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大道理:斯坦福监狱实验

于士超 原创 | 2013-10-27 14:44 | 收藏 | 投票

小故事大道理:斯坦福监狱实验

  1971年,菲利普·津巴多把心理学系大楼的地下室改装成监狱,花15美元一天请来了一批学生参与实验,一组扮作狱警,一组扮作犯人。为了实验更真实地模拟现实,担任“囚犯”的学生身份以数字代替,每个人都穿上犯人的衣服,戴上脚镣和手铐;而担任“看守”角色的学生则是穿着警服,戴上黑色的墨镜以增加权威感,在囚犯进牢时,按照监狱的正式程序对犯人进行裸体的搜身,他们拥有一切真实狱警所拥有的权力。而自愿参加实验的学生们则被告知实验过程中,他们所拥有的部分人权可能被侵犯。

  实验开始的相遇是尴尬,毕竟对于看守和囚犯双方而言,都需要时间进入角色。经过思考和商量,学生囚犯开始挑战权威:撕掉缝制于衣服身上的编号,把自己锁在牢房内不理会看守的命令,并取笑看守。而没有任何角色经验的看守们,一下子变得不知所措。这时候,作为监狱长和实验负责人的津巴多则告知看守们要自行解决问题。于是看守们采取措施对囚犯进行“镇压”:脱光囚犯的衣服、把囚犯进行数个小时的禁闭、没收枕头和被褥、取消囚犯的进餐、强迫囚犯用手清洗马桶、进行俯卧撑或者一些没有任何意义的活动而羞辱囚犯、剥夺囚犯的睡眠、半夜把囚犯拉出来清点人数和进行各种屈辱性的活动。他们还采用了心理上的分化策略:服从管理的好囚犯会被提供特权,更好的牢房和伙食。随着实验进行,看守们采用的惩戒措施日益加重,以至于实验人员不得不对他们进行提醒。

  在实验进行到36个小时的时候,一名囚犯因受到极度精神压力而出现哭泣、咒骂等各种各样的歇斯底里症状而退出了实验。实验仅仅进行了不到两天的时间,“正常的、心理健康”的一个好人已经被一群“正常的、心理健康的”好人折磨得濒临崩溃。当8612向津巴多当面提出要求的时候,津巴多也已经完全进入了监狱长的角色,他考虑的已经不是8612的精神状态,而是如果8612退出,会引起更多人退出,实验就无法进行下去了。于是津巴多拒绝8612他退出,让他必须重新回到实验当中。当8612回到监狱中,其他的囚犯们开始意识到,他们无法退出,实验负责人员不会让他们退出实验。

  藉此,敌对情绪日益升级:看守们还在继续着他们的游戏,想方设法折磨囚犯;囚犯们则继续承受着折磨,以行尸走肉般的顺从回应。在试验开始的时候,“看守和囚犯之间没有任何的差异性;而在试验持续了一周以后,他们之间已经没有任何的相似性了。”魔鬼已经被释放出来了,它狞笑注视着这群曾经“健康的、心理正常”的好人,它让一些“看守们”沉醉于规训与惩罚的快感;它让仇恨在“囚犯”心中播种——这群最初友好善良的试验人员,变成了“铁笼”的制造者。

  最后,还是津巴多的女友Christina说服他结束了这一实验。事后,与试验相关的人一起反省整个过程时,大家都被这样的问题所困惑:一场模拟的试验是如何逐步演化成一个真正的监狱,一个如此严重的疯狂之地?试验结束之后,当“看守”们和“囚犯们”同坐一起讨论时,敌对的情绪让讨论变成了凶恶的对质。当他们在试验过程中接受试验人员的访谈和问卷调查时,他们呈现是怀疑情绪。

 

感悟:菲利普•津巴多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毕业于耶鲁大学,曾执教于耶鲁大学、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在一本著述中津巴多提到一个观点:如果你希望控制、改变人的行为,你给予的强迫越多,效果越明显。可是如果你最终目标是让人真正接受或认同你想他做出的行为,采用诱惑或强迫越少,效果越好。对方越是无压力地做出选择,越会说服自己来认同你。

这个实验或许就验证了津巴多的后一句话——可是如果你最终目标是让人真正接受或认同你想他做出的行为,采用诱惑或强迫越少,效果越好。对方越是无压力地做出选择,越会说服自己来认同你。

更多精彩小故事大道理请点击:小故事大道理

 

 

于士超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格言: 当我们失去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曾经拥有。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每日关注 更多
于士超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