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禅系中的“易味”
那么,禅宗祖师们是怎样运用《易经》来启迪禅修的呢?六祖大师的小弟子,石头希迁禅师就深通此道。石头希迁在六祖大师圆寂后,转又依止师兄青原行思参禅,最后彻悟,对后来的禅宗局面,可以说影响极大。禅宗后来形成的五家宗派,仅石头一系下面,就开出了曹洞、云门、法眼三家。石头祖师平生的禅法,留下的唯一文字资料,就是其禅法心要《参同契》,这是禅宗祖师第一次公开将“易理”纳入到禅法的修行中来。
《参同契》这篇禅法心要,其名字本身就充满了“易味”。大凡学过《易经》的人都知道,在汉代有一位易学大师叫魏伯阳,在道家中称之为“火龙真人”,他写过一部书叫《周易参同契》,此书被誉为“万古丹经王”,算得上是道家丹法理论的鼻祖。我看到现在市面上,有一本南怀瑾先生讲的《我说<参同契>》,他不是讲石头祖师的禅法,而是讲魏伯阳的这一部《参同契》。南怀瑾先生的讲法,也是把禅纳入进去,也有一点以禅解易的味道,但是,他老人家讲的中间仍然包含了很多阴阳数术、九还七返、采补栽接之类的东西,内容很驳杂。但是,石头祖师的这一篇《参同契》,那就是纯粹的石头禅法要旨,只不过,他是援易入禅,把《易经》中的一些道理拿来为我所用,与禅法的实际修持相印证,形成了绵密精微、深邃圆融的石头禅风。
如果有时间的话,在下半场或者明天早上,我们抽时间跟大家一起,专门来探讨一下石头祖师的《参同契》。这篇五言长偈,中间有一些句子完全就是《易经》的感觉,比如讲本末、讲回互、讲明暗,等等。你们看这些句子,“当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当暗中有明,勿以明相睹”,这些全都是《易经》一阴一阳之道的感觉啊!
大家要知道,在禅法修持的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身心上的阴阳变化。如果不知道这个阴阳变化,那么,你参禅就很容易出问题,容易得禅病。一般来说,禅病有两种:一种是生理上的禅病,一种是心理上的禅病。生理上的禅病,就是坐禅不得法,引起这个地方痛,那个地方痒;一会儿气又不通了,一会儿气又在浑身乱窜了,一会儿关节又出毛病了等等。总之,这都是执著于坐相,坐久成劳,又不懂得调节和运动所致。身体上的禅病还好办些,只要停下来,恢复一下营养,适当作一些运动,服一些药物,也就过去了。但是,心理上的禅病就很严重了,很容易走火入魔,那就麻烦大了。《楞严经》中讲的五十种阴魔,统统都是心理上产生出来的禅病。如果你没有在禅法上得要领,没有过来人的精微指导,就容易出这些问题。
后来,石头禅法一代代往下传,一世传药山惟严,二世传云岩昙晟,然后,云岩昙晟再传洞山良价,就从洞山祖师这里开出了曹洞宗。曹洞宗从唐代一直传承到今天,其宗风不堕,很大程度上就依靠了洞山祖师所传的《宝镜三昧》。这是曹洞宗的传法心要,比石头祖师的《参同契》更进了一步,其中《易经》的味道更足,甚至直接把易卦拿出来,通过对卦象变化的分析,来阐明曹洞宗禅法的次第和功用。
另外,大家可能会觉得,临济禅在禅宗五家里面,其宗风是最直接、最刚烈、最迅疾的,过去称之为“急箭式禅道”,就像对面射箭一样,一瞬间到眼前,入门便棒,逢人就喝,谈之色变,不给你留下半点思维踌躇的空间。但是,我们仔细研究临济禅法,其中也有“四宾主”、“四照用”这些有关应机手段的指示,其中仍然潜伏着《易经》阴阳之道的影子。后面我们有时间的话,也会详细谈到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