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大师与方山易

包晓光 转载自 http://blog.tianya.cn | 2013-04-10 12:06 | 收藏 | 投票

 

    华严大师与方山易

 

就我所知,真正把《易经》明确地跟佛教理论相融的第一人,是唐代的华严宗大师李通玄,人称李长者。因为他后半生隐居著《新华严经论》时,每天只吃十颗红枣和柏叶饼一枚,后世又称为枣柏大士

李长者在著《新华严经论》之前,既是一位佛学大家,又是易学大家。他所著的《新华严经论》,是把《易经》的精神纳入了华严境界,对中华文化与印度佛教的融会贯通,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李长者是武则天时代的人,跟咱们六祖大师几乎算得上是同时代的人,只不过各有各的因缘,各自弘扬不同的宗派。六祖大师使中国禅宗得到了空前的发扬,垫定了此后中国佛教的大局面。而李长者呢,他在华严宗里的地位崇高,同时又是易学大师,对唐宋以后中国文化走上儒、释、道三教融通的路线,具有开创性的贡献。大家要知道,唐末五代到两宋,禅宗祖师们大多数都精通华严,以华严境界说禅,可以说是一时之禅风。比如宋代的无尽居士张商英,对李长者所著的《新华严经论》就有非常深入的研究,他曾经跟圆悟克勤大师对话数日,剧谈华严旨要,是为宋代禅门广为流传的佳话。张商英大悟之后,成为一代白衣禅门领袖,对士大夫参禅以及后世中国佛教,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李长者著《华严经》是在山西寿阳的方山。大家要知道,整个大唐文化的发源地就在山西。李通玄本来是李唐王室的后裔,后来携新译成的八十卷《华严经》,来到山西方山,隐居在一个废弃的土龛里,潜心著此华严大论,一直到九十六岁去世。史传曾有猛虎为他驮经、天人侍奉饮食等异事。李长者把中华易学的精神纳入华严境界,同时也创立了一个易学流派,叫做方山易。方山易后来又被称为华严易或者佛家易学

如果在座有对《易经》深入研究过的人,可能会发现一个现象,在历代庞杂的易学流派和汗牛充栋的易学名著中,方山易可以说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有人也许听到过有这么一个名字,好像也有过这么一个流派,但是却一直没有看到确切的资料。不管是《四库全书》也好,还是《古今图书集成》也好,总之,在这些非常权威的文化典藏里,找不到有关方山易的详细资料。为什么呢?因为方山易的传承,一直是在佛教徒之中秘密进行,传承人里有出家人也有在家人,既有宰相王侯,也有普通老百姓,包括鞋匠、篾匠、铁匠一类底层人物。

方山易不像一般的易学流派,要么是在义理上建立系统,要么是在象数、预测术上面兜圈子。方山易的学人,是在直捣一己之心源后,马上起大机大用,建立一己阳明正知,入世度生拯济,圆满圣贤功行。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