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易相通的关键处
“三易”之中还有最后一个原则,叫做“不易”。“不易”,就是不变易,在大易之道中还有一个从来也不曾变易的东西,大家想想,这是什么?
我们前边说“变易”,为什么会“变易”啊?因为“不易”嘛!“变易”是在“不易”的基础上变的,变的基础是什么?参照物是什么?就是不变嘛。所以,《易经》中的卦爻无论怎么千变万化,世间万相无论怎样纷繁复杂,但是,有一个核心的东西是永远不变的。
古人讲“众星皆拱北,无水不朝东”,我们站在中国大陆观察天上的星象,发现天上其它的星宿都会随着一年四季的变化而旋转移动,但是,北极星不会动,天象旋转都是围绕着北极星来的,苍穹中的北极点不变,这叫“众星皆拱北”。古人看地上的河流,中国是西高东低嘛,基本上河流也都是从西往东流,这个东方的归宿也是不变的。这是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虽然从现代天文、地理上讲,这个说法不严谨、不科学,但是,古人这样讲的目的,是要让我们明白一切变化之中,有一个根基是不变的。我们要体会这个不变的东西,只有找到这个了,才会明白一切变化的由来。
这个不变的东西怎么体会啊?大家要知道,佛经里面全都在讲这个啊!《心经》里面讲得太明白啦,“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个就是“不易”,没有生灭,没有增减,也永远没有清浊。我们怎么去体会它呢?
大易之道最核心的精神,是要我们从纷繁万象的“变易”中,寻找到一阴一阳的“简易”法则,然后再从简易的法则中,进一步突破阴阳的对立,最后回归于“不易”这个源头。《系辞》里面对“易”有专门的定义,什么叫“易”?大家注意,这里已经到了禅与易相通的关键之处了:“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大家想一想,这个“无思”、“无为”是什么状态?在这个世界上,一切有情众生都是能思、能为的,对不对?但是,你要想理解“易”、明白“易”,就必须回到无思、无为的状态。什么叫“易”?就是让我们当下“无思也”、当下“无为也”,然后猛着精彩,当下认识这个“寂然不动”同时又“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的东西。大家都读过《六祖坛经》,六祖得法后第一次说法,对那个追他最急迫的惠明讲:“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你看,六祖大师直指心性,让惠明言下承当的这个本来面目,跟《系辞》里对“易”的定义有区别吗?没有啊,完全是一个鼻孔出气啊!
所以,我们今天在法堂里坐着,不要去东想西想,不要一会儿想学《易经》打卦,一会儿又想开悟成佛,一会儿又想早点回家还有这事那事要办,等等。总之,在这里坐下就坐下了,不要打妄想,越想得多越没有用。“易”,是非常简单,乃至简单到无思、无为的状态。我们想得太多了,就麻烦了,就不是“易”了,就是“烦”了,就起烦恼、惹麻烦了。说白了,“易”,就是你当下一念不生的状态。你能够保持这一念不生的状态,能够“寂然不动”,由定生慧,就能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了。
我听组织这次学修活动的周主编说,咱们这个班是从众多报名人员中精选出来的、有一定底子的人,中间还有禅定功夫很深、坐禅二十来年的老修行。这个很随喜啊!但是,大家在坐禅的过程当中,对这个无思、无为的状态,找到过没有?如果找到了,你敢不敢当下承担它?你敢不敢当下一念回光,立马肯定:好!就是这个!我一口咬定,永不放松!这样的话,按禅宗的说法,你就得了个入处,就知道什么叫禅了。
现在,大家都可以回头看一看,我们当下这个无思、无为的状态,它是什么?它跟一块石头、一块木头有差别吗?当然差别大了。因为我们当下这个“无思”、“无为”、“寂然不动”的东西,它能够“感”啊!我们把自己内心的念头、内心的烦恼、内心的杂质清理得越干净,我们的感受能力就越强、越细腻、越敏锐。当你做这个“无思”、“无为”的功夫到了极处,那你就能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到了这个时候,你的感应就不一样了,你念佛就能够真正感应到佛,念观音就能够感应到观音,念圣贤就能够感应到圣贤。为什么能够感应?是因为我们真正做到了无思、无为、寂然不动。