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药者,采将来

包晓光 转载自 http://blog.tianya.cn | 2013-04-12 20:13 | 收藏 | 投票

 

是药者,采将来 

我跟咱们《禅文化》的周主编一路过来,一路都在聊,聊我们这个班的学修目标。周主编说六祖寺之所以搞这个班,而且学制是两年,就是希望大家在这两年时间中,真正立心有恒、善始善终,然后,成为以后弘扬佛法的骨干人才。

昨天晚上的开学仪式,大愿大和尚也把咱们这个班的课程,给大家做了一个全面介绍,让大家对这两年的学修有一个总体认识。两年时间,很多人可能觉得,哎呀,反正是隔两、三个月才集中学习一次,我姑且听一听,如果是觉得可以,下次就继续来听,如果觉得一般般,没什么感觉,下次就不必来了。说实话,一教一学是双方共同完成的事情,所谓教学相长,一方面是老师引导学员确立正知正见;另一方面,学员的精进努力也会促进老师的学问修养、教学水平。如果大家都发心纯正、态度真诚、善始善终,就会是双赢的大好事;如果是立心无恒、见风使舵,就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成就。这也是《易经》恒卦的精神之所在。

我们接着往下讲。刚才从华严宗讲到方山易,其实,禅宗与易道的渊源也非常深。我曾经说过,禅宗看起来好像是门风高峻、难以凑泊,但实际上,禅宗恰恰是最没有门户之见的,是真正的拿来主义。过去的大手笔宗师,不仅本门宗风要树立,而且佛法三藏十二部的任何内容,也都是拿来就用、用过就放下,无丝毫滞碍。不仅佛法要拿来用,儒家孔孟的、道家老庄的,也是信手拈来,为我所用。到了现代社会,我们学禅之人更是要打破门户之见,不仅东方的文化传统要继承和发扬,西方文明中的一切成就,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也要拿来,要有“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智慧和胸怀。

过去禅宗祖师们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天地间有什么不能入此心中呢?又有什么不能为此心所用呢?可以这样说,凡是人类文明中的一切成果,无一不可以拿来作为禅宗的武器。

《五灯会元》里有一个公案讲,有一次,文殊菩萨让善财童子去采药,也不告诉他具体采哪一味药,只说:“是药者,采将来。”善财童子出门采药,但是他遍观山河大地,发现一切花草树木、泉石沙土、飞禽走兽,无不是药,都有不同的药用价值啊!他这下子不知道该采什么了,就回来问文殊菩萨,哎呀,菩萨啊,世界上没有不是药的东西啊,我采什么好呢?但是,文殊菩萨还是没有多余的话,又重复了一遍:“是药者,采将来。”于是善财童子随手拔了一茎草递过去。文殊拈着这一茎草,向眷属大众们开示道:“此药亦能杀人,亦能活人!”

这就是禅宗的精神和气魄啊!大家想一想,《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这么好用的一味无上妙药,禅宗祖师们能不好好运用它吗?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