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弟子规》(10)

包晓光 转载自 http://blog.tianya.cn | 2013-01-29 10:24 | 收藏 | 投票
 
  
心地法门的用功处
 
过两天,我们六祖寺就要开一个禅修班,要学内观禅。内观禅要观什么?离不开观察自己的念头嘛!首先你得知道,你得看得见自己的念头。不要说我的善念出来了,我视而不见;我的恶念出来了,我也熟视无睹,那你就谈不上修行了,你只是一个被各种善恶习气牵着鼻子走的庸人。这样的话,你磕再多的头也没用,烧再多的香也没用,因为你还没有进入真修行的状态。
 
真修行的状态,就是在念头上做功夫。首先,我们要看得见。禅宗讲“不怕念起,就怕觉迟”,起念头是正常的,就怕念头起来了以后,自己不能觉察,或者觉察得太晚、太迟,就会有麻烦。如果不知不觉之中,你让这个念头现行,已经变成行动了,那你的觉照能力就太成问题了。
 
儒家讲“君子其慎独”,我们从这个“次谨信”里面,就可以将它落实到念头功夫上。大家不要小看它啊!这可是禅宗“心地法门”中的实修窍诀啊!
 
这次对《弟子规》的讲授,由于时间关系,也不可能逐字逐句展开来讲。另外,《弟子规》的文字本身非常清晰明了、简单易懂,都是告诉我们日常该怎么做,也没有那么多高深玄奥的东西。既然我们是从“禅说弟子规”的角度去领会,那就要把我们在禅上的感觉、在心性上的觉悟,投入到这个经典中去。最重要的,是万事万法都离不开这个心,离不开这个念头。我们之所以要按照《弟子规》的要求去做,是因为我们的心,本身就有这样的要求。
 
那么,我们的心到底有什么样的要求呢?就是要求管理好自己的念头。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都天然具备的要求啊!因为念头管理得好,我们就自在、光明、快乐;念头管理得不好,我们就烦恼、阴暗、痛苦。离苦得乐,这是每一个芸芸众生的天性,只是绝大多数人,往往都不知道怎样才能离苦得乐,然后像没头苍蝇一样到处瞎撞,结果却适得其反。只有当我们把自己的各种念头都看清楚了,把自己各种念头都管理好了,念头功夫做到家了,自然而然,我们才能够“降伏其心”,才能够品尝到人生的真快乐、真幸福。
 
我们在心念上管理得好了,言行举止上自然也就好了。从心理学上说,人之所以痛苦,往往是由于精神与行为的分裂、撕扯。有些事,心里明知道不对,但行为上就是忍不住要去做。做了之后呢?就心慌、自责、后悔,乃至深更半夜都睡不着觉。有些事,自己觉得义不容辞,应该去做,但临时一念懦弱、一念退缩,结果呢?落下了严重的后果,于是追悔莫及,也会引起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内疚自责。如果我们在心念上管理得好,从一念初起时,就能认识清楚这一念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那么,我们就能及时警惕,择善而从之。这样的话,我们从内到外,精神与行为能够合一,就没有人格上的分裂撕扯了。所以,从“禅说弟子规”的角度来看,次谨信中的“谨”,就要落实念头功夫上,落实我们对心念的管理上来
 
当然,这个念头功夫也有深有浅。说到浅一点的地方,这能够让我们及时了解自己的心行,平时能够抑恶扬善,能够培植心中的一点正气。如果念头功夫一直深入下去的话,达到很高的程度,那就能够让我们顿悟自性,明见诸法实相,能够开悟得大成就。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