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号政绩难达民心

徐新桥 原创 | 2013-12-18 00:42 | 收藏 | 投票
  
 
喊口号这个文革遗风如今犹存。口号光喊还不够,贴在墙上更招人、悬在路上更显眼,开大会时还要“宣誓”。不过,这种形式主义的陋习就要寿终正寝了。
113,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调研扶贫攻坚,特别强调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总书记要求做实发展生产、基本公共保障、下一代接受教育等三件事情。
何止是扶贫工作!这是对一些地方“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的精准射击,切中时弊,是倡导务实为民、服务到位作风的又一体现,直达民心。
在世界182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的GDP虽然位居第二,但人均GDP却在90位左右。可这是GDP啊,它不是财富,更何况人们实际收入水平差距较大。中国科学院《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表明,按2011年提高后的贫困标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300元人民币/),中国还有1.28亿的贫困人口。
先前常常看到某些干部为贫困家庭送去一壶油一床被的报道,后来产业扶贫、生态移民扶贫之类的报道多起来了。客观上讲,党的温暖通过这一双双手传递到了最困难人们的身心。但是,眼前总在晃动的猩红标语刺耳口号,反而减损了那份实在的温度。更为严重的是,大呼隆式的作秀,造声势造舆论,是说给旁人听的,做给上级看的,立足于对上,就不一定对着下,肯定就是形式主义,往往不切实际,自然也难以精准到位。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贫困是不幸的。每一个贫困家庭,各有贫困的原因,应该各有不同的出路和办法。因病致贫就要帮助治病,因学致贫就要帮助解决学费,因失业下岗致贫就要帮助创业就业,有些身心健康问题导致的贫困,可能需要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救济和心理咨询服务,像总书记说的那样“把现实问题一件件解决”。而且还不能就事论事,还要“探索可复制的经验”。
怎样才算精准呢?我认为至少需要精准到小家庭、精准到大系统。比如,高高的山上有一户人家,政府帮助修路架线通水通电着实不合算,那么,搞“生态搬迁移民”式的扶贫,把这一家子弄到镇上,就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吗?不种地、不砍树,还在门口卖红薯,农民变市民,似乎已脱贫。殊不知,祖祖辈辈擅长种地、养猪的他们,现在成为新岗位的低能儿了,失地失业,离开千百年来生活习惯的环境,令人无所适从。如果算大账呢,有这样一个数字:1014日,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中国经济十月谈报告会上,以《改革谈:大国经济该从哪里升级?》为主题发表的演讲指出,一个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需要公共开支13万元。
我设想能否走出这样一条“双精准”扶贫路径:政府帮助高山人家垒砌好梯田,避免水土流失,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和照明设施,建设带保温的猪圈沼气池,避免砍柴,完善民居内外设施,培训旅游接待服务,让这户人家在原居地唱山歌、跳民族舞、纳绣花鞋、接待驴友居住,是否就此真正脱贫且不增添“拉美陷阱”式的城市贫困?
个人简介
博士。长江讲坛、荆楚讲坛演讲嘉宾。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