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月和他的那丘田(散文)

彭晓旭 原创 | 2013-10-04 17:29 | 收藏 | 投票

                             秀月和他的那丘田(散文)

       秀月是我的一位堂叔,七十多岁了。他人不高,满脸落腮胡子,脸盘很黑,头发还有点乱。但他很有精神,按他的说法,挑个100多斤的担子不用换肩。

       引起我兴趣的是秀月的事迹上了《邵阳日报》,而且被赋予“当代愚公”的称号,问原因,才知道和秀月的那丘田有关。

       我的家乡在隆回望云山一个叫海湾田的山坳里,四周是山,因此田很少,少到在很多时候大家都吃不饱饭。在1981年的时候,秀月看中了一个山顶,山顶还平,如果变成水田的话,可以打个十几担谷子。按秀月现在的说法,当时在我们那里还有“农业学大寨”的思想,所以没有人反对,随他弄,到分产到户的时候,那丘田也分给了他。

     山顶变成田,一个人去做,在现在来看,是很难想象的,而最难的是,田成了,水从哪里来,于是要从更高的山沟里引水,接着要挖水沟,碰到大石头,还要放炮,危险不说,还要自己掏钱。当时,他没有后退,因为他有个朴素的信念,就是让全家吃饱饭。这样的工作一直干到1991年、1992年,田成了,而且每年可以收到十多担谷子。

      这样的好日子过了几年,山突然出现了跨塌,开始是一点点,然后逐步扩大,如果不修,山上的田就有可能泡汤,如果修,从山下到山上,十多米呢,而且必须用石头,这将是很大的工程。在山上,公路没有,工程设备也没有,除了石头可以用炸药外,什么都要用手。有人说:“算了,还不如到外面打工。”但秀月不愿意,一是造田用了他十多年的心血;二是田里的谷子也越打越多,到前两年,已经可以打三十多担谷子了。

      他还是用当年造田的干劲,天刚亮出工,看不见了才收工,用石头一层层的垒,十年过去了,居然成就了一个他个人的壮举。一层一层的石头,托举住了他那丘两亩左右的田。

       有人说他不值得,但他不这么认为,他说:“粮食是人的生存之本,当缺粮了,你就会发现用什么代价保护粮田都值得。”

      看见他黝黑的脸,我充满敬意。

彭晓旭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68年出生,生活于株洲,工作于湖南株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电力自动化中心.爱好广泛,主要有写作、集邮和股票.已发表小小说、散文、新闻100多篇.现在崇向投资,希望寻找一种稳定的模式,可以轻松获利.
每日关注 更多
彭晓旭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