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里的生态智慧

许荣民 转载自 中国环境报 | 2013-01-07 09:25 | 收藏 | 投票

中国环境报记者 汤旖


  编者按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运用自然之物,同疾病斗争的丰富经验和发展出来的理论。那么,中医蕴含着怎样的生态智慧?它与自然界有着什么样的渊源?它对人体健康有何益处?


传统医学的自然法则


  人体的养生保健要和自然物候生长相适应。顺应自然四时、阴阳寒暑的变化,根据不同季节来养生保健,才能离病害而强健身体。

 

  植根于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中医医学,很早就建立了学术体系。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黄帝内经》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脏苦欲补泻”等学说,为中药基本理论奠定了基础。


  养生家很早就注意到人的生老病死和自然万物紧密相连,《黄帝内经》把这种思想贯穿到中医理论和治疗的各方面。“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人体的五脏六腑机体组织和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顺应自然四时、阴阳寒暑变化,根据不同季节来养生保健,这样才能远离病害而强健身体。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人体的养生保健也要和自然物候生长相适应。


  五行养生,是中医讲究人与自然界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典型理论。人体与所处的自然界一样,也是一个完整的五行世界。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脏:肝、心、脾、肺、肾;五官:目、舌、口、鼻、耳;五体:筋、血、肉、皮毛、骨……只有各部分相互协调平衡,才能保持人体健康。任何一部分出了问题,机体就会出现不协调、不平衡,人就会生病。


  中医十分讲究人与自然的关系,还体现在中药里的气候、时令、地理等因素,比如说,立秋前后许多药物性质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早一天采摘和晚一天采摘区别很大。同时,中医用药的时令性也很强,同样一种病秋季的用药与初春的用药在原则上就有很大的差别。

来源于自然的中药材


  中医治病疗疾的主要武器——中草药,都是来自于大自然。人也是自然中最有灵气的一份子,治病祛疾需要契合自然法则。


  中医治病疗疾的主要武器——中草药,都是来自于大自然。当我们走进中药店,首先闻到的是淡淡的药香,那也是来自大自然的气息。山川物候、草木虫鱼无不沐浴吸收天地日月精华,而人也是自然中最有灵气的一份子,因此,治病祛疾需要契合自然法则。

 

  任何一个民族的医学,对于植物药性的把握,都没有中医这么细致。现代自然疗法医师在使用植物药治病时,也不断发展。不仅依据该植物在传统医学中的传统药性,还要掌握其现代药理学作用及其作用机理,使得这一疗法更加科学化、现代化。如今,许多医师所使用的已不是未加工的植物原生药材,而是使用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有效成分。


  中草药种类繁多,应如何分类?不同著作对于分类的规则不太相同。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最早的中草药著作,它把中草药按照毒性强弱、用药目的不同分为上、中、下3品,详细介绍了360余种草药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其中,上品草药可以常服,强身延年;中品草药可以短期服用,补养祛疾;下品草药则药性强烈,非为顽症恶疾不可轻易服用。


  《本草纲目》对中药材的分类方法有重大发展,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把以前本草的分类方法略加修改,将药物分为水、火、土、石、草、谷、菜、果、木、器、虫、鳞、介、禽、兽、人等16部,同时又把各部的药物按照其生态及性质分为60类。


  目前已经发现的中药材有8000余种,常用中药材约为500种,其中植物药占400种,动物药和矿物药种类相对较少。


  植物类药材中,除了少数是全草入药外,大多数均用植物的一部分。例如:人参用根、麻黄用茎、桑叶用叶、菊花用花、五味子用果实、车前子用种子等。


  动物类药材:除某些虫类药材外,动物类中药材多数只用其中一部分。如羚羊、犀牛只是用角,穿山甲用其甲片,虎用其骨等。有些动物的生理病理产物,如牛黄、麝香、珍珠等亦供药用。


  矿物类药材:以天然矿物为主,如硫磺、磁石、硇砂等。化石类如龙骨、石燕,其他如树脂类的琥珀等,亦可作药用。


  动、植、矿物加工的药品:如熬炼驴皮、鹿角得到的阿胶和鹿角胶等。


  中药材的采收通常在有效成分含量最高时,才能得到优质的药材。除了某些药材有特殊要求外,植物的地下部分(根、根茎、根皮)应在该植物的地上部分最不发达时采收;全草、茎枝及叶类多在茎叶茂盛季节采收;果实和种子类药在完全成熟时采收;虫类药物,如地龙、蝎子等应在夏秋季捕捉。

许荣民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本人是北京西尔环境教育的培训师,山西省科协“百名科普专家‘进校园科普专家。退休后,继续坚持宣传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传播正能量。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