当小霸王了。
 
这个兄弟之道,放到修行人中,那就是与道友的相处之道。道友之间怎么相处?仍然不出“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这些教导。
 
过去有这样一个禅宗公案。有一位叫道林琳的禅师,跟他的一位道友结伴到法云圆通禅师那里去参访。老和尚听说今天有新到的禅人来参访,心情很好,就说好啊,晚饭后我们为了这两个新到的禅人来普茶,大家一起来喝茶论道。在过去的丛林里,普茶可不是像平常喝茶那样子,好像几个朋友随随便便就吃茶聊天。过去丛林里普茶那是有一套完整的仪式,非常庄重,在普茶的过程中大家还要谈禅论道。圆通老和尚让自己的侍者去通知这两个新到的禅人,请他们晚上来普茶。这个侍者到了新到挂单的寮房,道林琳却正好出去了。那位同伴见侍者等太久了,就跟他说,你回去吧,等琳师兄回来之后,我把话转达给他,保证准时来参加普茶就是了。
 
但是,道林琳禅师回来以后,这个同伴却忘记传话给他了。到了斋后普茶的时间,钟鼓齐鸣,老和尚见大众都到了,就问,新来参学的人都到齐了吗?当然道林琳没有来,他不知道嘛。老和尚就催人去叫,而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你刚刚到来的新人,怎么这么傲慢无礼!好好请你来喝茶,你怎么能迟到?
 
道林琳急匆匆赶到后,老和尚很严厉地问,今天请你们这些新到的普茶,是丛林的礼数,你怎么能迟到呢?道林琳一听,坏了,一定是侍者忘通知我了。如果侍者没有通知,违背老和尚的指示,那他就会受到责罚了。法云圆通老和尚是有名的铁面禅师,平时责罚人非常严厉,犯在他手上可一点都不好玩!道林琳灵机一动,说,啊呀!对不起啊!老和尚,刚才我听到钟鼓,正要过来,肚子突然痛得要命,憋不住去上厕所了,抱歉啊!但是,老和尚的眼睛好厉害!听他一说,就知道是在撒谎,马上就反驳他:哼!我的钟鼓又不是巴豆,一敲你就肚子痛?你的肚子早不坏、晚不坏,我敲钟普茶你肚子就坏了?少来这一套!按丛林规矩,藐视法规者,必须迁单,也就是罚出寺院,不准再踏入一步!一个曾经被寺庙迁单的僧人,那是很大的人生污点,以后到其他地方去,都很难抬起头来了。
 
这时候,老和尚的侍者一下子站出来,大声说:对不起啊!老和尚,是我当时去通知的时候,他不在屋里,我想过一会儿再去通知他,结果事一多就忘了,没有通知到他。这个是我的错,要罚就罚我吧,实在不关他的事。
 
这时,道林琳的那位同行也马上站起来了,他也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说:老和尚啊,这事不能怪侍者!他过来时,我在场,他通知了我,而我已经承诺转告琳师兄,是我忘了转告。他们都没有错,都是我的错,我愿意认罚被迁单!
 
法云圆通老和尚一看,咦,这一群年轻的禅者不错啊,都能够勇于承担,为了其他道友能够在这里学道参禅,宁愿自己受重罚。老和尚最后感叹说,参禅学道,正当如是啊!今天谁都不受罚,大家都坐下喝茶吧!
 
我们看这一个丛林公案,跟《弟子规》里面讲的“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也是很合拍的。儒家所讲的“五伦”,包括夫妇、父子、兄弟、朋友、君臣这五个方面。这些人间的伦理感情,的确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即使是在寺庙里,寺庙也是一个特殊的小社会啊!现实的情况,仍然应该是上下有分、长幼有序、相互有礼,才能够僧团合和、相尚以道。所以,即使是出家人,仍然要重视这一套出家人的伦理。
 
我们看现在的社会现实,跟过去是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比如现在大多数都是三口之家,往往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了,好像《弟子规》里这一条就光有“孝”而没有“弟”了,好像“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这几句已经没有市场了。其实不是,因为这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一个原则,这个原则的核心要义,就是“仁者爱人”这一儒家理想。现实情况的确会发生一些变化,但是,仁爱这一根本的原则,是永远不能变的。
 
有一个朋友前一阵跟我喝茶聊天,他是一个法官,在民事法庭里面执法了十多年。他跟我聊着聊着,就非常感慨的说,他在法庭里执法了十多年,判的家庭纠纷案子特别多,但是,没有一例佛教徒到法庭里面来打家庭财产纠纷的官司。十多年了,硬是没有一例啊!为什么如此?就是因为在佛教里面,最讲究的就是慈悲为怀、以和为贵、无我利他。在寺庙里面,为什么最尊贵的称谓是“和尚”啊?那就是因为崇尚和气、推崇和气嘛!因为有了这一团和气,天下就太平了,人与人之间自自然然就和睦了。
 
儒家讲“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兄弟之情就是要以和为贵。“首孝弟”的精神,放在家庭成员和社会成员之间,就体现在这个“和”字上面。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