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离的李XX、豆瓣网与余秋雨

王思彤 原创 | 2013-11-26 09:49 | 收藏 | 投票

       似乎已经好久没有写《南方周末》的阅读笔记了。上上周本来已经把当期的报纸大致翻了翻,确定了几篇自己准备详细阅读的文章,但因各种事务缠身,到了11月21日的新报纸出来时也没有读成,有些愧对《南方周末》了。

     11月21日的这份《南方周末》,有不少比较时髦的话题,比如劳教、郑智、自贸区、单独二胎、华沙气候峰会,等等。但限于时间和关注兴趣,我只选择了三篇进行了精细阅读。一篇是李XX的最后陈述,一篇是豆瓣,还有一篇是余秋雨。

     李XX的事件在我看来几乎可以与薄XX的事件有着相同巨大的社会轰动效应。这不仅因为它们发生的时间大体相近,而且因为他们或他们的家人都是名流,因为他们都在接受法律的审判。薄XX的事件,因为当局采取了公开审理的形式,案情比较明朗,所有看过法庭陈述的人都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无非是当事人认帐不认帐、法庭认可不认可的问题。相比之下,本应非常简单的李XX的案情却多少有些扑朔迷离。从案发到现在,似乎总是没有一个确定的案情,又似乎不断出现新的剧情。假如李XX只是一个普通青年,这个案子恐怕连上点档次的报纸都上不了,流氓案、强奸案在我国并不稀奇的。所以,大家对李XX的父母及其在案发后的种种表现给予了那么“热情”的关注,也是情理之中的。其中有很多人对梦鸽护子的表现表示了强烈的不满,通过各种平台对她进行了讥讽甚至辱骂。对此我是有不同看法的。因为她毕竟是李XX的母亲,李XX犯再大的罪,作为他的生身母亲,只要她有着正常的思维和心智,就不会视而不见、坐视不管,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了解事件真相,并将她的孩子的可能的罪行及相应的刑期减到最小。她只是做了一个母亲应该做的事。

     我经常很为李XX小小年纪的人生旅途感到惋惜。他有着这么好的家庭背景和优厚的生活条件、教育条件,也曾经取得过一些拿得出手的成就,但从他开车打人到“轮奸”民女的表现看,他并不是一个有着良好自控力的人,他还不知道自己的权力边界在哪里,不知道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哪些是可以犯的小错误、哪些是不能犯的大错误。如果排除了他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这个因素,那只能说明他平时太娇生惯养了。试想,对于一个小皇帝、小衙内来说,他们怎么会知道这个世界、这块地方还有什么不允许他们做的事呢?!令人担忧的是,从他在法庭的最后陈述看,他自己好象并没有太多的悔过成份,呈现给我们更多的是他对社会“不公”的抱怨。实际情况是,并不是因为你是李双江的儿子,你就不可以打人,你就不可以参与“轮奸”,而是无论你是谁的儿子,你都不可以打人,不可以参与“轮奸”。你的案情之所以引起社会的巨大关注,不是因为你的案情有多么恶劣,而是因为你是李双江的儿子。他的这种思维决定了他打人之后又出现“轮奸”事件,也决定了“轮奸”之后极有可能再参与其他事件。这是最可怕的预期。但愿他能跳出这样一个怪圈。

     因为我是豆瓣网的注册成员,也曾经活跃过,我发起建立并担任组长的“我们一起写论文”小组,成员已经超过2万,而且需求和讨论持续火热,所以我对与豆瓣网有关的内容有了更多的兴趣。我很高兴地在文章中读到了“对标”这个很有魅力的词,可惜文章只是说它是投资圈的一个专业术语,并解释说找不到对标就是找不到同样模式的公司。可是对标一词并不是指同样模式,而是指对照标杆。找不到对标就是找不到对照的标杆。由此可见豆瓣网的独特之处。经济版的文章通常更关心如何赚钱,所以这篇文章的重点仍然是跟其他网站一样落入俗套的怎么赚钱的问题。这种问题估计只有做网站的和风险投资人才感兴趣,大多数读者可能更关心网站是怎么做成功的,以及这个网站有什么特色?就我个人的体验而言,豆瓣网的小组是一大特色,书评、影评也拥有很多粉丝,当然出于自保的原因,豆瓣网是避谈政治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当年曾经有个与南周有关的小组,聚集了不少持不同政见者,不惮于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于是,一些激烈的言论不断遭到封杀,最后的结局是该小组由公开小组变成私密小组,影响力严重受损。网站的第一要务当然是生存,在政治与生存之间,它只能选择后者。讲政治是第一位的,讲政治就是讲生存,不讲政治就没有了生存空间。所以,满足于品品书、评评电影、听听音乐,豆瓣网似乎就有了些竹林七贤的味道。

     余秋雨先生现在在媒体上亮相的机会大不如前。当年他凭借一部《文化苦旅》走红,又借助央视的青歌赛点评嘉宾的突出表现,被全国人民所熟悉。他在文坛上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迄今为止能象他那样写出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文化散文的作家,仍属凤毛麟角。正如王国伟在他的这篇《我和余秋雨的交往与误解》中所与的那样,在《文化苦旅》之后,他也曾经邀请几位一流的学者试着写写文化大散文,但都没有成功,因为余秋雨在这方面的能力确实不是其他人所具备的。王国伟的名气当然不如余秋雨,但他在文章中所阐述的“误解”却挺耐人寻味。以前我总觉得余秋雨是个不太计较个人经济利益和生活条件的学者,否则他不可能把自己的著作命名为文化“苦”旅。苦者,苦行僧是也。你耐得住这苦,耐得住这份寂寞,才能够有所成就。一个伟大的学者、作家,应该以传播思想为最大快乐的,倘若因稿酬问题而斤斤计较,甚至搞得好朋友都没有了面子和情份,那只能说明余秋雨先生还没有完全脱俗,离“伟大”一词也还是有一段距离的。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