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梯田(散文)

彭晓旭 原创 | 2013-10-10 14:45 | 收藏 | 投票

                        家乡的梯田(散文)

      家乡是山区,没多少平地,所以每块田,每片土都是在山沟里,而且大都是顺着山、顺着沟开垦的。田、土面积都不大,一块块往上看,象梯子,通上山顶,通上白云深处。

      小时候生活在这里,对梯田没有多少感觉,梯田就是长稻谷、弄饭吃的地方。但大家对梯田又十分看重,一是因为山区田少,在农业技术欠缺的时候,这点田是吃不饱饭的,大多时候还要靠土里的红薯来填饱肚子。另外方面是因为山区缺水,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成为梯田的,第三是开垦一片梯田要费大量的劳力、资金。

      现在已经没有人开垦梯田了,因为不要说开垦,就是种植,都是不划算的事。但有个人,对我印象深刻,他就是我知道的最后一个开垦梯田的人,我的堂叔秀月。

     秀月家人口多,大大小小9个,这在当时,靠在土里刨食的情况下,全家是根本吃不饱的,所以他在外面烧过木炭、打过短工。到1981年、1982年的时候,他开始开荒变田、变土。我印象最深的是开在山顶的一丘田。那丘田有两亩左右,当时是一个略显平坦的山头。那个时候,他的想法很朴素,就是尽量多打点粮食,不让家人饿肚子。

      那丘田从开始到产粮食,花了他将近2年,再到他从高处把水引进田里并达到量产的时候,就已经是好几年以后的事情了。当然,最让他费工夫的是这个山头土质比较松软,在最近十多年,这个山头开始垮塌,先是一点点,后是大面积。怎么办?如果不修理,几年后这上面的田就没有了,如果修理,从下面往上面十多米,在纯有手工的情况下难度有多大?当时,大多的人不赞成修,用这个时间去打工划算得多。但秀月不这么认为,山里田本来就少,现在这丘田可以打三十担谷子,一年算,可能划不来,要是十年、百年呢?

     秀月按照自己的意愿开始了修理,他从下面开始垒石头,一层层、一级级,手磨破了,头发花白了,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座一级连一级的石头墙,是石墙上沉甸甸的稻穗。

    据说秀月的事迹被一个市报记者知道了,在市报上登了消息,而那面石墙却融入到了梯田当中,成为了当地的风景。

彭晓旭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68年出生,生活于株洲,工作于湖南株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电力自动化中心.爱好广泛,主要有写作、集邮和股票.已发表小小说、散文、新闻100多篇.现在崇向投资,希望寻找一种稳定的模式,可以轻松获利.
每日关注 更多
彭晓旭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