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黄河鲤

张演生 原创 | 2013-04-17 16:39 | 收藏 | 投票

  

 

 

 

品味黄河鲤

“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下的诗句。李诗勾起我对黄河鲤鱼的神往。

黄河鲤鱼向为食之上品,《诗经》有云“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又有 “洛鲤伊鲂,贵如牛羊”之说,古代医林篡药上也有记载:“彩而金者,洛鲤最贵,江汉次之,昊会而下”。黄河鲤鱼声价列诸鱼之首,三国时称黄河鲤为“鱼之贵者”,南北朝认为“诸鱼唯此最佳”,此外还有鲤之佳美“虽嘉鱼不能过”的说法。直到明清,凡山东大宴必有以黄河鲤鱼做的大件菜。民间关于鲤鱼的传说掌故更多,如姜太公垂竿钓鲤而拜师受政;孔子生子,鲁昭公赐鲤,孔子则以鲤为子取名云云。

不过,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三秦记》鱼跃龙门的神话传说,说的是每年三月冰化雪消之时,有黄河鲤鱼从百川汇集龙门之下,竞相跳跃。一年之中能跃上龙门的鲤鱼只有七十二条。一登龙门,云雨随之,天火烧其尾,乃化为龙。因其不易登越,是为可贵。过去科举时代,把名题金榜的人,叫跃上龙门,于是诞生了“一登龙门,身价百倍”的熟语。

也许是慑于这一神话传说的神哉怪也,第一次在郑州花园口黄河鱼舫品尝黄河鲤鱼,我真的有点“哑佬打纸炮,又惊又好(喜好)”,一副诚惶诚恐的感觉,不知道到时动不动筷为好。好在请我吃饭的友人,当晚因处理急务迟到,直到晚上八点半钟才风尘仆仆赶来,等得低血糖的我,连朋友致歉的话也不及细听,便风卷残云般狼吞虎咽起来,就别提怎样细细品味黄河鲤鱼的名吃之趣了。饭后血糖恢复正常,那种又饥又饿的感觉也已跑到九霄云外,可喜的是我也为先前的诚惶诚恐找到了说辞:耶,且不说历史上黄河鲤鱼本已就名吃之列,原本就是“吃货”,且看古代神奇的龙凤麟龟四灵,前三者是虚构之物,唯独在天地间真实存在的龟爷,尽管古人把它长期当作卜筮吉凶的神器,还不是照食可也,念及于此,心中压着的那块大石头也就轰隆隆坠落地了。

饭后跟店家闲聊,方才知道人们常把河南黄河鲤(郑州黄河鲤)、山东黄河鲤、山西天桥黄河鲤、陕西黄河鲤、宁夏黄河鲤并列为黄河干流的“五大名鲤”。之所以把郑州黄河鲤当做第一品牌,缘于其形状和味道最好,原因在于黄河特有的水质和郑州的地理环境。郑州地处黄河下游之首,黄河流经的地方地势平坦,河槽宽阔,水流也比较缓慢,水中有黄土高原冲刷下来的大量泥沙,携带着树叶、草籽、虫类和粪便,这些物质在这个区域淤积,从而使郑州所临的黄河水域变成了水质肥沃、饵料丰富的鱼类饲料仓库。那些鲤鱼从黄河下游而来,游到郑州水域时已长到八九两重,正好是贪吃和长膘的时候,遇到这样的天然仓库,便迅速生长。于是,金鳞赤尾,肉嫩鲜美的郑州黄河鲤鱼,油然面市。

或许是为了弥补第一次吃黄河鲤鱼差点爽约的遗憾,一年后我二度到郑,朋友安排我再度到花园口另一家鱼舫品尝黄河鲤鱼。

前度张郎今又来。今时不同当日,我对黄河鲤尤其是郑州黄河鲤鱼的认识,已实现了“质的飞跃”。 我告诉各位:“吃鱼的女士更漂亮,吃鱼的先生更健壮,吃鱼的孩童更聪明,吃鱼的民族更兴旺”,这“三十二字真言”,道出了一个尚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大课题。我侃侃而谈:郑州黄河鲤鱼的特点:金鳞赤尾,色彩艳丽,外形美观,肉质细腻,营养丰富,俗称铜头、铁尾、豆腐腰。我以“美食家”的“架步”提及以黄河鲤鱼作主料的名菜有:“糖醋黄河鲤鱼”、 “五香糟黄河鲤”、“红烧黄河鲤鱼”、“清蒸黄河鲤鱼”、“干烧黄河鲤鱼”、“姜葱黄河鲤鱼”、“棒子黄河鲤鱼”等,其中,“糖醋黄河鲤鱼”名气最大。我还提醒店家,,买回鲤鱼,务必在清水池里面养两三天,把土腥味吐干净,才可以捞出来下锅。这种讲究可不是奢侈,我们广东的顺德鱼生就是这样养过后才上桌的。我还道及河南一些地方答谢“媒人”,总是会选择最著名的“红尾鲤鱼”,算是最上乘的待客礼仪的民俗。红尾鲤鱼四根胡须两长两短,普通的鲤鱼嘴上只有两根胡须,用油干炸后的黄河鲤鱼,鱼嘴是张而不闭的,味道也跟一般的鲤鱼有很大差别,中国民间年画所画的鲤鱼跳龙门,往往画的是两条须,其实更应该画四条须的黄河鲤精品才是。我没忘记提醒列位,在广州吃蒸海鲜,有一个基本的鉴定方法,鲜鱼蒸熟后鱼嘴闭而不张的原本就是死鱼,那是可以退货让店家再来一条的……

话犹未尽,我在店家三米见方的浑浊黄水鱼池中,选择了一条12斤重的黄河鲤鱼,交代店家按一鱼三吃的做法烹饪,一半干吃,一半糖醋瓦块,头尾杂加萝卜丝做汤,最后用糖醋汁拌线面条吃,就像杭州西湖醋鱼拌面那样。

当晚酒足鱼饱,大家乐也陶陶,我虽然不免带点店家居然没有把黄河鲤在清水池里面养两三天,把土腥味吐干净就慌急急下锅的隐隐遗憾,但总体感觉是春风得意,为做了回美食家踌躇满志。

二品黄河鲤本已成往事,孰料前些天拜读汪曾祺先生大作,说到水泊梁山的吴用在大财主家做门馆教学,某日吃黄河鲤鱼,“要重十四五斤的”。汪曾祺笑谓古人:“鲤鱼大到十四五斤,不好吃了,写《水浒》的施耐庵、罗贯中对吃鲤鱼外行。”因为,鲤鱼要三斤左右的才鲜。这才明白不才亲选12斤重的黄河鲤鱼“一鱼三吃”,令人莞尔。

耶,学无止境,信焉!。

个人简介
20多年的新闻职业生涯
每日关注 更多
张演生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